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標題:gentle 或 gentleman 與「黔首」(秦代對人民的ㄧ種稱呼) 或「黔首民人」的轉換密碼
gen:可能形聲漢字「黔」的古代漢語發音,而漢字「黔」似從「今」發聲。
tle:可能形聲漢字「頭」的漢語發音,「頭」和「首」的意思相近,「頭」字在漢語中以 t 起音,現代華語「頭」發音 tóu、台閩語則發音 táo,也與 gentle 的 tle 發音接近。English 的 top 也有類似「頭部」、「頂部」等含意,而漢字「首」則可能略帶 supper top 的性質。
gen + tle = gentle,可能來自秦代篆文的「黔首」ㄧ詞,後世並衍生出 gentleman、ladies and gentlemen 等詞彙。
據說,「黔首」有「黑首」或「黑頭」之意,一說是秦代平民百姓頭包黑布巾或只能戴黑帽的禮俗、ㄧ說是秦代平民百姓頭纏布巾露出黑髮的禮俗,但兩種說法都很可疑,因爲早在更古早的周代就已經存在此一「黔首」的名稱,《禮記.祭義》也記載「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此外,先秦時期的《呂氏春秋.慎人》也記載「事利黔首,水潦山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禹盡為之。」,文中也有「黔首」二字。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更民曰黔首。」,這是說直到秦始皇登基的第 26 年纔把過去的「民」(man) 改變呼稱為「黔首」(gentle)。所以,其實「黔首」、「民」、「民人」、gentle、man、gentleman 這幾個字的意思本來可能都差不多。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意思似乎是「我李斯乃是在上蔡長大的布衣 (blue class people),生活在閭巷的黔首 (gentle man)。」,文中的「布衣」也是古代平民的另一個稱呼,據說也就是穿著麻布而且以藍色衣著爲社會地位最低下的等級。但是,史載秦始皇三十一年曾經發佈「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顯見秦始皇時期的「黔首」至少已經取得「自耕農」的社會地位,絕對不是奴隸階層。
當今,"Ladies and gentlemen!" 常在 English 的現代集會慶典中併用於主持人的口中,意思通常被譯爲「各位女士們與先生們!」,如果 gentle 如上述起源自漢字古稱「黔首」,那麼 lady 又可能和那一個漢字古語相仿呢?
第一、古代沒有「辣妹」的稱呼,lady 不可能有這個含意。
第二、東漢許慎著作的《說文解字.黑部》記載「黔,黎也。從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只是單純的說「黔」字有黑色的意思,而且「黔」字還和「黎」字幾乎同義。巧的是,gentle ㄧ字中的 le 若發聲爲 li 則很接近漢字「黎」的漢語發音。
第三、文獻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泰山刻石使用「黎民」一詞、秦始皇三十二年碣石石刻也使用「黎庶」一詞。顯見,「黎民」和「黔首」都是秦代對平民的稱呼,而且從「黎」字和「犂」字的關係來看,「黎民」最初也可能是當時以從事稻禾栽培耕作灌溉等農事爲主要謀生方式的人民。
第四、從 lady 的發音看,lady 可能和「黎民」的「黎」之漢語起音 l 有關。此外,「黎」字中還有符號「𠆢」,可能轉換爲「入」並且和 lady 的 l 相通並與 a 合爲 la 來表達「內」的含意;d 則是「民」字中類似符號「尸」(本爲眼形符號) 的倒寫;y 則象形「民」字中類似少一點的符號「弋」(本來寫爲符號「十」的初文) 。另一個可能的轉換是「
lady = la.dy = 黎.decade眼 = 黎.十目 = 黎.十罒 = 黎.民 = 黎民」,其中「十罒」的下上組合即約略象徵漢字「民」的早期字體,也就是符號「十」的早期字形和一個眼睛符號的組合。
(P.S. 參考〈民主與身心靈的健康〉-- https://vocus.cc/BridgeWords/5c7f0906fd897800016ea121)
換句話說,古代的「黎民」、lady 的本意可能和「內地人」或 English 的 native 即「原住民」的概念相關,包括生活在城郊外、高山上的「山地人」。「黎民」雖然也是農民,但是顯然與受到國家政權直接統治和授予耕地的順民「黔首」還是有點不太一樣的,可見 gentle ㄧ字之所以有「溫順有禮」等的衍生含意,可能也不是偶然的。
lady 和 gentleman 二字就像「黎民」與「黔首」,又像 native (內地民;本土民;土著;草民;乂民;原住民) 和 civilian (庶民;市民;公民),本來和性別的分類無關,可能是後來 lady 和「內人」產生聯想,加上古代「男主外、女主內」的習俗觀念,纔導致 lady and gentleman 變成了「女士和先生」的含意。
【附圖:有時 gentle 或 gentleman 又簡寫爲 gent.;gentlemen 又簡寫爲 gents】
後記:「黎民」(native) 和「庶民」(civilian) 的不同及「黎庶」與 people 的轉換密碼
native = naative 省一個 a = 勹1grainT氵民 = 勹丨禾亻水民 = 勹丿禾人水民 = 勹丿禾𠆢水民 = 黎民。其中 a 通過 grain (穀 = 士冖一連禾殳 = 士ㄇㄧ連禾又几 = 士口連禾又几 = 吉連禾又几 = grain;穀粒) 轉換其中的字素「禾」。native 即相當於「內地民」、「本土民」、「草民」、「乂民」、「土著」、「原民」、「原住民」、「己然民」(意通「自然民」)、「己由民」(意通「自由民」) 以及上述的古稱「黎民」。
「庶民」或 civilian [庶民,即通過「civilian = 四丶丨v广丨一眼 = 灬一U广十目 = 灬一凵广十罒 = 灬廿广民 = 庶民」的轉換。其中符號「灬」意通「火」(可能意通「伙」,表示多人或意通「侈」),演化自早期字體 (即「广廿火」的上下組合) 中的符號「火」,符號「十罒」的下上組合則意通漢字「民」的早期字體;庶民之人;市民之人;公民之人;識文於禮的人,類似「知書達禮的人」,引申出「文明人」之意] 也類似「平民」、「百氏」、「普通市民」、 「一般公民」、「眾」(civilian = c.ivi.l.ian = 四.丶丨with丨丶.人.之合聯 = 罒.亻與亻.人.之合聯 = 罒.人與人.人.之合聯 = 罒.从.人.之合聯 = 罒众之合聯 = 眾 ,意通《說文解字注》記載之一部份的「諸家皆曰。庶,眾也。......」的解說) 或「眾人」、gentleman、civil 或 people (民複數;民眾人;民眾;百姓) 之類,但 people 通常意思更廣泛,可能包含 native (內地民,即「原住民」、「本地人」、「在地人」、「黎民」、lady 之類),更廣泛的則是 human (全民人、宏民人,即「全人類」)。
古代有「黎庶」一語,將「黎民」(native) 排在「庶民」(civilian) 前面,可能古代漢字文化還是比較尊重原住民的地位。漢字「黎庶」幾乎相當於 people 一字,也就是 people 可能通過「people = 4point广o丨o黎 = 4丶广偶10庶 = 灬广偶十黎 = 灬广廿黎 = 庶黎」(其中第一個 p 同時約略象徵數字 4 且代表 point,第二個 p 分解爲「丨o」的組合而約略象徵數字 10 即轉換漢字數字「十」,所以「偶十」即轉換意通「二十」的漢字符號「廿」) 轉換漢字「庶黎」而爲「黎庶」的同義倒裝詞,因爲拼音文字的構詞順序通常將起先或原先的排在右邊,如「名在左而姓氏在右」的順序。
P.S.1. person 與「民人子」或「民子」及「子民」等的轉換密碼:
per:與漢字「民人」相通,也就是等同於 English 的 man 。但此處 per 以 p 象形「民」字中類似「尸」(但古字本爲「眼睛符號」)的符號;e 則代換「民」字中類似「弋」(但古字本爲符號「十」的初文)的符號;r 則形聲「人」字的一種漢語起音,現代華語「人」字發音 rén。
son:與漢字「子兒」相通,此處代替「子」之意,「子」也是殷商時代起流傳在漢字古文化中對成年男人的尊稱,甚至作爲古代的一種爵位名稱。
per + son = person,直譯即「民人子」或「民子」,意即與漢語字詞「子民」相通。但這個橋接關係是建立在從殷商甲骨文訛誤演變出來的篆文字體的基礎上,沒有 man 和 men 與「民」字初文的關係及「民人」意義的轉換來得古老和精確。不過,在 English 中 person 也有「個人」、「單一的人」甚至「扮演色角」(意通「演出的角色」,多指戲劇類扮演的角色或身份) 及「扮演人貟」(其中「貟」意通「員」) 或「表演入戲員人」之意,有時還與 expert 一字的意思類似,即橋接於「專人」(person = pe.r.so.n = palmㄧ.連.ㄙ車.人 = 掌一.連.厶車.人 = 𠂇丶.連.叀.人 = 寸.連.叀.人 = 寸連叀.人 = 專.人 = 專人) 或「專員」、「專家」、「門專員人」(專門人員) 之類。
此外,在 English 中 personal 也有「個人的」之意,而 people 則可能縮寫並轉換自 person + plural + e,意指 person、「民人子」、「民子」或「子民」的複數意義。此外,若 people 通過「尸ㄧone複lE」轉換「尸ㄧ1llE」轉換「尸ㄧ1l二E」轉換「民人EE」轉換「民亻門」再組合轉換「民們」也可能橋接於「民們」二個漢字且意通「民人們」或中文「人民們」、「人們」之對於「人民」或「人」的複數指稱。
另外,漢字文化有時也用「百姓」二字表達「人民大眾」之意,無獨有偶的是people ㄧ字也可能橋接於漢字「百姓」,茲分析如下:people = pe.o.p.l.e = 百.woman.并.一.E = 百.女.并.一.屮 = 百.女.并.一屮 = 百.女.并.㞢 = 百.女.并.生 = 百.女并生 = 百.姓 = 百姓,其中符號「㞢」是約略象徵漢字「生」的初文。
P.S.2.
persona:民人子類、民人子會合、民子會合 (子民會合)、民人總曰,意通「子民總稱」;民人子於合會;民人子於演藝;民人子格於合會,類似「社會人格」;民人子格於演藝,類似「演藝角色」;份身於合會,類似「社會身份」;份身於演,類似「演藝戲劇中的角色」。
personal:個人的,即通過「personal = personnal 省ㄧ個 n = 民與round十口人的 = 人與囗古人的 = 亻與固人的 = 個人的」之轉換;扮演人貟的,於 Latin 中也類似「演員在戲劇中扮演的角色」,與 Latin 之 persona ㄧ字相關,其中「貟」意通「員」。
personality:份身的態樣,類似中文「身份人格」;個人的特樣,類似中文「人格」。
people:民于複數;民人 (複數);民人們;民們;民胞 (people = 尸一〇勹luna巳 = 尸10勹月巳 = 尸十胞 = 民胞),意通漢字古語「民胞物與」之「民胞」;同胞 (people = 凡與口勹luna巳 = 同勹月巳 = 同胞);民众;民眾 (people = pe.o..p.l.e = 民目并人E = 民罒并人ε = 民罒并人3 = 民罒并人三 = 民罒并人人人 = 民罒并众 = 民眾);族 (people = 方與偶p人一 = 方與偶卜大 = 方與偶𠂉大 = 方與𠂉𠂉大 = 方與𠂉矢 = 族);民族;民群;庶黎 (黎庶)。
P.S.3.
Latin:persona -- 民人子類;民人總曰;民人於演藝,類似「偽飾的特定角色」;逢之臉飾于演藝,類似 mask (面具、面飾蓋) 或 false face (偽飾之逢面),或源自晚期的 Roman 戲院演員所穿戴的木材製或黏土製面飾蓋。
Late Latin:persona grata -- 份身於合會的個人的地位,類似「社會地位之人格」、「社會人格」、「社會身份」。
Old French:persone -- 民人子類;民之任何之一;民子 (子民)。
Modern French:personne -- 民人子類;民之任何之一;民子 (子民)。
Latin:personare -- 播聲揚嘹音、放聲揚嘹言。此字與前述的ㄧ些含意全然無關。
Etruscan:phersu -- 逢面之連束,類似「面具」、mask (面具、面飾蓋)之意。
P.S.4.
台閩語 gèntáoà 雖然發音有點接近 gentle,卻好像是俚語「呆頭仔」的意思,可能類似華語的俚語「呆頭鵝」。所謂「天公疼憨人」,這個習慣用語不見得是說「呆頭仔」就是真的智商很低,而是說個性可能有點直條條的、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和「呆笨」的含意差不多。另有一個可能是「呆頭鵝」其實來自「呆頭我」,就是類似「鄙人」、「敝人」、「在下」、「小的」等謙稱,也就是來自 English 的 idiot (會意及部份發音接近「我呆頭」) 之倒裝 diot-i -- 音近「呆頭」+ I (第一人稱自稱,有「我」的意思) 的小寫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