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的難題〗
導致了專欄進度的落後。
未來,基本上會以一週一篇的速度為各位親愛的讀者繼續更新文章。
為這段時間的斷訊致上最高的歉意。
--------------------------------------------------------------------------------------------
人生中每天都做著不少的決策,例如早上停車的時候,應該停路邊停車格?還是收費停車場?
光這個問題就可以困擾我很久。
我們先來討論「支付隔離」。
什麼時支付隔離?行為經濟學家做了一系列的實驗證明了支付隔離現象的存在。實驗一的情境是:六個月後將要搬入新房,新房中需要一台電冰箱,採購一檯電冰箱的成本是36,000元,店家提供以下兩種付款選擇。
付款方式A:接下來的六個月中,每個月分期付款6,000元,等到第六個月末的時候,電冰箱送到新居。
付款方式B:等搬到新居後,店家將電冰箱送來,簽收後,在接下來的6個月裡,每個月分期6,000元。
實驗一的情境,經過調查後大多數的人選擇「付款方式B」。
對於一般人來說,希望電冰箱的效用極大化,也就是搬入新家之後,插上插頭,壓縮機開始運轉之後,電冰箱才開始發揮它的效用。這時候的行為心理希望成本最小化,每月分期支付6,000元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實驗二的設計情境是:打算六個月後去東南亞的海島度假,旅行社公布的團費是36,000元。一樣提供兩種付款選擇:
付款方式A:在接下來的六個月,每個月付款6,000元,等到第六個月末時出團去海島旅遊。
付款方式B:先去海島享受高級旅遊,等到回家後在分期付款,每個月支付6,000元給旅行社。
兩個實驗都是分期付款6,000元,可是結果大不相同。如果經濟學的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是正確的,理論上兩個實驗的結果會趨於一至,同時選A,獲同時選B。在實驗二的情況下,多數人選擇的支付方式是A。
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在管理心裡帳戶的收支時喜歡將成本與效益直接連結,就是常說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電冰箱的效益基本上可以維持八到十年,所以人們願意延後付款。可是高級海島旅遊的最大效益在於度假的哪幾天中,如果度假後還要去煩惱之前出國的旅費,不是太辛苦了嗎?
這就是「支付隔離」的行為經濟。
路邊停車格的停車費,我是透過信用卡預先綁定支付,所以停車的當下,我的效益最大化,心理帳戶的收支反應是「這次停車是免費的」,因為半個月後,這筆停車費將出現在帳單裡,我們心理就會認為那是信用卡費,而不是停車費。
可是路邊不是天天有停車格。
總有幾天我必須將車子停在停車場裡面,儘管兩邊支付的費用是一樣的,可是每當離場時,從口袋掏出60元的感覺就是很不舒服。因為這筆支出就是該死的停車費。我都花錢買車了,要加油、要保養、要牌照稅、要燃料費,還要算折舊,但每次停到停車場,我還要付他X的停車費。
哎~我的心情開始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