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說在前頭,這件事跟台灣絕對有關,看完文章就知道為什麼了。另外,如果你不知道本片標題是指什麼事,簡單來說就是「劍橋分析」這家數據分析公司違法使用臉書用戶個資進行政治操作,包括英國脫歐與美國總統大選。細節請參考以下報導,我就不在此詳述。這篇報導有提到本片中使用的某些爆料畫面。
因為主題跟網路有關,片中某些段落使用視覺特效,去呈現 3C 產品的螢幕畫面以及具現化人們在網路上的行為(例如按讚、發推特文),讓我想起電影《人肉搜索》和德劇《全歐最酷線上藥頭》,也都同樣充分利用視覺效果去強化作品主題。運用這種手法,本片達成吸睛且引人入勝的效果。
有了前述的基礎,觀眾就更能被帶入片中探討的議題。本片並不是從頭開始平鋪直敘這個事件,而是由一位在大學裡教媒體課程的教授 David Carroll 揭開序幕。他要求「劍橋分析」歸還他的個人數據資料,本片以這個行動為引,帶出整起風暴的內幕。片中用到不少他的推特貼文,有興趣者可點連結去看看。
這位教授的行動揭露了本片的核心思想:資料的所有權是(新的)基本人權。所謂「基本」的標準本來就因時代而異,就像以前我們要衡量一個地區或國家繁榮與否,可能單純從經濟面去看,但現在我們常常會把網路普及度納入考量。有了網路之後,人們就會在線上留下許多「數位足跡」,包含你追蹤誰、點讚過哪些文章、逛過哪些網站等等,而這些都可以算是個人數據資料的一部份。那些精準投放的廣告,就是這些資料被第三方使用的最佳例證。
網路帶來的資訊海,使我們的時間變得零碎,讓人很難再有心力去仔細審視每個網站或 app 的使用者條款,無形中將自己的個人隱私置於洩漏的風險之中。「提供個人資料」的行為總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發生,反觀教授「請求資料」的過程卻是如此困難,這凸顯了數位化個人資訊的「權利不對等」情況。有鑑於此,歐盟去年生效的新版個資法增加了人民對於個資的「被遺忘權」,如果你還記得去年有一陣子許多網路平台都更新隱私條款,就是受這個法規影響。
網路科技發展迅速,除了讓人們越來越難跟上腳步、以至於容易受有心人士利用,法律規範也越來越不足、越來越容易因為漏洞而引起爭議。本片中,身為劍橋分析前員工的爆料者 Brittany Kaiser 提到,數位資料是「武器」。在大數據時代,掌握資料流不只是掌握金流,更可能造成「數位獨裁」。人類距離那一天,已經不遠了。
《21世紀的21堂課》85頁開始提到數位獨裁,可參考啾啾鞋的說書影片。
VIDEO
而這件事跟台灣的關係呢?稍微有在關心社會議題的人,應該都知道台灣這兩年因為選舉的緣故而深受假新聞所害,但這其中竟可能有劍橋分析的份:在本片的 1:14:08 處,畫面中顯示的「全球經驗」地圖裡,台灣也被標示在內(我不會截 Netflix 的畫面,希望有好心人幫忙)。其實用資訊戰來干涉政治已是全世界普遍的情況了,甚至還有專門生產網軍的組織出現。即便你個人不受那些假訊息洗腦,但那些訊息只要足以操弄政治局勢,你所處的社會也必定受到影響。最終,無人能置身事外。
結尾還是要來點老生常談的呼籲。無論劍橋分析對於台灣的影響到什麼程度,「我們已深陷資訊戰當中」是不爭的事實,「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將越來越不可或缺。希望大家都能在轉傳資訊前多想想,對任何資訊都抱持幾分懷疑,並且(有管道的話)多多查證。順便上臉書的「設定/應用程式和網站」,把已經不使用的項目取消權限。
然後,不要再玩綁定臉書的心理測驗了。
Data rights are human rights. #ownyourdata
延伸觀賞和閱讀
Netflix 脫口秀《哈桑明哈吉:愛國者法案》第一季的〈內容管制與言論自由〉
於本片中現身、揭發劍橋分析的英國《觀察家報》記者 Carole Cadwalladr,她在 TED 的演講〈臉書在脫歐中扮演的角色〉的片段有被本片使用,完整版請見以下影片。
VIDEO
VIDEO
(我知道這有點諷刺,但臉書目前仍是很好用的社群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