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在國家尚未獨立並發展起來以前,從7世紀開始,各個島嶼間、各個群島間貿易往來頻繁,人們使用彼此熟悉且瞭解的語言--馬來語--來溝通、交流、互動。
馬六甲海峽(英語:Strait of Malacca;馬來語:Selat Melaka),自古以來一直是東方和西方之間海洋貿易的重要必經之地,各個島嶼、群島及東西方的人們都要來到此地進行交易,勢必得懂當地人所說、所講的語言。
馬來語,是居住在馬來半島(英語:Malay Peninsula;馬來語:Semenanjung Tanah Melayu)和蘇門答臘(英語:Sumatra;印尼語:Sumatera)地方的馬來人/馬來族群(英語:Malays;馬來語:Etnik Melayu)所使用的語言。它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13世紀時於一個石碑上被發現,以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記載而成。最初,馬來語只是一種口說語言,沒有文字書寫系統,後來才利用阿拉伯文來作為記音的文字符號。
後來,在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的帶動及殖民主義勢力的入侵下,這個地方的貿易更加發達,更加促進馬來語的發展。
此外,從印度、阿拉伯、西方國家等遠道而來的商船,必須等待季風的轉變,才能往返於印度洋和南海一帶的周邊據點。所以,在等待季風轉換的時間裡,人們停留駐足在馬六甲海峽附近地方,如此進一步促使馬來語和印度語、阿拉伯語等各國各地語言間的交流。
接著,大航海時代,荷蘭殖民統治了印尼,而英國殖民統治了馬來西亞。兩個地方--印尼和馬來西亞--同時受到西方語言文字的影響,在記音符號方面、在語言文字層面,利用羅馬字母來拼音(羅馬拼音)。
直到20世紀開始,反殖民運動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野火燎遠般燒了起來,這把火也燒到了印尼。
1928年,印尼青年召開「印尼青年大會」,通過青年誓言,決定將馬來語訂為促進國家團結的符號象徵。
1945年,二戰結束,印尼獲得獨立,而進一步將印尼語訂為國家官方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