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阿德勒 《被討厭的勇氣》

2022/10/1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著心理學三巨頭稱號之一的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學派(individual psychology )的創始人。
*心理學三巨頭: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的「個體」指的是無法分割的意思。
例如:精神與肉體、理性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等。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關於阿德勒所著作的《被討厭的勇氣》吧!
這本書將會從個人內在的認知與探索,往外擴張到人際方面,最後才會到社會與世界。

一、否定心理創傷

在個體心理學當中,很著名的一個概念是「否定心理創傷」。那為何阿德勒會否定心理創傷呢?
因為他說過**『我們應該追究,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並且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此為目的論。
阿德勒深信「人是可以改變的,但是改變的第一步是你要先知道」。因為他認為重要的不是你過去經歷了甚麼事情,而是未來你如何解釋他,因此這也可以稱為運用的心理學。
竟然是可以運用的心理學,那我們來談談生活型態。
書中也有提及我們的生活型態(life style)有兩個大目標
(1)個人如何看待這世界
(2)如何看待自己
簡單來說,就是看你賦予這個事務怎麼樣的意義
【對比】佛洛伊德:決定論(〝過去發生的一切〞造就現在一切的你)
而進一步解釋目的論。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為了達成某一目的而做的。
就像這裡舉的舉個例子。
有個媽媽正在怒氣沖沖地罵她的女兒。這時候來了個電話,媽媽一看是女兒的小學老師,馬上融和顏悅色地和老師說話。五分鐘後放下電話,媽媽又接著對女兒上發火。
從這個例子中,由於發怒是最簡單讓別人瞬間聽妳說話的情緒,因此他就以發怒這個情緒來達到讓女兒聽媽媽說話的目的。
要有勇氣,但我們時常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二、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第二章節,開宗明義地說明了我們人類的煩惱,全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以下將整理本章的概念。
1.自卑感:價值+較少+感覺
  • 與自我價值判斷有關
  • 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
  • 當我們理想無法達成時,會對自己產生一種貶低自我的概念
  • 沒有人能忍受長期懷有自卑感的狀態
2.自卑情結: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藉口
*表面上的因果律:把本來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對自己說得好像關係很重大,並讓自己接受這樣的說法
*優越情節:表面上覺得自己很優越,但是自己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 e.g.展現權威
3.如果有人自吹自擂,不過是因為感到自卑罷了
4.只要把不幸當成自己特別的武器,那麼永遠就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
5.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的結果
6.人際關係的軸上一旦有了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
7.承認錯誤,表達歉意的言詞,還有脫離權力鬥爭,這些都不是「挫敗」
8.人生目標
(1)行動面的目標
  • 獨立
  • 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2)心理面目標
  • 我是有能力的
  •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10.人生任務
  • 工作
  • 交友-朋友人數的多寡是毫無意義的,真正要考量的是彼此的距離與深度
  • 愛-和這個人在一起,能盡情展現自我

三、割捨別人課題

1.否定向他人追尋認同
  • 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
  • 獲得別人認同→滿足他人的期望,而刻意壓抑自我
2.課題分離
  • 這是誰的課題?→從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分離出來
  • 要區分這是誰的課題→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終是誰來承受
  • 前提是不是放任(阿德勒不鼓勵放任主義),而是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 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入口,而非目標
  • 介入別人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
3.「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如果你無法不在意別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四、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1. 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在於「社會意識」
  • 社會意識(social interest):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到有自己的歸屬→對社會的關注
  • 社會最小的單位是兩個人。換言之,只要有兩個人,就可以形成社會並產生共同體。要理解阿德勒所說的「社會意識」,首先要以「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己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
2.自我為中心的人,只在乎別人是如何看我的→做不到課題分離的人,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3.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
4.不可以稱讚,也不可以責罵→會造成上對下的關係(因為阿德勒反對縱向關係,提倡所有人應有橫向關係)
  • 自卑感也是從縱向關係而來的
  • 若從縱向關係來看,會覺得別人能力比自己低一等,所以就會介入了
5.人,只有在自己感覺到有價值時,才會有勇氣
6.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7.不以行為來看待別人,而是以「存在」的層級來看待

五、認真活在當下

1.接納自我【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2.所謂貢獻他人,並不是捨棄我為別人鞠躬盡瘁,而是為了實際感受「我」的價值
3.所謂幸福,舊式貢獻感
  • 貢獻,即使不是親眼看見的也是貢獻
4.甘於平凡的勇氣
5.所謂的人生,就像一圈、一圈跳著舞, 跳著的每一個瞬間,成為一連串的剎那。
6.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沒關係,這就是我的建議,應該由你開始 ,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自我心得

在看完《被討厭的勇氣》時,書中的一則故事讓我記憶猶新。
哲學家拿了一個三角錐,一面寫著「可憐的我」、另一面寫著「可惡的他」
可是,第三面呢?到底寫了甚麼?
答案就是「今後該怎麼做?」
看到這裡,讓我恍然大悟了一下。終於了解為何阿德勒會說否定心理創傷與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有的時候我們遇到問題都會糾結於這個問題的本身,久久出不來。但是,此時我們要換另一個方式思考,未來該怎麼做?找到問題與解方,才能繼續往未來前進。畢竟過去的事情也無法改變了。就像升大學一樣,學測成績與學校出來後,我們要開始思考未來如何規劃,而非一直批判升學制度,畢竟世界上沒有個完美的事情,只能繼續往未來的道路前進。
(圖片引用自蘇明進老師的Blog:https://oldsu.blogspot.com/2020/12/blog-post_10.htm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99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城鄉、永續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