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乾貨」並不一定營養

2019/06/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的好友典志兄寫了一篇關於一些台灣經理人喜歡反覆叨念名人語錄、追求或引述所謂「乾貨」的習性,算是寫到我心裡的話了。

長期看我寫廢文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我除了引述用語之外,幾乎從來不用「乾貨」這種說法。
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在自己的學習經驗之中,從來就沒有「乾貨」這一套(快速瞭解新聞事件梗概的懶人包之類可以,但也就只是梗概);而且我也從來不「馬雲說」(同樣也不「李嘉誠說」、「賈伯斯說」等等,但因行文需要而引述例外)。
因為我認為,包括各種大師在內的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不管是不是大師,每個人也偶爾都會講出金句、冒出幹話。我也不信「大神」,所以無論誰說了某種語錄,只要沒有上下文的語境(context),對我來說都是沒有用的斷簡殘編、我也不認為跟著念經念多了就可以變神。
不過典志兄的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很好的點:
「濕貨」跟「乾貨」其實是一樣重要的。
沒有濕貨的鋪陳和烘托、以及背景環境的建立(也就是我說的「語境」),乾貨可能只是一些被腦補曲解過的偽科學。
我並不是說那些所謂乾貨都是假貨,只是一來假貨多、二來多半沒營養、三來吃了也不補;所以那些言必稱馬雲賈伯斯、轉述很行做事普普的專家們,就跟從前寫作文時言必稱國父總統、作文一百分做事三十分的學者一樣,我站遠處瞻仰就好。
我的建議是:
  • 有什麼想法就用自己的話說,不要像被濟公附身一樣當乩童傳旨。
  • 戒掉愛引用「大神語錄」的習慣,那樣並不會讓你講的話更有影響力。
  • 閱讀時不要乾濕分離,讀重點、也要讀脈絡,還可以從脈絡中學點寫作技巧。
  • 有機會的話進修一下外文,可能的話外媒文章多讀原版,不要老是讀媒體轉載的對岸文章;那些文章很多因為環境關係被刪節曲解過,而很多英文不好的台灣媒體編輯也不知道這一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傅瑞德
傅瑞德
行銷與媒體經營管理顧問、科技產業觀察者、寫作者、翻譯者;煙斗、雪茄、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重機騎士,插畫家、數位書法、木工師父,能做的鄙事比你想像的多更多。過去的文章在 http://fredjame.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