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乾貨」並不一定營養

所謂「乾貨」並不一定營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的好友典志兄寫了一篇關於一些台灣經理人喜歡反覆叨念名人語錄、追求或引述所謂「乾貨」的習性,算是寫到我心裡的話了。

raw-image

長期看我寫廢文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我除了引述用語之外,幾乎從來不用「乾貨」這種說法。

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在自己的學習經驗之中,從來就沒有「乾貨」這一套(快速瞭解新聞事件梗概的懶人包之類可以,但也就只是梗概);而且我也從來不「馬雲說」(同樣也不「李嘉誠說」、「賈伯斯說」等等,但因行文需要而引述例外)。

因為我認為,包括各種大師在內的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不管是不是大師,每個人也偶爾都會講出金句、冒出幹話。我也不信「大神」,所以無論誰說了某種語錄,只要沒有上下文的語境(context),對我來說都是沒有用的斷簡殘編、我也不認為跟著念經念多了就可以變神。

不過典志兄的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很好的點:

「濕貨」跟「乾貨」其實是一樣重要的。

沒有濕貨的鋪陳和烘托、以及背景環境的建立(也就是我說的「語境」),乾貨可能只是一些被腦補曲解過的偽科學。

我並不是說那些所謂乾貨都是假貨,只是一來假貨多、二來多半沒營養、三來吃了也不補;所以那些言必稱馬雲賈伯斯、轉述很行做事普普的專家們,就跟從前寫作文時言必稱國父總統、作文一百分做事三十分的學者一樣,我站遠處瞻仰就好。

我的建議是:

  • 有什麼想法就用自己的話說,不要像被濟公附身一樣當乩童傳旨。
  • 戒掉愛引用「大神語錄」的習慣,那樣並不會讓你講的話更有影響力。
  • 閱讀時不要乾濕分離,讀重點、也要讀脈絡,還可以從脈絡中學點寫作技巧。
  • 有機會的話進修一下外文,可能的話外媒文章多讀原版,不要老是讀媒體轉載的對岸文章;那些文章很多因為環境關係被刪節曲解過,而很多英文不好的台灣媒體編輯也不知道這一點。
avatar-img
傅瑞德的沙龍
785會員
258內容數
生涯橫跨科技、出版、行銷顧問業;曾創立過多家數位媒體,並擔任雜誌總編輯與社長。專注商管、網路、科技、語言、軍事等領域;曾任教大學中文系,並擔任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目前為企業與新創公司媒體策略、產品行銷、語言應用顧問,提供品牌再造與中英文文案教學等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傅瑞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管誰值得擁有川普,在這裡其實「deserve」都可以不必譯成「值得」或「理應得到」。讓我們從紐約時報上的一句話,來談談「deserve」這個字在翻成中文時的考量與變化。
簡單記下一些關於廣義出版業新機會的感想與期待:啟動這一波潮流的不會是傳統出版人,而是網路行銷人。
對於本地企業來說,好的文案、尤其是外文文案的重要性,並不只是在於看起來炫、文字遊戲玩得巧妙、或是(不在話下的)能幫忙賣多少東西,還有以下這幾個功能:
以下連結的這篇,是今天在《吐納商業評論》刊出的新文章。雖然我自己沒有針對這次《蘋果日報》推展訂閱制寫什麼論述,不過從前對於「付費閱讀」這件事也發表過一些想法;這邊就借花獻佛寫一點雜記。
最近經常跟朋友討論一件事,就是「教學」這件事情的極限。以語言這件事情為例,我個人的觀念是「有真人老師的教室」大概就是教學效果的極限了。
有些跟我合作的作者認為我是「還不錯的編輯」。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因為我編輯技巧或文字程度比其他人高,只是我做到了理論上每個編輯都該有的本分:細讀過自己編輯的文章,而且讀懂。
不管誰值得擁有川普,在這裡其實「deserve」都可以不必譯成「值得」或「理應得到」。讓我們從紐約時報上的一句話,來談談「deserve」這個字在翻成中文時的考量與變化。
簡單記下一些關於廣義出版業新機會的感想與期待:啟動這一波潮流的不會是傳統出版人,而是網路行銷人。
對於本地企業來說,好的文案、尤其是外文文案的重要性,並不只是在於看起來炫、文字遊戲玩得巧妙、或是(不在話下的)能幫忙賣多少東西,還有以下這幾個功能:
以下連結的這篇,是今天在《吐納商業評論》刊出的新文章。雖然我自己沒有針對這次《蘋果日報》推展訂閱制寫什麼論述,不過從前對於「付費閱讀」這件事也發表過一些想法;這邊就借花獻佛寫一點雜記。
最近經常跟朋友討論一件事,就是「教學」這件事情的極限。以語言這件事情為例,我個人的觀念是「有真人老師的教室」大概就是教學效果的極限了。
有些跟我合作的作者認為我是「還不錯的編輯」。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因為我編輯技巧或文字程度比其他人高,只是我做到了理論上每個編輯都該有的本分:細讀過自己編輯的文章,而且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