【杜佑《通典》-先秦軍制】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漢文帝時,匈奴經常入侵。大臣晁錯就上了一篇邊防論。

「陵阜崎嶇,積石相接,此步兵之地,車騎二不當一。」
「平原廣澤,漫衍相屬,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候視相及,川谷分限,此弓弩之地,短兵百不當一。」
「兩陣相近,平地淺草,此長戟之地,刀楯三不當一。」
「草木蒙蘢,枝葉蔚茂,此矛鋋之地,長戟二不當一。」
「穹崇險隘,阻阨相視,此刀楯之地,弓弩三不當一。」

不同的地形,要用不同的兵種。崎嶇的是步兵專門科,沒問題,在這裡用戰車騎兵就等著翻車吧。

平原廣澤這個感受一下,因為後面還有平地,所以這邊應該是很大片的平原(講甚麼廢話),然後可能有一些淺水灘。

車戰最威風的年代跟地區,應該是商周的中心。

我會想像比方說黃河氾濫沖刷出來的大平原,要用車戰才能行動自如,戰力滿點。

看得到對方,但是被河流或是谷地隔開,放箭射就對了,一百個士兵看能不能有一個衝到你面前來。

雙方的陣地很接近,只有一些淺草,就是長戟的天下了。戟戈這種是需要揮舞空間的。

從這邊也可以看到,西漢的戰鬥陣型,絕對不是馬其頓長槍兵那種。

你看下面還有矛鋋,地形是比較接近樹林戰場的,要靠刺擊。長戟在這裡就施展不開啦。

最後一個是刀盾兵,既是短兵相接,行動的障礙也多,但是揮砍無礙。長兵器在山坡山谷戰也是會讓行動比較不穩定的。

那這是比較古老的,李靖也曾經論過類似的事情,就直接分車步騎三種。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唐初,騎兵在李靖的論點裡,仍是以游擊追逐為主,不是衝撞。

不是,你就想問晁錯那跟邊防有個毛關係?因為這是杜佑節選嘛。

真正的邊防論述他留給南朝劉宋發揮:一曰移遠就近,以實內地;二曰浚復城隍,以增阻防;三曰纂偶車牛,以飭戎械;四曰計丁課仗,勿使有闕。

簡單說,散居在周邊的都要叫回來,蓋城池增加抵抗能力,統一管理農用車牛打仗的時候可以運用,詳細清點人口避免內奸潛入。

因為是南北朝對抗,你光用長相很難區別對方是不是自己人了。

接下來杜佑又節選了一個諸葛亮建議劉備收納流民的計策來當旁證。

那這記錄裴松之是存疑啦,畢竟那邊寫諸葛亮是去找劉備自薦而不是三顧於草廬之中。我個人的判斷是,這個獻策者是徐庶會更合理一些。

後面則是再請李靖,論述挑選士兵跟戰鬥用器械的標準。

現在看起來就是廢話,但給一竅不通的比方郭靖看那就很有用。

士兵一定要挑身強體壯的,讓他們穿上標準甲冑,揮舞兵器,操練器械。

兵器要能夠砍破「札」,甲冑則要能防禦砍殺跟射擊。

這不就是自相矛盾的故事嗎?

也不是啦,應該說當時一件防具是「外札內甲」。

札就是綁在外面的金屬片,甲則是內層,比較容易想像就像鎖子甲吧。

如果兩軍對陣,武器跟防具都是同一規格時,就比較容易「只傷不死」。

我想這也是內戰經驗非常豐富的中國人在思考的事情。

打到這時候已經沒甚麼「斬首幾級」這種戰功了。

隋唐統一戰,或許跟過去不太相同。

說到這裡,《通典》要開始記錄軍制標準了。

周朝軍制以五人為單位,五人為伍,設伍長。

五伍為兩(25人),設兩司馬(中士)。
四兩為卒(100人),設卒長(上士)。
五卒為旅(500人),設旅帥(下大夫)。
五旅為師(2500人),設師帥(中大夫)。
五師為軍(12500人)設軍將(卿)。

這就是將軍的由來,其實原本將軍是比帥大的,隋朝才開始設領軍總管=元帥。

那我們會注意到只有卒的比例跟其他不一樣。

管仲表示不舒服(誤)。

應該說,管仲認為兵跟民是一制成比例的,所以做了一個新的套路。

五家為軌,各出一人為伍。
十軌為里,共五十人為小戎,兩組小戎就是兩。
兩組兩為連,十連為鄉,五鄉一軍。
五十二二十五。

漂亮得多了吧(笑)。

但差不多兩百年後,齊國又有一個更新檔。傳說中《司馬法》的作者,司馬穰苴

五人為伍,十伍為隊,一軍二百五十隊,共三千七百五十人。

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逆?

其實司馬穰苴說的是,這3750人不是正軍,是奇兵隊。

即正軍175隊,奇兵75隊。

奇兵不是偷襲人家用的,是奇數偶數的那個奇,當時的數學稱為「餘奇」,剩下來的。

因為偶數要分列左右陣,所以餘數置中,我們講中軍比較好理解。

「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

這是風后握奇經的說法,司馬穰苴正在實用化。

不過他們那個古代數學很假掰,四為奇跟餘奇又不一樣,我下面直接換算,錯了的話去問老師吧。

中軍要守四面,單一邊為四百八十步,四邊共1920步,含正門握奇(80步)共六千尺。

實際長度大約是一步=三尺。

外圈的8750人,分為八陣。

其中六陣各配置1094人,兩陣只配1093人。

因為《握奇經》本身很幹話……應該說很細節(咳),比較是指揮運用,但你總要有那些隊伍,不然他來個左翼飛龍突擊你根本不知道要派什麼。

所以後人就要從這個實戰來回推軍制。

打個比方就像傳武留下一個架式,大師就要去研究架式的效果,前置等等。

下次再來看握奇經。

司馬穰苴的理論之後,又是李靖的論述。這表示李靖的衛國公兵法,就是大唐的參考標竿。因為李靖講得更細,我這邊就不一一翻了。原則從前面就可以看出。

人員的配置,守禦的空間,是在兵法上有規範的。

李靖還教授說,你首先要訂製帳幕。

到戰場布陣,主營先給他插下去,以為中心開始度量外面的布兵跟防禦工事,抓四角,這樣才會快。

這好像要有一些類似經驗會比較有感……不過正常人都不會有管理上萬人兼施工的經驗啦。

每天行進,露營,放哨,這是為什麼大部隊前進的速度非常緩慢。

但是你不學習這些,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古代將軍。

嗯?這裡有任何人需要成為古代將軍的嗎?

真是沒用的學問啊,兵法應該要被淘汰了吧。

不過最後我想說一件事情,就像配圖那樣的陣型,可能不是中國古代的布陣法。

司馬穰苴的中壘,大約是60人站480步。

人跟人的間距是8步左右?大概有二米多喔。

他並沒有提到建築防禦工事。

這樣寬敞的間距,跟近代的陣型威力是不太符合的。

《通典》能夠為我們整理出多少戰爭的演進呢?能否帶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古代的戰爭?我很想知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12會員
958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第四十六戰:群雄討董(10)界橋會戰 原創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2020-03-09 22:29 袁紹公孫瓚會戰界橋,先看雙方實力: 公孫瓚軍出戰四萬,配置堪稱豪華。 中軍是三萬人的步兵方陣,騎兵一萬,左右兩翼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特種兵為中堅,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在這裡面
Thumbnail
第四十六戰:群雄討董(10)界橋會戰 原創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2020-03-09 22:29 袁紹公孫瓚會戰界橋,先看雙方實力: 公孫瓚軍出戰四萬,配置堪稱豪華。 中軍是三萬人的步兵方陣,騎兵一萬,左右兩翼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特種兵為中堅,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在這裡面
Thumbnail
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 沈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冢荒臺。 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 — — 總說西江月 兩千多年的歲月,以一個故事開場吧。 話說當年周文王見到姜子牙後驚為天人,死活非要請他出山,姜子牙譜比較大,非要文王拉車才肯走。 文王拉了姜子牙八百零八步後一
Thumbnail
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 沈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冢荒臺。 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 — — 總說西江月 兩千多年的歲月,以一個故事開場吧。 話說當年周文王見到姜子牙後驚為天人,死活非要請他出山,姜子牙譜比較大,非要文王拉車才肯走。 文王拉了姜子牙八百零八步後一
Thumbnail
兵部來到第三篇。 終於輪到孫武大前輩來嘴。 可能有很多人都讀過孫子兵法,不過我沒有。 以下正文。 孫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兵的重點,在於衡量敵我雙方。 誰的主子站在大義?誰的將領更有才能?誰佔了天時地利?誰的軍隊號令能行?誰的兵士更強,更訓練有素?誰的賞罰分明? 此乃勝負七事。
Thumbnail
兵部來到第三篇。 終於輪到孫武大前輩來嘴。 可能有很多人都讀過孫子兵法,不過我沒有。 以下正文。 孫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兵的重點,在於衡量敵我雙方。 誰的主子站在大義?誰的將領更有才能?誰佔了天時地利?誰的軍隊號令能行?誰的兵士更強,更訓練有素?誰的賞罰分明? 此乃勝負七事。
Thumbnail
春秋時代,齊景公的時候,晉國跟燕國同時進攻了齊國。齊軍難以抵禦,節節敗退。齊國的名相晏嬰,就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說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武能威敵,這個不需要懂文言文也知道是甚麼意思。 那甚麼是「文能附眾」? 來到《通典》兵部之二,法制篇。 軍隊要有規矩。
Thumbnail
春秋時代,齊景公的時候,晉國跟燕國同時進攻了齊國。齊軍難以抵禦,節節敗退。齊國的名相晏嬰,就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說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武能威敵,這個不需要懂文言文也知道是甚麼意思。 那甚麼是「文能附眾」? 來到《通典》兵部之二,法制篇。 軍隊要有規矩。
Thumbnail
《通典》,由唐朝後期宰相杜佑所做。 這是一部「典章制度大全集」,主要摘錄過去的史書而成。對於了解時代背景與局勢沒有幫助,但利於橫向比對不同時代的類似制度。 也開創了新的史學著作體裁:政書。 隋唐結束了中國超過三百年的紛亂期,期間超過三十個政體,不同的文化、制度,讓這種典章整理成為了一門顯學。
Thumbnail
《通典》,由唐朝後期宰相杜佑所做。 這是一部「典章制度大全集」,主要摘錄過去的史書而成。對於了解時代背景與局勢沒有幫助,但利於橫向比對不同時代的類似制度。 也開創了新的史學著作體裁:政書。 隋唐結束了中國超過三百年的紛亂期,期間超過三十個政體,不同的文化、制度,讓這種典章整理成為了一門顯學。
Thumbnail
兵書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這是《漢書‧藝文志》中所提及。 漢武帝是一個武功強盛的皇帝。他雖然不上場打仗,但看著衛青霍去病的戰報,想必也對戰爭很感興趣。後來,到李陵上戰場的時候,已經是由漢武帝本身在擬定對匈奴戰術了。 是的,漢武帝是一個注重兵法的皇帝。
Thumbnail
兵書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這是《漢書‧藝文志》中所提及。 漢武帝是一個武功強盛的皇帝。他雖然不上場打仗,但看著衛青霍去病的戰報,想必也對戰爭很感興趣。後來,到李陵上戰場的時候,已經是由漢武帝本身在擬定對匈奴戰術了。 是的,漢武帝是一個注重兵法的皇帝。
Thumbnail
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史稱東晉。 自秦始皇以來,「統一中國」的魔咒,就縈繞在每個權力者的心頭。 東晉一百多年來,不停的試圖北伐收復失土,恢復中華。 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北伐大將。 從一無所有的祖逖開始,後來每個北伐者,都必然成為東晉最大的權臣。 想驅動需要動員全國人力物力的大型戰爭,能不權臣嗎?
Thumbnail
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史稱東晉。 自秦始皇以來,「統一中國」的魔咒,就縈繞在每個權力者的心頭。 東晉一百多年來,不停的試圖北伐收復失土,恢復中華。 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北伐大將。 從一無所有的祖逖開始,後來每個北伐者,都必然成為東晉最大的權臣。 想驅動需要動員全國人力物力的大型戰爭,能不權臣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