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如何跟孩子進行媒體的識讀教育?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常常會很感慨,現代人早上一起床到晚上睡覺為止,醒著的時間幾乎無時無刻被無所不在的資訊包圍,除了原先的電視、廣播、網路到智慧型手機,現在家長的教養難題已不是害怕孩子訊息不足,反而是如何協助他們不被媒體左右了心智能力,並且在紛亂的資料當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訊息。
女兒上中學後,學校某些科目的老師會在課堂上講到一些新聞議題,有時候甚至要她們以雜誌的封面故事來做專題報告,因此她們逐漸會注意到目前的社會議題,通常也會詢問一下我的意見與看法。
其實除了學校老師主動的與學生討論媒體新聞之外,一般家庭也經常在日常生活起居中評論新聞事件,孩子在有意無意中也會聽見這些意見。
常常會很感慨,現代人早上一起床到晚上睡覺為止,醒著的時間幾乎無時無刻被無所不在的資訊包圍,除了原先的電視、廣播、網路到智慧型手機,現在家長的教養難題已不是害怕孩子訊息不足,反而是如何協助他們不被媒體左右了心智能力,並且在紛亂的資料當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訊息。
尤其對年輕人而言,近幾年網路新聞早已取代傳統的媒體,以前媒體的記者與編輯負責生產與管理訊息,除了是傳播者也是個守門員,但是來到人人可以發聲的時代,網路上充斥各種來歷不明且未經查核的訊息,甚至很難追索來源,再加上網路的擴效應太快又太廣,後果往往超出任何人的掌握之外,所以協助孩子使用網路,建立正確的習慣與培養分辨的能力,是當今最迫切的素養。
而且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簡單或終極的解答,偏偏現今從網路到傳統媒體的報導都朝向輕薄短小,所以不可避免的會片面化且零碎化,現代人已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瞭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前因後果是如何?對我們會有那些影響?
當然,任何人要在這紛雜的世界,釐清許多議題的來龍去脈,的確很不容易,但是與其浪費時間耗在如同垃圾般瑣碎又片斷的訊息,不如好好的廣泛閱讀,建立背景知識,並且仔細地將自己關心的議題徹底搞清楚。
因此我也就利用雙胞胎女兒AB寶因為老師上課提到所引起的興趣與關注,開始進行我們家的媒體識讀教育。也就在跟她們討論過程中,發現她們理解議題與解讀新聞的能力很弱,而且也發現雖然老師會以這些時事為素材,但是也沒有好好地分析,不知道是時間不夠還是本身也沒有相關背景知識與能力。
於是從今年春天開始,每個星期假日,利用早午晚餐的時間,正式為她們上課,每餐大約都上二個小時以上。通常會以雜誌的專欄或專題報導以及報紙的社論或專論影印為教材,一篇或二篇相關文章為一個主題,至少講解討論一個小時左右。
通常會以馬錶測她們看完一篇文章要花多久時間,然後要她們立刻複述文章的立論重點或追索作者寫作的動機…等等。(能用自己的話清楚地講,才代表真正看懂)接著我就文章所涵蓋的專有名詞與背景知識詳加說明,然後就引導她們去思索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現象的發生?這些狀況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如果事情不這麼發生,可以有那些改變,必須做那些努力…
總之,我希望她們能把問題看得深一點,也希望從這些攸關每個人生活的事件裏,引起她們讀書追求知識的動機。
這樣的上課方式至今已進行了七十多堂,在第一次課之後,她們覺得收獲很大,從第二堂課開始,她們就主動將上課過程錄影下來,等她們考完學測後再好好地整理起來。
經過這樣的訓練,我們現在在上下學間隙翻閱每天報紙的短短時間,也會隨口交換一下意見,(這與正式上課我需刻意挑好主題,影印教材是不一樣的)。
記得有一次,姊姊A寶看到報紙正在議論紛紛的一則熱門新聞,就問我:「爸爸,你有沒有看到這篇報導,王品集團的老闆戴盛益說,月薪若低於五萬元,千千萬萬不要儲蓄,甚至還要跟父母伸手再多要些錢呢!」
妹妹B寶湊過去看:「他還強調理財書建議年輕人無論要存款,其實都是錯的。」
我拉了張椅子坐到她們旁邊:「你說戴董事長的意見是對還是錯?」
AB寶猶豫了一下,B寶取巧地說:「看情況,不一定是對或錯。」
A寶也跟著說:「不能斷章取義來下結論,要看錢怎麼用。」
我贊許地點點頭,再問她們:「同樣的一筆錢,對於不同年齡的人來說價值一不一樣?」
AB寶知道我這麼問,答案一定是不一樣,雙雙搖頭。不過我再追問:「那裏不一樣?」她們就一臉茫然。
我告訴她們:「很多年前,曾經擔任過台大校長與國防部長的經濟學家孫震先生,就曾經講過跟戴董事長類似的話,他感慨許多人總是在錢的效用與價值最高的時候存下來,然後在價值最低的時候才使用。比如說,假使給一個大學生十萬元的獎金,隨意讓他使用,相信他創意出來的價值或對他往後人生的影響,一定大於將十萬元給一個五十歲或六十歲的人。或者我們更極端一點的講,若給一個大學生八十萬元,若他能善加用在學習上,一定比一個七十歲的人存款裏多了八十萬,來得有價值多了!」
A寶沈吟著:「沒錯,戴老闆是用比較通俗簡單的方法來說,的確他強調月收入不足時,應該拿來拓展人際關係,累積資源。」
B寶插話問:「拓展人際關係有那麼重要嗎?」
我笑笑回答:「我想這是善加利用錢的方法之一吧,戴董事長他在演講中也另外提到,用筷子作的比喻他強調,無論自己多厲害,若別人不跟你配合,家世學歷再好都沒有用,只剩一根筷子什麼都做不好,同時他也是藉此想提醒,年輕人不要宅在家裏,每天掛在網路,要多出門到真實的世界體會與歷練。」
A寶故意找毛病:「在網路上也可以認識很多朋友啊,搞不好更有效率,可以認識更多朋友!」
我不禁哈哈大笑:「你說的對,但是網路上的朋友跟你在真實世界認識的人,一個你可以看得到有溫度的人,的確是大不相同的,因為人這個物種,還是必須透過真實的接觸來建立關係與合作。記得二十來年前,資訊通訊科技發展的初期,剛剛有了視訊會議的技術時,很多公司推動在家工作的制度,不過沒多少年,絕大部份又恢復到公司上班,每個人可以直接面對面,聊天講笑話,而且人類的溝通,還藉助於許多非語言的互動,這些都是在虛擬的網路空間做不到的。」
B寶繼續追問:「人際關係這麼重要嗎?」
我歎口氣:「我不太喜歡用人際關係這個名詞,因為這好像是鼓勵你跟別人交換名片,比賽認識了多少人,其實真是有用的人際關係是你有好的人緣,也就是大家都喜歡你,信任你或敬重你,當他們有困難或有需要時,知道你願意幫忙,也幫得上忙,或者你有需要時或糟遇困難,朋友願意幫忙,這種人際關係才是真正有用的人脈。」
AB寶靜下來,似乎在思索著我的話,我最後結論:「一定要趁年輕多充實自己,有許多學習的機會不一定要花到錢,就像結交好朋友也不一定要去餐廳吃大餐花錢一樣,不過,若真的有一些我們很想參與,而且也很有用的活動,也不要因為要花錢而排斥了。孫震教授說的話很有道理,錢的價值來自於我們好好的善加利用,否則,錢不但不能使我們幸福快樂,反而會帶來災難與痛苦。」
就像這樣,除了家長利用機會與孩子隨時討論與引導之外,還要鼓勵他們廣泛閱讀,建立背景知識。我所說的閱讀是指透過書本建立有系統的知識架構,而不是在網路上東晃西逛,清耗掉寶貴的時間。
甚至我可以很武斷地講,當一個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尚未建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是沒有資格使用網路的,能力的養成必須先從一本一本完整的書閱讀開始。
不過,的確有很多家長跟我反應,家裡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沉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是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先區別什麼是書,不管是用紙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過正式發行的書,都算是書,與網路搜尋的資料是不同的。
不管是用什麼媒介,只要是經過處理的書,都有成本,除了作者殫精竭慮的寫作之外,還經過層層的編輯篩選與討論,修正校訂然後才會出版發行,基本上是有構架、有層次、有想法與目標,即便百科全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發行,都會有特別的獨特觀點與架構。
當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學門,一個新的領域,必須找到那門學問的幾本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地從頭讀到尾,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做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這樣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地安放在那個架構裡,也才能形成有意義的了解與記憶。
沒有對那個領域的整體了解,網路上搜尋到無窮無盡的資料不僅沒有幫助、浪費時間外,甚至有害,會使我們淹沒在訊息的大海中。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感慨,現在學生的報告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旁徵博引找了許多資料,但是卻抓不住重點,結論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業的問題到底是要他們回答什麼?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即便花了一大堆時間在網路上漫遊,剪剪貼貼,但其實還是無法形成真正的收穫與了解。
當然,網路搜尋還是有好處!
最大好處是當我們很明確地知道想找什麼資料時,幫助最大,以前可能要耗費數週埋在圖書館與積滿灰塵的古老文獻或期刊奮鬥,現在可以舒舒服服且很省時間的透過各種網路的資料庫找到答案。但是別忘了前提是──我們知道要找什麼,知道該提出什麼問題。我們都知道,對一門知識沒有徹底了解,很難提出有意義的好問題。
  真正要透過網路做學問,需要高階的訓練(與利用網路購物或查那裡有好吃的餐廰這種低階的使用需求完全不同),這些訓練必須從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本來建立,沒有捷徑可以走,所以家長一定要想辦法說服孩子,並且陪著他們一起讀一本本的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恐懼之名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達爾文與夫妻臉談起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麥田邊的守護者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媽媽送給自己的母親節禮物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母親節向大地之母姫亞懺悔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法國教育側寫Ⅱ(十四):如何培養熏陶孩子良好習慣、找到終生的愛好?(下)每一項習慣的養成必須根植在良好的【心態】和【觀念】上…
    Thumbnail
    avatar
    法國宅媽
    2021-07-22
    法國教育側寫Ⅱ(十三):如何培養熏陶孩子良好習慣、找到終生的愛好?(上)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除了要了解孩子之外,更需要為其量身打造適合彼此的教育方式,如此打下良好的根本和基礎,對孩子的幫助和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Thumbnail
    avatar
    法國宅媽
    2021-06-18
    法國教育側寫Ⅱ(十):如何因材實教、找到孩子的個人優勢?(下)如何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抓住每一個讓自己發光的機會,可以依照一些方法來歸納著手,去了解孩子的個人優勢,接著才能「適才」「順性」的因材施教,並找出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環境…
    Thumbnail
    avatar
    法國宅媽
    2021-03-26
    法國教育側寫Ⅱ(九):如何因材實教、找到孩子的個人優勢?(中)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只有在從事的活動中感受到「樂趣」,才能充滿熱情及能力,把這項活動長期持續的學習下去…
    Thumbnail
    avatar
    法國宅媽
    2021-02-25
    法國教育側寫Ⅱ(八):如何因材實教、找到孩子的個人優勢?(上)想要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對什麼感到有興趣或擅長什麼?必須多方面的探索和嘗試,可以依據一些方式來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個人優勢」…
    Thumbnail
    avatar
    法國宅媽
    2021-02-17
    在"孩子不是你的"後 , 如何在尊重與教育間取得平衡2018年, 由公視出資拍攝的電影電視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下簡稱《孩子》)播出後取得熱烈回響 其傳達的中心思想 “尊重孩子自主權”卻讓部分家長苦惱: 這樣我該怎麼教小孩? 警告!!  以下有些微據透, 請小心服用
    avatar
    海龜
    2019-12-24
    Serene精選書單|《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既是以身為一位學生,也是以一位向未知探索的成年人,夾雜在孩子與大人間角色的角度去分享這篇整理過後的文章。 沒有圍牆,沒有門,而是名副其實的「開放式」教育學校。沒有訓導處,只有陪你一起練習正視情緒面對挫折的諮商處。
    Thumbnail
    avatar
    Serene
    20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