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大裂》惡意的受害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裂》一書收入了作者胡遷於2012~2016年完成的15篇中短篇小說,這15篇小說具有高度的一致、同質性,共享相同的世界觀。閱讀這15篇小說,能幫助我們理解胡遷小說世界中所一致體現的共同憤怒與批判。
以人物為例,15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與背景,除個別微小差異外,幾乎像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他們皆位於社會權力中樞外緣,對自己深深感到無能,且不滿於現實環境。以篇幅最長的〈大裂〉為例,主述者“我”在考試5年未果後,進入了位於荒郊野嶺中的山化傳播學院,在這間如同廢物回收所的學校中,一切法制規範皆不可行,每個人對未來的預感只有更糟。而更為悲哀的是,在如此情況下,他們仍花費時間進行自我批判:「我們在浪費生命,雖然我們的生命是垃圾,但我們仍然在浪費,因為原本垃圾挑挑揀揀未必全都沒用,有些還是可回收的,能重複利用的。但挖洞就等於把垃圾全都焚燒了。」
對書中角色而言,作為活在一個只會更糟世界的人,防止自身墮落的唯一方式,竟也只是將憤怒與不滿施加周遭他人罷了。他們將這份無來由的憤怒,拋擲向他人,意欲指控與審判他人,藉由將他人評判為“惡”的過程,合理化自己與批判對象的距離。只是,他們最終仍在批判對象中看見自己,因此這份憤怒同時指向自己,自己成為自己的批判對象,因而充滿罪惡感。為了消除罪惡感,他們將更憤怒、更強烈的批判他人,試圖再次拉開彼此距離,如此反覆,於是更罪惡也更憤怒了。以〈氣槍〉為例,誤傷他人者,懷抱著罪惡感,試圖尋找並審判更為“可惡”之人,最後竟被對方給原諒了;再以〈張莫西去了沙漠〉為例,主述者“我”在導演張莫西身上辨識出未來的自己,因而深深感到厭惡,試圖破壞對方。
如此,在胡遷式的小說世界中,總是充滿太過相似同質的一群人,在單一短篇中,也就難以分辨主要角色與其他配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了。在胡遷的小說中只有這“同一類人”,看不到來自更上層結構對下層所施加的單向暴力(即便他們理當存在);同樣也看不到這類人有何一致的攻擊目標。這“同一類人”並不團結,他們並非終極、絕對的惡,但總將矛頭指向彼此,在屬於自己的權力位階上,勉力扮演一個持刀的受害者。
《大裂》(時報出版,胡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6會員
107內容數
電影是什麼? 電影的記憶、電影的未來、電影的空間、電影的啟示、電影的事件、電影的真實、電影的謊言、電影的模樣、電影的愛與死 看電影的人是一獨特的物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翔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噁心到同理》給了我們一個很不一樣的關於法律方面的觀念與啟發,那就是,法律的制定、乃至法律的執行,應該要包含想像力與同理心。瑪莎•納思邦認為,沒有運用想像力來想像個別不同個人或族群的立法、沒有運用同理心的法律執行,不能保障人民的權利,會對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造成重大的威脅。
    《夜巡貓》一隻名為遠藤平藏的流浪貓,每天晚上在街頭夜巡,他會嗅聞眼淚的味道,一旦發現,便去找出哭泣的來源,並給予溫暖的陪伴。
《從噁心到同理》給了我們一個很不一樣的關於法律方面的觀念與啟發,那就是,法律的制定、乃至法律的執行,應該要包含想像力與同理心。瑪莎•納思邦認為,沒有運用想像力來想像個別不同個人或族群的立法、沒有運用同理心的法律執行,不能保障人民的權利,會對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造成重大的威脅。
    《夜巡貓》一隻名為遠藤平藏的流浪貓,每天晚上在街頭夜巡,他會嗅聞眼淚的味道,一旦發現,便去找出哭泣的來源,並給予溫暖的陪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若問為何我如此緊抓胡遷的文字不放,興許是他的文字與我心底某處產生無以言喻的共鳴,那被世界拋棄的角色、由眾多小心翼翼、信任,與危及生死的背叛交織而成、不訴說任何情感的故事深層的滿滿失望、絕望、憤怒、無力感,不正清楚傳達了被大環境拋棄的人卻要在大環境底下生存到底有多壓抑與困頓。
很多人以為小說是虛構的,看小說對人生不會有任何進步,但這樣的想法絕對是錯的。 如果你不相信,那肯定是你看到的都是爛小說。 小說寫的是人,想要寫出好的人物,那肯定是要參照真人的,小說雖是虛構的,但好的小說,是很努力貼近真實人生軌跡的。小說是作者想要表達對現實的一些想法,絕對可以給正在迷惘中的人,一
Thumbnail
本文深入分析栢青創作的四篇小說,探討了作品中的主題、情感表達和寫作風格。通過對不同角度的討論,本文揭示了小說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和復雜的人性描寫。
曾經看過的小說中,總是會有一些人,在前面的劇情中傷害了主角,於是後面的劇情就一定會寫到,關於那些人得到的報應。 可能是一種報復心態? 曾經的我你愛理不理,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俗稱打臉。 打臉可以說是小說劇情中,作者屢試不爽的橋段,因為讀者愛看。 在失去主角後,那些人生活通常會漸漸變得糟糕。
Thumbnail
前提:這是一篇普通高中生的閱讀心得。(這本書叫大烈) 一 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作者胡遷是一名導演兼小說家,在2017年使用繩子自殺,享年29歲,他曾說寫作是直面生活最有利的方法,以抵擋世界的灰暗。這本書的筆法如砸碎玻璃般,直接且暴力,直接的帶入問題,暴力的讓人正視問題。故事使用第一人稱的對話來呈
作者:He ChangMing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寫過幾本浮薄之作,這讓我很後悔,甚至羞於提及。之所以說浮薄,是因為它們所關注的僅僅是肉體生命和思想生命(只是個人生活方面的,並非政治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沒有深入到民族生命和天地生命,更沒有將此四
一個徹底坦白過去、面對自己的人,會是什麼樣子?會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樣貌、對於自己所為與所思更加的瞭然於心?還是相反? 《告白者》同前作《同情者》,由同一個敘事者的肉體與心靈,受到諸多的苦難。當然,我們知道,即使作者在此作中再度讓敘事者肉體遭逢巨大的、逼迫至瀕死的酷刑(施虐者確實是以刑求的形式施予酷刑
Thumbnail
這是一個俗濫的故事,但我們明知道「濫」與「爛」的差別。以湯瑪斯為中心的通俗其實是身為人類的真實,只是一旦轉換角色成為馬丁或阿嘉特,甚至是個旁觀者,便太容易做出道德批判,就像<世界上最爛的人>一樣,然而是人類天性注定了我們永遠不夠好,讓所謂的「爛」成了假議題,即使如此,造成傷害是沒有任何藉口的,只能償
Thumbnail
若問為何我如此緊抓胡遷的文字不放,興許是他的文字與我心底某處產生無以言喻的共鳴,那被世界拋棄的角色、由眾多小心翼翼、信任,與危及生死的背叛交織而成、不訴說任何情感的故事深層的滿滿失望、絕望、憤怒、無力感,不正清楚傳達了被大環境拋棄的人卻要在大環境底下生存到底有多壓抑與困頓。
很多人以為小說是虛構的,看小說對人生不會有任何進步,但這樣的想法絕對是錯的。 如果你不相信,那肯定是你看到的都是爛小說。 小說寫的是人,想要寫出好的人物,那肯定是要參照真人的,小說雖是虛構的,但好的小說,是很努力貼近真實人生軌跡的。小說是作者想要表達對現實的一些想法,絕對可以給正在迷惘中的人,一
Thumbnail
本文深入分析栢青創作的四篇小說,探討了作品中的主題、情感表達和寫作風格。通過對不同角度的討論,本文揭示了小說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和復雜的人性描寫。
曾經看過的小說中,總是會有一些人,在前面的劇情中傷害了主角,於是後面的劇情就一定會寫到,關於那些人得到的報應。 可能是一種報復心態? 曾經的我你愛理不理,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俗稱打臉。 打臉可以說是小說劇情中,作者屢試不爽的橋段,因為讀者愛看。 在失去主角後,那些人生活通常會漸漸變得糟糕。
Thumbnail
前提:這是一篇普通高中生的閱讀心得。(這本書叫大烈) 一 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作者胡遷是一名導演兼小說家,在2017年使用繩子自殺,享年29歲,他曾說寫作是直面生活最有利的方法,以抵擋世界的灰暗。這本書的筆法如砸碎玻璃般,直接且暴力,直接的帶入問題,暴力的讓人正視問題。故事使用第一人稱的對話來呈
作者:He ChangMing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寫過幾本浮薄之作,這讓我很後悔,甚至羞於提及。之所以說浮薄,是因為它們所關注的僅僅是肉體生命和思想生命(只是個人生活方面的,並非政治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沒有深入到民族生命和天地生命,更沒有將此四
一個徹底坦白過去、面對自己的人,會是什麼樣子?會更清楚明白自己的樣貌、對於自己所為與所思更加的瞭然於心?還是相反? 《告白者》同前作《同情者》,由同一個敘事者的肉體與心靈,受到諸多的苦難。當然,我們知道,即使作者在此作中再度讓敘事者肉體遭逢巨大的、逼迫至瀕死的酷刑(施虐者確實是以刑求的形式施予酷刑
Thumbnail
這是一個俗濫的故事,但我們明知道「濫」與「爛」的差別。以湯瑪斯為中心的通俗其實是身為人類的真實,只是一旦轉換角色成為馬丁或阿嘉特,甚至是個旁觀者,便太容易做出道德批判,就像<世界上最爛的人>一樣,然而是人類天性注定了我們永遠不夠好,讓所謂的「爛」成了假議題,即使如此,造成傷害是沒有任何藉口的,只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