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字,篇幅比較簡短,有點「欺場」,皆因這本書(《讀本 I》)有一篇由沈清楷(本書審定)撰寫的推薦序:高中哲學教育的視野 - 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 (IX-XV頁)(1),已經很清晰地把《讀本 I》的內容完整介紹,甚至簡單探討法國高中哲學教育是否適用於台灣 ,推薦序尾段更附有詳盡的課程大綱及原典作者索引。要了解《讀本 I》,看這篇文字精練到位的推薦序已經足夠有餘,筆者閱讀後只覺自慚形穢,還有甚麼可以補充呢?
若果閣下還會繼續讀以下的文字,筆者先向各位致謝。
早前筆者撰寫了3篇《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的讀後感。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可以歸類為趣味小讀本,文字簡短扼要,可以鋪陳基本概念,引起學生們對相關課題的興趣,但礙於篇幅,無法深入探討個別議題,甚至連蜻蜓點水也算不上。《讀本 I》是高中教科書,篇幅內容以致評鑑標準,自會截然不同。
《讀本 I》分為四課(Chapter):
政治哲學導論
社會
交換(有關社會契約、溝通、經濟交易等課題)
國家
每課有基本的、連串的討論問題,例如「政治只是權力鬥爭嗎?」、「我們要逃離社會才能幸福嗎?」、「社會是否應該限制國家的力量?」等等,藉此帶出話題,認識關鍵概念。教材不限於書本文字,例如其中一課討論美國電影《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應該是放映觀賞後才討論吧?)的內容:
最精彩的部份,就是透過選讀原典,了解歷代哲人對上述問題的觀點,那刻意南轅北轍地陳列的觀點。原典選自亞里士多德、湯瑪士阿奎拿、休謨、馬克思、胡塞爾、維根斯坦、傅柯等合共57人的著作,橫跨二千多年,涉獵多種互相對立的思想體系。短短的半頁或1/4頁篇幅原典選讀,含金量極高,《讀本 I》最後一課更有長文閱讀及討論:盧梭( Rousseau)的《社會契約論 The Social Contract》卷一5至7章。
原典內容當然深邃,要細心想用心讀才可明白,這會否難為了中學同學們?尤其在兩岸三地,都普遍輕視範文、古文、先賢遺訓,追求「標準答案」,彷彿中學教育唯一的任務,就是接受培訓,成為能夠幫大家立即「發大財」的僕役。人文學科與謀生無關,閱讀原典既「艱澀」又「浪費時間」,可免則免。
我會說:職業培訓這回事,也許還未畢業,校園所教所學已成明日黃花。月亮不一定外國的更圓,但法國人透過培養學生深度思考;尤其是通過前人留下的智慧、洞見,從不同角度,了解身處的複雜世界。這比起盲目背誦或靠小聰明鑽營,更能應對或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日後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也不會害怕接觸各種艱澀思想,因為早已接觸過、閱讀過了。下列引述一段推薦序的文字,比我剛才的論述更好:
“…… 儘管法國高中有哲學教育,但是它不是萬靈丹,也無法負擔全部的教育責任與後果,如果可能,它或許培育一種傾聽、求證、參考不同意見後的反思態度,而思考深刻與廣度,還是繫於個人反思的能力。 看著學生或孩子天真的臉龐,其實他們有一種趨向成熟的心靈,當大人們跟他們說「不要想太多時」,他們可能眨著眼,微笑看著你(心中反駁著:「是不是你想太少了?」XDD)。”
若果要雞蛋裡挑骨頭,你可以質疑《讀本 I》的原典,完全沒有中國哲人的作品,一篇孔孟老莊也沒有 。沈清楷的推薦序中,也提及若果要撰寫台灣自己的高中哲學課本,需要考慮甚麼問題。筆者會想到,中國人撰寫類似的高中哲學課本,會否海納百川,有如此胸襟讓學子接觸各種古今思潮?會放棄「從娃娃抓起」引導學子「定於一尊」的機會嗎(2)?
甚至,會容許在課本封面,就大刺刺地詰問「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這種「窩藏異志」的問題嗎?
也許可以留下「待續」二字,因為《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還有好幾冊,希望日後有空鑽研,繼續寫下去。
﹝……待續﹞
註:
(1) 博客來的書介中,竟然把整篇「推薦序」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