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阿德勒(Alfred Adler)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所謂「勇氣」,就是克服困難的活力,缺乏勇氣的人,一遇到困難,就會墜入人生的黑暗深淵。
本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自2013後半年起至今,忽然間 阿德勒( Alfred Adler ) 很出名,坊間一堆以他名字命名的書, 神馬...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 )、 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一定可以實現的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 岸見一郎 )、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 ( 小倉廣 )、 勇氣心理學:1小時讀懂阿德勒 (天下雜誌)、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Alfred Adler )、 《自卑與超越》( Alfred Adler ) ...balabala的一堆跑出來。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被討厭的勇氣》
我們先來Review paper一下,其推薦的影片是《心中的小星星》,是部描寫一位可愛小男孩的電影,卻也是一部談及教育本質的電影。
「每一個天資獨特的孩子,都需要一個懂他的老師」這是電影裡所傳達出來的核心信念,然而讓人讚嘆的是電影的手法並不刻意放入教育的氛圍,而著眼於人的關懷。更有甚者,精彩的畫面設計,以及讓人無可忽略的配樂歌曲,都讓整部電影,活了起來。
心中的小星星
重點來了,這部片子其中的主角就是 Aamir Khan ~all izz well~ 在本片中其自導自演的Aamir Khan 把學習障礙兒童家庭和兒童的互動描述的相當細膩深刻,並採用多重角度的觀點去詮釋片中各個人物的心境轉變,真實自然的情感流露,讓人很能感同身受。
推薦大家有空可以去挖出來看!!! 順便推薦。 來自星星的傻瓜 喜歡 Aamir Khan 的冰友絕對不能錯過這部探討上帝的片子!!!
來自星星的傻瓜。咩很正!!!
一旦宗教裡面有了階級 宗教本身就可能不是真的 因為『神愛世人』,不是嗎?
又扯遠了...咱還是回來看看 Alfred Adler 心理學說。
Alfred Adler 心理學說在近幾年之所以如此熱門,咱覺得應該是因為其著作精簡(上面說的那本阿德勒心理學講義-Alfred Adler,看一看大概就懂了 ),其概念相當具有邏輯與系統,其核心我們可以看做是自卑與超越自我 自卑與超越這五個字也是Alfred Adler 的書,並且奠定了個體心理學,其博大精深,所以咱還是簡單一點,多了”自我”兩個字方便大家了解~哈!!!
以下咱就大略的整理一番其 theory ~
個體心理學是指Alfred Adler 的精神分析心理學體系。
1911年,Adler 因強調社會因素作用,公開反對Sigmund Freud 的泛性論而兩人關係破裂,創立個體心理學。(前篇那位 Carl Gustav Jung 也是因為反對 Sex 跟 Sigmund Freud 關係破裂)
Adler 的個體心理與希臘的斯多亞主義(Stoicism)及康德與尼采 的哲學有密切關聯。
斯多亞主義重視人經由理性邏輯歷程,找尋自我 的人生方向,並訂立計畫達成目標。
Adler 借助康德學派的論點,認為人有自己清楚的信念系統,並對自己與其生活的世界有自己的看法。
而尼采「追求權力的意志」論也影響了 Adler ,他後來將人的慾求擴 大至個人能力、情感與態度、均等與社會興趣之追求上。
Adler 個體心理學的哲學基礎,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主要論點:
一、人格是個體獨特性與自我一致性的統一體。
二、人的行為具有目的性與目標導向性,所有的個體都有自己的 目標。
三、人類活動的基本動力是由一種尋求由「減的情境」轉向「加 的情境」,亦即由自卑的情感轉向超越、完美與整體。
四、個體有追求成功的解決個人問題的傾向,此種追求深繫在人 生的每一個結構之中。
五、人是社會性的,能夠與他人互動,個人拒絕被視為是孤獨的人。
六、社會興趣是對他人的一種關懷,在與他人合作中會表達出來。
七、每個人可以經由對自己與對他的環境,以及個人的成功經驗, 創造屬於他自己的獨特生活理想。
八、健康的個人社會興趣是人類至高的情懷,是一種正常的觀念, 心理障礙的人缺乏社會興趣,是處在社會無效的一邊。
九、自卑感仍然存在於所有的個體之中,「減的情境」促使人有 行動的希望。
十、人生因為活動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類型。
十一、隸屬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十二、欲瞭解個體的行為必須先瞭解個體的內在參考架構。
然後...前面提到 Adler的個體心理學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 Sigmund Freud 正統精神分析的心理學理論體系,是生物學走向的本我心理學轉向社會文化走向的自我心理學,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轉變的中介。
Adler 的心理整體論、主觀目的論和社會文化定向,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
但是,Adler 的個體心理學仍屬於潛意識心理學範疇,如把神經症的病因視為一種潛意識中的補償作用。
他的“向上驅力”,先天“社會興趣”潛能的思想均帶有Sigmund Freud 精神分析生物學化的烙印。所以為探討其跟 Sigmund Freud 的不同,咱直接整理成一張表比較快,當然這張表在咱正式的論文裡有用到,且更為精闢,在這裡僅拿paper的來公開!!!(笑~
繼續探討下去,其實貫穿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是「社會情懷」,是一種「你我共處」的情懷,相對於「你我為敵」。
Adler 說人與大自然相較,和其他動物相比,處於相對的弱勢,因此人類必須能夠合作共處才能生存。
身而為人都要準備好面對與人共處,積極地投入社會,貢獻己力。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擁有什麼,而是貢獻什麼。不快樂的人,便是只希望擁有,而少有行動力去付出的人。置之於各種人際情境,我們不難發現,捨得兩字,不就是有給才有得之道理。
在Adler 談婚姻關係時,說幸福的關係在於合作,並且要重視配偶的感覺甚於自己的感覺。
Adler 認為人們心中都設定著所欲追求的目標,終其一生都奮力地朝著這個目標在前進,唯不被個體的意識所覺察。
對個體而言,這個目標是他所相信的最佳以及内心最珍視的生存之道。
目標如何設定的呢?
Adler 所創的早期經驗(Early Experiences,ERs)是Adler 心理學最精彩、最令人好奇、最被其他學派所沿用的概念。早期經驗是從生命脈絡來探尋人生原型中的本質,「故事即人生」是Adler 的名言,他說每個人在幼年(五歲左右)便發展出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稱之為人生原型,爾後發展成較為定型的人生風格或叫「生活風格」(Life Style),相當於我們所常說的人格。前者有如初長的青澀果實,後者則為成熟的果實,當人生的原型成形時,其人生目標、個人的發展方向與行為模式從此確立。
人生風格或生活風格(Life Style),Adler 將此作為性格(character)定義為:一個人嘗試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境,因而顯現出來的特殊作風。性格特點是一個人的整體人格(personality)在獲取認同及意義時,所使用的工具和計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於是生活「技巧」。
性格特點並非遺傳,他們好比是一種生存模式,使人能夠不經過有意識的思考而過活,而在任何情況下表現其人格。 而這些過去的經驗形塑現在的你,就如Paper所述,你身邊那些靠撒嬌來獲得別人幫助的人,或許是因為小時候他在家裡面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從父母身上討愛的;那些厭惡跟別人太過親近的人,或許是因為父母比較照顧弟妹,而訓練成「獨立」的技能所留下來的「副作用」;而你之所以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吃飯你都吃很慢、或是在家裡面總是被罵、被打,所以你習得了「察顏觀色」的能力,免去皮肉之苦。
所以我們可以說如果今天你覺的不幸,那其實是自己選擇的。與其被過去的悲傷、與父母的關係、與舊愛的糾葛綁住,Adler 更相信我們不但要回顧過去,更展望未來。 正因為這樣,他人的陪伴與鼓勵就更為重要,像是心中的小星星劇中尼康與予伊翔的關係,就是一種對他的「接納」。當你不再希望從別人身上獲得評價,而是看見「自己的存在」本來就有意義,自信也會慢慢長出來。
用一句 Alfred Adler的話來說就是,人生不是取決於「命運」和「過去」的創傷,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
人生沒那麼困難 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 其實 人生非常單純
探討 Adler theory,會發現其許多地方與宗教或哲學很相似,就如《被討厭的勇氣》裡的哲學家告誡年輕人,要「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把共同體的範圍當成無限大」,也就是不要自我中心,多關心別人、為社群付出,期勉自己對國家跟社會有所貢獻。也可以在《大智度論》卷27裡,「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或《金剛經》中「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都跟 Adler 裡的「社會意識」跟「共同體」雷同? 發慈悲心的人,不會區分自我跟他人,所以能實踐共同體的精神。
Adler 之所以能在近代火紅,咱覺得一方面是因為他淺簡易懂、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哲學性夠強大,而萬般萬法不離歸一,善知識最終真相只有一個!!!
Rasey (1956)也說Adler 的個人心理學可以成為好的宗教,如果你夠不幸沒有其他宗教的話。
總結: 對於鼓勵向上勵志而言, Adler 恰恰符合,其教導我們回顧過去,擁抱自己,透過目的論,相信生命和勇氣,不被過去所綁住,並且勇往直前。過去的經歷只能解釋並無法解決,而未來是充滿著挑戰,因此我們要相信
生命總會設法延續下去,而且在面對外來阻礙時,生命的力量絕不會還沒掙扎就先高舉白棋—阿德勒。
Life always seeks to continue, and the life force never yields to external obstacles without a struggle.— Alfred Adler
還有...
低潮時不妨學學樹懶,因為他們人生一樣什麼都沒做,結果還不是沒絕種。(笑~
認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認同、寬待對方的不完美
by Alfred Adler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Alfred Adler是Sigmund Freud 早期的重要門徒,後因Sigmund Freud 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Alfred Adler 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位反對佛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認為人們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與虛幻的心理境況下,而這樣的情況發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傾慕」(Masculine protest)這一貌似正常的社會現象。強調社會因素在精神病理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不認同Sigmund Freud 一直所推崇的性慾、生理等方面起決定性因素的論點。甚至很大程度上否決了Sigmund Freud 認為精神病理學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結及陰莖羨妒等理論。一戰後Adler的影響力亦日益增加-1921年開始從歐洲到美國遊歷講演,並在1927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由他親自授課關於兒童心理學的臨床講義指出成長期兒童經歷的重要性,早期記憶是影響一個人的重要心理狀態。並致力推廣社會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講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須努力遵循及學習的重點。Alfred Adler亦由此得以成為同 Sigmund Freud、Carl Gustav Jung等齊名的重要心理學家,為心理學的三巨頭。Alfred Adler 最重要的觀點,「個人行為是否具有社會意義表現為:對於社會的責任性,工作中與旁人的聯繫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別角色的扮演。」亦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了...最後讓咱再補上一句看完聖經後咱的經典名言...
人就是因為不完美,所以完美
by Joker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8會員
    129內容數
    獨立遊戲開發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Alfred Adler《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Individualpsychologie in der Schule: Vorlesungen für Lehrer und Erzieher》 Alfred Adler 1928   本書是Adler為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為中學教師們講課的內容,一九二八年整理講座內容出版後,以淺顯的文字與生動
    Thumbnail
    avatar
    康康
    2021-02-26
    阿德勒心理學/5個衝擊你的思維觀點  相信很多人都跟LO媽一樣 是在看了”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之後 才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一說     在念書時期的時候 我們都有聽過佛洛伊德 或是榮格 還有人類五大需求的馬洛斯   那為什麼阿德勒心理學從來沒聽過呢? 在看完此書之後 我發現阿德勒提出來的論點 跟佛洛伊德提出來的觀點 是互相對立 甚至可以說
    Thumbnail
    avatar
    王婷玉
    2020-07-24
    阿德勒心理/ 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竟然環環相扣?“所謂的自卑 就是現在的 ”我” 感覺還有一部分欠缺的東西 最健康的態度是透過 “努力” 與 “成長”來補足 沒有這份 “勇氣”的人 往往會陷入 “自卑情結” “ 因為A 所以達不到B ” “ 如果不是因為A 我是有能力的 ”
    Thumbnail
    avatar
    王婷玉
    2020-06-26
    讀書吧!生活的科學-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稱勇氣心理學,或者生活的科學,為什麼有這樣的稱呼呢?他的心理學又關懷哪些面向?這幾篇文章的書寫,主要想為自己做讀書的摘要與整理,至於讀完就能立即應用層面也得承認仍不足,如果閱讀本篇文章的你期待是後者,那麼這篇文章或可略過不讀。
    Thumbnail
    avatar
    思嘉
    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