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阿濃

淺論阿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早陣子被報社邀請,與一群初中同學分享寫作,主題與阿濃有關,當然要重讀阿濃的作品。再次捧讀,欲罷不能,翻開書頁,彷彿阿濃就坐在面前,跟我緬懷從前,笑語當下。怪不得他有十五本著作入選中學生好書龍虎榜的「一本好書」,五度被中學生選為「最喜愛作家」,細嚼他的文字,猶如吃著回復青春的仙丹,豈不快哉?

沉穩而不傷人

阿濃的文字初讀看似平平無奇,行文之間,沒有蕩氣迴腸之波瀾,也欠缺辯雕萬物之藻飾,跟他的筆名「濃」有點背道而馳。細讀再三,才發現他的「濃」是從字裡行間慢慢滲出來的,正如他自己所說,他跟自己佩服的作家魯迅不同,魯迅的行文如匕首,夠鋒利,卻容易傷人,而他自己的卻是把鈍刀,沉穩、準確而不志在傷人,點到即止,手下留情。阿濃的意思是甚麼呢?就是他寫作是為了給與人好的東西,那些東西可能被人一時忘記或遺棄了,阿濃以他的「鈍刀」提醒人重拾美好的東西。例如〈巴士上的故事〉,他透過男主角的尷尬「瘀事」提醒人不要在人背後「講是非」。

浪漫而俏皮

阿濃說過他的筆名是來自他早年替報章寫愛情故事而來的,他特別擅寫與情有關的文章與故事,除了愛情,友情、親情,甚至對動物及對世界的情懷也是他所關心的。〈車站外的心情〉敘述阿濃自己許多年前在車站外邂逅一位擺地攤賣瓜菜的聾啞女孩,可是她只默默等候她心儀的男孩出現,男孩出現時,使她整個人精神抖擻,容光煥發,這是愛情的力量。從阿濃的角度,那是一次失落的經歷,卻不失浪漫,也帶點可笑。

幽默

阿濃的幽默像林語堂先生所說的,富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及溫柔同情的人生觀。而且往往在故事或文章的末端給人「彩蛋」(小驚喜)。〈初吻〉的主角阿東的女友萍萍在游泳時遇溺,被他的好友阿明用人工呼吸拯救了,覺得阿明奪去了萍萍的初吻,因而對他心存芥蒂。最後卻因為自己遇溺,同樣被阿明用人工呼吸救回而沒事了。

阿濃談作文

阿濃曾在一篇文章談及寫短文的要訣:

一要主題明確,只說一件事,表達一個意思。

二是不講究全套的起、承、轉、合,可取消其中一兩個步驟,或將它壓縮至只用一兩句。

三是有一個比較吸引的開始(引起好奇、懸念、興趣),爭取讀者繼續看下去。

四是該細寫的地方仍要細寫。

五是要結束在最有味道的地方,餘韻無窮。

六是整篇文章有點像坐過山車,起初是一番經營,像爬上斜坡,到了頂點,來一個大

衝刺。

其中第二點跟學校一向教導的大異其趣。學校所說的起承轉合是基礎,阿濃的就跟大部分教授故事創作的一致,這反映文字創作本應不拘一格,寫作的奧妙處也在於創作者能在格裡格外自由想像,這有點像中國書法,初學者當然要按規格運筆落墨,同時亦需學習欣賞破格的作品,不然就只能按章成文,既不能創作出有個人特色的作品,也無法享受自由創作的樂趣。

阿濃鼓勵人(當然包括少年人)學習寫作時,要在生活中增加文學因素,其中一點值得玩味的是要戀愛。的確,人天生就是有性情的,沒有情感的人生與死物無異。有趣的是,少年人對愛情都有自己的一套。在講座上的初中生,都認為愛情其實是較濃烈的友情,而友情就是較清淡的愛情。我覺得他們真的拿捏到愛情那種曖昧哦。事實上,文學創作就是要有那種流動的情感,阿濃能夠坦率地表達戀愛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怪不得他多年來都是青少年心目中的喜愛作家呢。

阿濃並沒有以甚麼主義去建構他的作品,他直率坦露的文觸,文白互用,甚至常有外語、潮語夾雜其中,絕對違反校內作文的規則,然而他有深厚的古文基礎,不因運用外語、俗語和潮語,而破壞作品的文學性,作品才能直抵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引起他們的共鳴,既不曲言和寡,也不落俗套,是道道地地的香港文學。


avatar-img
鄭子遴的沙龍
29會員
188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鄭子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愈懂得描寫,愈能幫助讀者開拓想像空間。讀大學的時候,有一位教詩詞的教授,教導我們一首好詩,是要像白居易的詩《琵琶行》中的一句「猶抱琵琶半遮面」,所謂美人,不遮則毫無神祕感,全遮更難以吸引人,唯有「半遮」才吸引人,使人在想像中神遊太虛,投入在閱讀之中。//~<細節——文章的關鍵>
師生的緣與份使讀者 / 觀眾感受教學相長的可貴,情人之間的緣份更容易使人感同身受。經典電影《緣份的天空》的一對「情人」要到尾聲才真正見面,但打從電影拉開序幕,觀眾已被男主角喪妻之痛所感動了……
讀過很多青年人寫的故事,發現他們的作品有幾個共通點,分別是故事立意守舊、人物形象沉悶、情節舖陳粗疏。我絕對無意打擊青年作者,而亦不想給予虛浮的意見,始終創作人必須培養承受別人批判的素質,認真檢視自己的作品,才能使創作更有進步。
我個人不主張謄文,修改句式、增刪修辭、改正錯別字等等都是需要的,但對改善青年人寫作的整體問題沒太大幫助,可謂本末倒置。
日本首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故事裡的不可思議》中提到:「人的心會被奇怪的事情所干擾,要把謎題解開後,知道了『為甚麼』我們才能重拾平靜。」2大凡冒險、推理的故事,都以挑動讀者這種心理為己任,愈深諳此道的作者,愈能把故事寫得出神入化,與讀者來一趟高潮迭起的冒險之旅。
在學校作文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寫那些由校方定立的題目,偶有一些寫週記、隨筆之類的機會。受著長期按既定題目寫文章的孩子,一旦要寫週記或隨筆,都碰上一個弄得他們頭大的問題:有甚麼好寫的呢?這情況好像你從來都沒有點餐的權利,一旦讓你自由地看著餐單,可能更加難以選擇。點餐如此,更何況寫作基本上是沒有「餐單」
//我們愈懂得描寫,愈能幫助讀者開拓想像空間。讀大學的時候,有一位教詩詞的教授,教導我們一首好詩,是要像白居易的詩《琵琶行》中的一句「猶抱琵琶半遮面」,所謂美人,不遮則毫無神祕感,全遮更難以吸引人,唯有「半遮」才吸引人,使人在想像中神遊太虛,投入在閱讀之中。//~<細節——文章的關鍵>
師生的緣與份使讀者 / 觀眾感受教學相長的可貴,情人之間的緣份更容易使人感同身受。經典電影《緣份的天空》的一對「情人」要到尾聲才真正見面,但打從電影拉開序幕,觀眾已被男主角喪妻之痛所感動了……
讀過很多青年人寫的故事,發現他們的作品有幾個共通點,分別是故事立意守舊、人物形象沉悶、情節舖陳粗疏。我絕對無意打擊青年作者,而亦不想給予虛浮的意見,始終創作人必須培養承受別人批判的素質,認真檢視自己的作品,才能使創作更有進步。
我個人不主張謄文,修改句式、增刪修辭、改正錯別字等等都是需要的,但對改善青年人寫作的整體問題沒太大幫助,可謂本末倒置。
日本首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故事裡的不可思議》中提到:「人的心會被奇怪的事情所干擾,要把謎題解開後,知道了『為甚麼』我們才能重拾平靜。」2大凡冒險、推理的故事,都以挑動讀者這種心理為己任,愈深諳此道的作者,愈能把故事寫得出神入化,與讀者來一趟高潮迭起的冒險之旅。
在學校作文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寫那些由校方定立的題目,偶有一些寫週記、隨筆之類的機會。受著長期按既定題目寫文章的孩子,一旦要寫週記或隨筆,都碰上一個弄得他們頭大的問題:有甚麼好寫的呢?這情況好像你從來都沒有點餐的權利,一旦讓你自由地看著餐單,可能更加難以選擇。點餐如此,更何況寫作基本上是沒有「餐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