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宗教教義以所陳述的事實為依據:亞當、夏娃是比喻?──《信仰不是事實》大要2019D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3.4 經文是實寫還是比喻?──亞當、夏娃

《聖經》有許多故事,作者的動機就算不是寫歷史,最少預期讀者當歷史看。這些史事的背後當然有宗教含意,但史事就是史事。然而,時移世易,觀念、知識進步了,仍然照字面解就有種種問題,於是才認為直解是拘泥文字,設法把經文重新詮釋,而有些本來照字面解的故事就變成比喻。這是宗教經典的詮釋史上不斷重複的現象。

直意解經是歷史悠久的宗教傳統,現代神學家為免教會難堪,才違背事實,說成19, 20世紀起的新變。以他們認為不直意解經的奧古斯丁(Augustine)、阿奎那(Aquinas)為例:兩人都相信亞當、夏娃是始祖、是歷史人物、年輕地球論,有挪亞其人、洪水方舟其事。阿奎那不但認為《聖經》提到天堂的事都是歷史記載,而且煞有介事地研究天使。

按:奧古斯丁討論洪水的故事,強調建造方舟的細節都實有其事,因為神要藉方舟來作教會的預象云云,非常有趣(Augustine(1972: bk. 15, ch. 27)。

以亞當、夏娃為例,〈創世記〉的故事顯然是當事實來寫的,千百年來,信徒也把亞當、夏娃當真,而不是寓言故事。

raw-image

惟獨亞當、夏娃二人為人類始祖,稱為單源演化說(monogenism)。這個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共同主張,因為跟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不符,就有種種削足適履的說法,例如說亞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因而有所謂多源演化說(polygenism)。姑且不論為什麼原罪可以像基因一樣遺傳,這種新神學等於挖東牆一個大洞,補西牆一個小孔。所以教宗庇護十二世(Pope Pius XII)頒布〈人類〉(Humani Generis(1950))通諭,重申立場:始祖只有亞當、夏娃二人,沒有別的不出於亞當、夏娃的始祖,否則全人類因始祖偷吃禁果而得原罪的教義就不成立,將動搖整個信仰的基礎1

按:到頭來,基督徒左右為難:一方面,如果贊成直意解經,認為亞當、夏娃是貨真價實的兩個人,就跟科學衝突,無稽得幼稚可笑;另一方面,如果不贊成直意解經,認為亞當、夏娃只是比喻(不管比喻什麼,總之不是兩個人),始祖、原罪的信仰就要崩潰了。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可見一斑。


1參考梵蒂岡廣播電台的〈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引用文獻

梵蒂岡廣播電台. 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天主教歷史淺談》第6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局外人的沙龍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局外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演化論。 我知道很多教會反對演化論,但他們也反對很多東西,尤其是各種科學證據,反到讓自己變笑話就算了,讓很多人對基督教產生誤會可一點都不好玩。 理性主義、現代科學、研究倫理,這些全是源自於基督教,結果有人出然把它們切割開來,甚至加以排斥,這才真的是屬撒但的愚蠢行為。 去查一下中世紀歷史很輕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演化論。 我知道很多教會反對演化論,但他們也反對很多東西,尤其是各種科學證據,反到讓自己變笑話就算了,讓很多人對基督教產生誤會可一點都不好玩。 理性主義、現代科學、研究倫理,這些全是源自於基督教,結果有人出然把它們切割開來,甚至加以排斥,這才真的是屬撒但的愚蠢行為。 去查一下中世紀歷史很輕
Thumbnail
聖經告訴我們真實的存在是屬靈的存在,這個世界是屬靈世界的倒影?很多人活反了,把這個世界看成最重要的事情,反而忽略了死後的世界,按照聖經的說法,死後也不是死亡,其實是睡著了,如果你是信主耶穌基督的人,那麼死了也不過只是睡著了,當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通復活被提,然後做最後的審判,看看誰能夠最
Thumbnail
聖經告訴我們真實的存在是屬靈的存在,這個世界是屬靈世界的倒影?很多人活反了,把這個世界看成最重要的事情,反而忽略了死後的世界,按照聖經的說法,死後也不是死亡,其實是睡著了,如果你是信主耶穌基督的人,那麼死了也不過只是睡著了,當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通復活被提,然後做最後的審判,看看誰能夠最
Thumbnail
聖經《創世記》11 章的記述平行且清楚地呈現在中國的許多漢文字當中,因此中國人祖先不僅對上帝的《創世記》的記述知之甚詳,且是現今最活現的目擊證人,「上帝」、「魔鬼」及「先祖」等漢文字便是人類起源於亞當的最佳見證......。
Thumbnail
聖經《創世記》11 章的記述平行且清楚地呈現在中國的許多漢文字當中,因此中國人祖先不僅對上帝的《創世記》的記述知之甚詳,且是現今最活現的目擊證人,「上帝」、「魔鬼」及「先祖」等漢文字便是人類起源於亞當的最佳見證......。
Thumbnail
真理的定義是恆常不變的事理!康名典及李美基兩位作者是最早以漢文字來進行傳道事工的,他們面對質疑並澄清這些有趣及深具意涵的漢文字並非僅是基督傳教士的「宗教發明」,而漢文字體也並非僅僅象形或形聲字體而已(反而是更多的會意字體);同時更加證明了先秦時代前的中國人民都是單一真神上帝信仰的。
Thumbnail
真理的定義是恆常不變的事理!康名典及李美基兩位作者是最早以漢文字來進行傳道事工的,他們面對質疑並澄清這些有趣及深具意涵的漢文字並非僅是基督傳教士的「宗教發明」,而漢文字體也並非僅僅象形或形聲字體而已(反而是更多的會意字體);同時更加證明了先秦時代前的中國人民都是單一真神上帝信仰的。
Thumbnail
神只是做到人做不到的事情, 當人也能做到了,那他也不是那樣神奇, 也或許,那就是神不給亞當吃智慧果實的原因, 也是人類不給AI太多思考能力的顧慮。 在整部聖經里,上帝對人類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這園子樹上的果子,你可隨意摘吃。 只有那善惡智慧之樹的果子,你不要去吃它。吃了,你當天必死
Thumbnail
神只是做到人做不到的事情, 當人也能做到了,那他也不是那樣神奇, 也或許,那就是神不給亞當吃智慧果實的原因, 也是人類不給AI太多思考能力的顧慮。 在整部聖經里,上帝對人類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這園子樹上的果子,你可隨意摘吃。 只有那善惡智慧之樹的果子,你不要去吃它。吃了,你當天必死
Thumbnail
身為人類,對於自身的存在一直有很多的疑問,關於人類的起源,目前有三種理論,分別是神創論、進化論、外星創造論,而這三種理論各有支持者!         首先來談神創論,西方有聖經的創世紀,而東方中國的女媧造人,在聖經中神依照了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最先創造了亞當,後來又創造了夏娃,然後成為了人類的共同
Thumbnail
身為人類,對於自身的存在一直有很多的疑問,關於人類的起源,目前有三種理論,分別是神創論、進化論、外星創造論,而這三種理論各有支持者!         首先來談神創論,西方有聖經的創世紀,而東方中國的女媧造人,在聖經中神依照了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最先創造了亞當,後來又創造了夏娃,然後成為了人類的共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