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前世今生】南向回望|印尼語的故事

【語言的前世今生】南向回望|印尼語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直以來,這座島嶼東朝歐美、仰附歐美,被其綁架日久;北向日韓、仿習日韓,被其蠱惑年深;西往中國,有其語言文化淵源。然而,生活在台灣的人們都遺忘了,忘了與我們息息相關、有歷史脈絡及陳跡可尋的南方近鄰……


  印尼,在國家尚未獨立並發展起來以前,從7世紀開始,各個島嶼間、各個群島間貿易往來頻繁,人們使用彼此熟悉且瞭解的語言--馬來語--來溝通、交流、互動。

  馬六甲海峽(英語:Strait of Malacca;馬來語:Selat Melaka),自古以來一直是東方和西方之間海洋貿易的重要必經之地,各個島嶼、群島及東西方的人們都要來到此地進行交易,勢必得懂當地人所說、所講的語言。

  馬來語,是居住在馬來半島(英語:Malay Peninsula;馬來語:Semenanjung Tanah Melayu)和蘇門答臘(英語:Sumatra;印尼語:Sumatera)地方的馬來人/馬來族群(英語:Malays;馬來語:Etnik Melayu)所使用的語言。它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13世紀時於一個石碑上被發現,以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記載而成。最初,馬來語只是一種口說語言,沒有文字書寫系統,後來才利用阿拉伯文來作為記音的文字符號。

  後來,在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的帶動及殖民主義勢力的入侵下,這個地方的貿易更加發達,更加促進馬來語的發展。

  此外,從印度、阿拉伯、西方國家等遠道而來的商船,必須等待季風的轉變,才能往返於印度洋和南海一帶的周邊據點。所以,在等待季風轉換的時間裡,人們停留駐足在馬六甲海峽附近地方,如此進一步促使馬來語和印度語、阿拉伯語等各國各地語言間的交流。

  接著,大航海時代,荷蘭殖民統治了印尼,而英國殖民統治了馬來西亞。兩個地方--印尼和馬來西亞--同時受到西方語言文字的影響,在記音符號方面、在語言文字層面,利用羅馬字母來拼音(羅馬拼音)。

  直到20世紀開始,反殖民運動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野火燎遠般燒了起來,這把火也燒到了印尼。

  1928年,印尼青年召開「印尼青年大會」,通過青年誓言,決定將馬來語訂為促進國家團結的符號象徵。

  1945年,二戰結束,印尼獲得獨立,而進一步將印尼語訂為國家官方語言。

avatar-img
多語自學者
132會員
39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