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得用看的?那就聽Podcast吧!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是誰?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出生於維也納,是一位醫師、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
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
每個人都能獲得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藉由
這個重點破題,利用一位年輕人與一位哲學家的對談來探究整個書的核心。
作者將阿德勒化身為哲學家,讀者化身為年輕人,利用對話的體裁,將讀者們對阿德勒學說的反應透過年輕人呈現出來,再由哲學家解答,讓讀者在閱讀《被討厭的勇氣》時,能由淺入深的了解個體心理學,讓整本書讀起來不會那麼的艱深。
所謂的自由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或許你看到這邊會想說?被討厭就是自由?這只是一種白目的表現吧?《被討厭的勇氣》所說的做自己不是說「白目」,而是指要「勇敢做自己」:活著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你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存,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因此想做什麼就去做,不必擔心自己被對方討厭或無法獲得支持而卻步。
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哲學家:當然,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包括生在這個國家、這個時代、這個家庭等等,這都不是自己選的,可是這些東西卻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你可能會覺得不滿,有時看著別人,心中甚至會想:「如果也能生在那種環境就好了。」可是事情不能在這裡結束。問題不在過去,而在現在,就在「這裡」。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年輕人:什麼?
哲學家:你說自己是不幸的、希望立刻就能改變,甚至祈求可以重生變成其他人,可是到最後還是無法改變。為什麼?那是因為你自己不斷決定不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不不不,這完全說不通嘛!我想改變,而且是發自內心、毫無虛假的。我怎麼可能下決心不要改變?!
哲學家:大概是因為對你而言,現在的生活型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相對來說,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吧。
如果繼續保持「現在的我」,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這些大概都可以靠經驗推測出來。簡單來說,就像開一輛很習慣、很順手的老車,就算偶爾有點小狀況,也都在意料之中,可以輕鬆處理。
另一方面,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既不知這個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也不知道怎麼對付眼前發生的事。未來變得難以預料、生活充滿不安,搞不好會覺得接下來的日子反而更痛苦、更不幸。也就是說,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被討厭的勇氣》五大核心
一、否定心理創傷
阿德勒認為你現在的生活型態,並不是因為過去的「原因」所造成,而是現在的「目的」讓你處在現在的生活型態。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有什麼心理創傷,而是面對這些對經驗,我們不應該由經驗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簡而言之就是,
你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是由「現在」的你決定,而不是「過去發生的經驗」來決定,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二、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人類的煩惱,其實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想要解決這種煩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有競爭、自卑、優越的心態,要認為世界上『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雖然不同,但都是平等的存在,只要這樣想,對世界的看法就會產生變化,也會為他人的幸福產生更積極的貢獻。
人生的任務可分成兩層面:「行動面」和「心理面」。
「行動面」的目標是「自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的目標則是:「我是有能力的」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而是為了自己而活,所以要學會「課題分離」,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那要怎麼區分是誰的課題呢?很簡單,只要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即可,像是小朋友如果沒有用功讀書,那功課跟不上、無法進入心目中的學校的後果,就是孩子自己。(但也不是指家長都不管,詳細細節請見書中第三章)
「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水邊,卻無法強迫牠喝水。」
四、世界的中心在哪
阿德勒倡導「社會意識」這個概念,也就是人們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但也需要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感」,就稱為「社會意識」。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瞭解「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透過「貢獻他人」來獲得歸屬感,因為
五、認真活在當下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際關係的最終目的就是「社會意識」,這需要「接納自我」、「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項。
「接納自我」: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應該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而不是明明做不到,卻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這種「肯定自我」的方式。
「信任他人」:無條件的相信別人,因為唯有信任他人,擁有與他人建立深厚關係的勇氣,你在人際關係上所獲得的喜悅,還有人生中的快樂也會增加許多。如果你害怕信任,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貢獻他人」:並不是說對某人鞠躬盡瘁,而是靠「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並付諸實現」這件事來感受「我」的價值。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而沉浸於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要相信「我」的力量是無限大的,只要「我」改變了,「世界」就會改變。所謂的世界,就是「我」感受的一切,只有「我」的想法才能改變。
以上這五點就是《被討厭的勇氣》的核心,雖然有些概念還是有點模糊,但只要跟著年輕人和哲學家的對話一起走下去,就能慢慢了解《被討厭的勇氣》想解釋的事情。想要過怎樣生活型態的選擇權,就掌握在每個人手中,不要拘泥於過去的心理創傷,只要認真的活在「此時、此刻」,就是最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