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究極掰真社會新人類-獵人與農夫(上)

2019/06/25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獵人
為了要再進一步證實圍棋子模型可以解釋禮義廉恥,我們來到一個有著單純社會型態的部落來看看是不是有可能得到答案。我們就設計一個故事場景,是一個人們收獲的資源都數字化的假想世界,用來正確地評估個體在族群裡行為變化有沒有價值。

壓力

場景裡,族群共有四個單元的工作者。工作有兩種,狩獵與務農,當一個工作者從事狩獵工作時角色稱為獵人。獵人在四季皆可獲得1個單位的資源,同時也耗掉1個單位的資源;而當一位工作者從事務農工作時稱為農夫。農夫若在當季開始耕種,下一季可獲得3個單位的資源;同時每季仍要耗掉1個單位的資源。這樣的設定基本前提是:務農是一個新進入系統的外在變因,農夫就是新興的角色。從收獲量方面可以看的出來務農比起狩獵是有優勢存在,但也不排除務農有任何潛在的風險。當風險發生時,這個族群必須有應對的策略。
場景開始在春天,族群原有的三位工作者和新投入的工作者一起投入成4單位的獵人。該階段收入4,支出4。
夏天時,假設環境發生了變化,獵物變少了。同時出獵只會有三名獵人捕獲的到食物。因為狩獵收入減少,4個工作者裡一定要有一位向外找新的資源,否則會餓死。其中一名工作者偶然發現了種田的方法,因而投入務農。一位工作者轉為農夫,其他三單位的工作者仍然是獵人。該階段收入變為3,消耗為4。那名農夫今年夏天只能先餓著肚子,或靠部落裡先前的存糧、或是別人的施捨來想辦法撐過去。他把一切的生命都賭在他的田地上了。
進入秋天,在獵場的狩獵工作仍然頂多只能獲得3個單位的資源。而那名農夫有收成了,這使他決定未來繼續以務農為工作。另外三個工作者看到了務農的好處,也覺得自己可以從務農獲得更多的收入。於是又有一名改行去當農夫。這麼一來該階段收入為5-兩名獵人與一名農夫,消耗為4。族群多出來1個單位的資源可以做為存糧。
進入冬天,很不幸地,新的農夫由於沒有好好照顧他的田地-他可能耕種時沒有聽取上一位農夫的建言,沒有好好地翻土、疏於清除雜草或蟲害,這使得他一點收獲也沒有。如此一來兩個農夫在這個季節裡等於完全沒有收入。這下糟了,上一季多餘的存糧只足夠支持一個人生活,遑論新的農夫再繼續嘗試到隔年的春季。為了再次平衡消耗,新的農夫只好回去當獵人,因為至少狩獵還能夠得到1單位的資源。該階段回復到三名獵人、農夫一名;收入為3、消耗為4;族群收支平衡歸零。那麼未來在其他的獵人還沒搞懂到底種田是怎麼一回事之前,來年春天獵人與農夫則維持在3比1的情況,避免工作一直換來換去而無端消耗資源。族群只要未來沒有遇到大型的天災人禍,存糧有足夠的增長後,獵人與農夫的比例才重新考慮做調整。
還記得在上一篇文章最後個任務?去尋找生物同異趨向性的第二個感知變數。這邊其實直接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就透露出來了:壓力。前面提到,禮和義的實踐時機有共同的特徵,就是當人群裡的每個人都相同時,自己要選擇怎麼做。而在這裡模式裡則是狩獵發生了獵物變少的事件。而再同時比較一、二、三、四場景也可以再直接歸納出,一、三場景比較偏沒有壓力的情境,故事中還特別強調了禮階段、廉階段時工作的順暢度。二、四場景比較偏發生壓力的情境,外敵或物資匱乏都是。發現了這個變數之後,禮和義的策略似乎就可以分隔清楚,廉和恥也可以分隔清楚。
分析出新的變數後,公式如下:
  • 禮 = 族群內角色相同 + 無壓力 + 趨同 + 不踰節
  • 義 = 族群內角色相同 + 有壓力 + 趨異 + 不自進
  • 廉 = 族群內角色相異 + 無壓力 + 趨異 + 不蔽惡
  • 恥 = 族群內角色相異 + 有壓力 + 趨同 + 不從枉

排隊搶艾鳳

這時充滿好奇心的讀者也許就會問,為何不一開始在夏天就四個人通通都嘗試去當農夫?或是至少在秋天體會到務農的好處之後,大家都通通去當農夫?雖然我們會預期到災難性的結果,對大家一點好處都沒有,但你也沒有理由說「不」。這個關鍵點就在於務農是一種新興的工作,存在著大家未知的潛在風險。農夫的收入是到了秋天才知道的,同時還有耕作期的問題。很可能那名農夫的務農會沒有成果,就只有餓死一途。唯有族群在經過第一名農夫的成功與第二名農夫的失敗之後,才有辦法發現族群生存的平衡比例。若務農收入和必要條件在一開始既是已知,那夏天時的務農跟本不存在著風險,工作者改去務農只是履行他的分工義務而已,並不符合義的真諦。族群在夏天與秋天若不遵守模型的移動模式、也就是族群沒有依循禮義廉恥的運作規則而直接做大規模的角色遷移,後果的背後意義則是放棄了一種可以避險的天然最佳策略。所以像換工作這樣的角色變換就變成一個為了穩定以族群為單位的生態平衡而必須去做的嘗試。
就是為瞭解釋這個潛在性的大災難,筆者才用這個較為精準的模型來討論管仲的推論:知禮是能不踰節後的結果。也就是禮在有了基本的趨同等能力之外,是不是還有一個剛剛所說到的未知變數,是不是這個變數就是管仲的不踰節所要控制的?

不踰節

筆者把狩獵的工作者視為圍棋子模型裡的白子,務農的工作者為黑子。第一個場景在春天裡,假設狩獵這件事在投入新工作者之前就只夠維持三個獵人,投入第四個獵人不但獵不到多的獵物,反而還可能使得獵物愈來愈少,用現代的觀念就是生態圈因為過度狩獵而被破壞,最後導致大家都沒食物。第四個工作者本來就不應該投入白子,他的投入反而變成族群的壓力。這時,這個趨同性是無效的。
結論:族群內角色相同時,如果你的加入不會造成壓力,那就應該趨同;如果你的加入反而造成壓力,就應該趨異。此為不踰節。

不自進

第二,在夏天,這位轉行去務農的工作者,雖然可以說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而去從事新工作,但他其實是代替族群承擔這個壓力。因為環境的壓力同時影響了四個人,卻只需要一個人站出來。這就是義的本質。於此同時往後若務農成功地獲得了較高的產能,農夫可以回頭教導其他工作者轉而去務農,對四個人都有好處。換句話說該個體一旦被認同是族群的一份子,他的趨異行為並不會立即將這名農夫視為族群外、或是新的角色。他的基本立場與另三位獵人還是平等的,如此才符合義策略之下族群內角色相同(人同)的條件。他今天只是以族群的立場進行新的嘗試。同時失敗的話他還會再度回歸到獵人的行列,壓力可能改由其他的工作者進行其他嘗試。但如果今天該名工作者或是多人同時只為了自己想要有更好的收入而轉去務農,相當於直接帶給了族群角色分化的變數,人同的條件即被破壞。無論務農有無風險,他們都將無法阻止其他人都一起轉向務農,這時四個人都會受害。這種趨異性也是無效的。
結論:族群相同時;如果你的加入可以代替團體承擔壓力,那就趨異;但如果你的加入會導致角色分化,進而無法阻止舊角色向新角色靠攏,那就不如趨同。此為不自進。

不蔽惡

第三,在秋天,這個後面去務農的根本沒有收入,他的角色轉化使得務農的潛在風險被發掘(也就是一定至少要在夏天開始進行耕種)。這裡的情境筆者想要表達的是務農必須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來支持—看天吃飯,同時還要能觀察土壤,水源與地勢。否則並沒有辦法勝任這個角色。剩下的三個白子(獵人)如果不具備務農所需能能力,根本不需要轉換為黑子,反而應該留在獵人角色,避免食物無端被消耗。這時的趨異性也變成有害。
結論:族群角色相異時;如果你加入的新角色是別人無法替代你的,那你就可以趨向新角色(異);但如果你加入的新角色別人很容易替代你,而能會比你做的更好,那就應該趨向舊角色(同)。此為不蔽惡。

不從枉

第四,在冬天,這時務農的利蔽得失已經可以得到較為客觀的考量,族群可以為明年的收支做精算,工作者可以評估到底是務農好還是狩獵好(包括考慮自己是否適任)。由於上一個階段已經造成過資源的浪費,除了方才不適任的農夫確實應該轉回舊角色。而對於從夏天開始已經開始務農的第一個工作者而言,就必須考量是否有因為秋天的無端消耗而應該先回歸成獵人角色的可能性,等到來年時機成熟再轉為農夫(因為冬天時農夫還是沒有收入)。由於農夫的職業在控制得當的情況下,確實比狩獵的受益來的高。該名農夫保留角色等於是為族群保留務農的相關知識、為族群保留新的價值。若無法保留新角色價值,這時的趨同就是無效的,等於讓族群尚失了務農的可能性,一整年白忙一場。
結論:族群相異時;如果你投入於新角色是為了族群保留新角色價值,那就趨向新角色(異);如果你回歸舊角色仍能保留新角色價值,那就趨向舊角色(同)。此為不從枉。
所以不踰節,不自進,不蔽惡與不從枉的這些問題,其實不是單一變數的問題,而是主張個體在加入族群的前後,都要能以族群為立場的想法來維持環境條件不被破壞。因此評估「是否會製造壓力」或是「是否會造成/消除角色分化」這兩個問題變成在族群結構與壓力的判斷之後,還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同時也就是本章節開頭在證明第二種推論時,所提到的兩個不可操控的環境變數,其實也會因為個體的能力變化而一同發生改變,因此才產生了第一種推論與第二種推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如此一來,管仲的話雖然確實不符合第二種推論,但卻間接證實了管仲的四句話要能夠成立,人同/人異與壓力的條件是必須存在的。最後這裡把第一種推論的結論加入到公式中,「不踰節」應是「禮」(義以下類推)的一部份條件;同時再加上原有的部份,可以完成下列的公式。用這樣的公式來解釋管仲的話,一個個體在族群裡所有可能的行為才都解釋的通:
  • 禮 = 本能的(族群角色相同 + 無環境壓力 + 不產生壓力 + 趨同)或不踰節(族群角色相同 + 無環境壓力 + 會產生壓力 + 趨異)
  • 義 = 本能的(族群角色相同 + 有環境壓力 + 不製造角色分化 + 趨異)或不自進(族群角色相同 + 有環境壓力 + 會製造角色分化 + 趨同)
  • 廉 = 本能的(族群角色相異 + 無環境壓力 + 不產生壓力 + 趨異)或不蔽惡(族群角色相異 + 無環境壓力 + 會產生壓力 + 趨同)
  • 恥 = 本能的(族群角色相異 + 有環境壓力 + 不消除角色分化 + 趨同)或不從枉(族群角色相異 + 有環境壓力 + 會消除角色分化 + 趨異)
(公式裡的「或」字在邏輯學裡代表的符號是∪,聯集的意思;相當於電腦程式裡邏輯等式的 OR。)
農夫
接下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在人類過著社會生活的時候,有一種生物卻能屌打人類,被稱呼為真社會性生物,牠們就是螞蟻。這種用兩支手指就能捏死的東西到底厲害在哪裡?!天天看著電視裡政客相互對罵,人類社會裡充斥著謊言,貪婪與暴力,跟本就是一盤散沙。到底我們的智慧只能讓我們成為究極掰的人類?還是能夠一躍成為究極真社會的新人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