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有機書店文旅》創刊號)
近十年被稱為獨立書店的自營書店,幾乎都是經營者站上最前線,接受讀者的公評。有時候書店已經跟經營者畫上等號,接受評斷的不是書的價值,而是堅持這些價值的自營者。
在討論獨立書店是否有存在的意義,我想先討論一些這些書店被「討厭」的理由:書種極少、展現任性的選書風骨、滿足自我的社會參與、或對建立在地社群、創造公民交流,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每個經營者具有癖性的經營方式(入場還有低消、營業時間常常休息、書籍不二價、販售書極少、囉嗦的極力推薦、或臭臉不理人……不勝枚舉),常造成堪慮的營業績效。若理想未竟,就向讀者討拍,或向同溫層取暖……。即使如此容易失敗,經營書店的追夢人仍前仆後繼著,只能說他們「好有勇氣」。
好有勇氣,因為他們做了「被認為不會成功的事」,為了「實踐心中的美好生活」、創造「知識交流的平台」、堅持「沒有書就沒有靈魂」、甚至「因為對書的愛情所以我們存在」、為了「深化在地閱讀文化」、鼓吹「用消費支持理想的生活」(以上都引用書店們的SLOGAN),不惜被追求網購便利、大量折扣、暢銷排行榜的多數讀者所批評,也要開一間有書的店;而為了努力讓書店活著,成為咖啡廳、藝文空間、餐廳、計時圖書館、背包旅宿、或無法被定義的場所。
這些堅持,不就是實踐著「被討厭的勇氣」嗎?這些自營者用自由意志選擇了一條不被看好的道路,卻也堅持著走完,而自我實現的過程只專注自我的課題,而非他人的期待;同時也吸引同樣追求自我實現的讀者,在書價無法統一定價的此刻,仍有跑到遠得要命小書店用原價購買的理由。
因為讀者買的不是書,而是選擇;
書店賣的不是勇氣,而是被討厭的自由。
書店允許被討厭、被否定,因此很適合人們來此中場休息。當人生價值被周遭單一觀點搞得很沮喪、挫敗時,走進書店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給自己一個暫停,用一杯咖啡、一場講座、讀一本書的時間,拋開日常秩序,獲得選擇其他可能的勇氣。
書店就是這樣一種存在,而只要現代性不斷的鞭策現代人向錢邁進,這樣的需求就會存在。
更多「被討厭」的小店,
這城市才能累積出文化多元的成熟高度。
經得起差異,人們的生活才能擁有「自由追求的幸福」。
科技產業一直影響了新竹城市的面貌,而書店的存在,正挑戰著這個城市居民對自我生活的滿意度,若不滿意,就走進書店吧,挑戰你既有的價值觀吧,自由的實現自我吧!但在這之前,請讓書店諸君好好活著見證城市的改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