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聽到用「乾貨」形容一篇文章的知識精華。
大概持續3年,一直不懂為什麼要叫做乾貨
後來才知道,乾貨是要用自己的經驗當水分,充分浸泡後,才會變成對自己有用的智慧
那麼反過來說,我們要怎麼從日常遇到的令人心動的資訊,醃製自己的知識乾貨呢?
在我16年的閱讀經驗裡,向專家學習醃製知識乾貨,這3個秘密策略非常管用:
- 策略1 - 讀專家背後的系統,深度閱讀與筆記:專家與素人最大的差異在,專家有自己的系統。我會優先選擇有在持續發表,有自己書籍或課程的專家,對他的內容進行深度閱讀。 特別推薦運用Obsidian的連結功能,做關鍵洞察清晰記錄,掌握專家的系統,自己也會悟出自己的系統。
- 策略2 - 用精實寫作做間隔複習,從知識鍊金:講到記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非常有名!但這條線其實不是在說忘記知識的容易程度,而是「想起知識的難度」。我執行間隔複習不只是閱讀,而是透過「精實寫作」來提煉內容成為自己的價值。
- 策略3 - 採用混合實驗心態,玩出有趣的創新實踐: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串在一起,會非常有趣!例如我讀到心理學,語言學或哲學方面的觀點,都會想看看他們有什麼可以實驗到自己的寫作工作流上。不同領域的觀點,常常會蹦出有趣的實踐,也就變成自己系統的特色了!
看到心動的資訊,你都是怎麼醃製成自己隨時可沖泡的乾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