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恰逢1111購物節,有電商推出購書優惠66折的活動,引發全台多家獨立書店不滿,認為削價競爭傷害出版環境,因此在臉書上紛紛公告「11/11歇業一天」、「削價競爭傷害的是你和我」等表達抗議,最後寶瓶文化更表示,將從MOMO全數下架。
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是這麼說的:
「每一本書都是我們心血,多年來,我們很努力在開發新作者、拓展讀者面向,但我不能坐視書被賤賣。」
台中「一本書店」則發表看法表示,「書業可是一國的國家文化基礎指標,從出版人到下游的書店人都在你電商的鬥爭之下犧牲。」、「為什麼飲料、泡麵不打79折,書竟然整年再打79折」、「圖書沒有統一的定價,書本後面的標價是用來推算折扣用的,沒有一種商品像書這樣沒尊嚴。」
喜歡的是書店的感覺,就像這張照片給的溫暖。(圖取自圖庫)
這些控訴痛徹心扉,指責大財團們可以輕易操弄削價,換取更高的股價、吃下更大的市場;同時也在懷疑,消費者是不是只願意為了精品行頭的虛榮花錢,對於提升精神層面的富足不再有需求了?
享受書店的氛圍
所以什麼樣的人會走進書店裡消費?其實我自己本身就不是一個有看書、買書習慣的人,逛的書店也只是誠品這種連鎖大書店,誘使我走進書店的動力,除了對於知識內容的興趣之外,也享受在書架瀏覽、翻閱,享受空間場域,享受逛書店的氛圍,如果不經意地翻見了吸引我的內容,就像是買鞋時看見了非常中意的款式,才是我真正掏錢的動機。(就是喜歡「文青」的感覺大於喜歡書?我好膚淺啊啊啊)
如果有習慣藏書或有欣賞追隨的作者的書迷們,不會因為MOMO沒有優惠了,所以棄書不買吧?老實講不也就幾10元的蠅頭小利,在買書之前心中就預期了會有多少錢的消費了,如果是愛書之人,多花這麼一點錢,我想是負擔得起的。(會受惠的就是像我這種霹靂窮人)。
我不曉得自己是否算是書店的潛在客群,僅是分享逛書店的心情。不知道這些內容有幫助書店做市場調查嗎哈哈,總之我很享受場域氣氛的營造,這在我離開書店時,帶走了一本書時,有個莫名其妙的滿足感哈哈,我要再吐槽一次我好膚淺。
知識內容仍然有價值,不然Youtube、podcast也不會迎來現在的光景,且我相信文字的力量,畢竟既然書業是一國的國家文化基礎,文字才能乘載教育的重量。有些知識不能像影片畫面那樣,由一個主持人引領解釋;有些內容難以用話語一個個解說描述,總是有些感動和富足,得文以載道,自己去探索,才能領略富足,讀完書後能懷抱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