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雄人,如何讓高雄更好,大家都在想,我也希望貢獻一己
我們不討論政黨,不評現行好壞,我也不是城市建設的專業背景
我只是就我自己想法,如何讓高雄更好,提出我的想法,創新思路,拋磚引玉
這是第八集,後續我會陸陸續續推出我的想法,若有好的,希望可以借鏡或大家可以協助推動,不好的就當異想天開,博君一笑,並爭取一些思路擴散與發想。
今天第八集要講的是,少子化問題對策、降低少子化的原因
每次選舉都會一直觀察,有沒有任何候選人,不管是總統或縣市長,在講少子化問題,沒有,或很少,好像這個問題不是問題,是真無解嗎,除了傳統的加強經濟,人民幸福感,降低工作時間與壓力,等等讓民眾願意養小孩的觀念,有沒有什麼其他方式可以加強人口紅利。
今天是第八集,針對前述想法提出4個策略,讓大家思考評論,並對政策簡單論述。
一、方式:吸引移民
目前台灣的移民政策有:投資移民、創業移民、技術移民、升學移民、結婚移民與特殊成就移民,政策訂得很全面,相比於其他國家不差,但沒排到最前面,大致就是以帶來某種領域技能、優勢或帶入多少財產為主,甚至有些國家為了搶人,把門檻降很低,那台灣為何不能,是沒信心別人願意入籍台灣嗎,應該不是,還是怕匪諜從而不管人口變少問題。台灣在國際上所有指標排名幾乎都靠前,除了生育率,當然最重要是地緣政治問題,但在經濟與生活品質能夠保障與提升的條件下,應該還是可以克服,所以移民政策要加強來吸收青壯人口,大致只要於移民政策調整幾個重點。
1.網紅移民:針對網路追蹤人數到達一定門檻,例如說超過一百萬,可以直接取得移民資格,這看似與創業及特殊成就的門檻一樣,差別在於政府直接訂出這個資格讓其一目了然,這個門檻就跟韓國啦啦隊來台灣一樣效應,除了讓它們入籍,還可以幫忙提供居住地點,這是各別城市可以努力的方向,他們一定會做當地介紹這個主題,換作是我也一定會做,這是他們做網紅的敏感度。帶來的廣告效應與稅收不用多說。
2.來旅遊可以取得移民門檻:可以規定來過台灣旅遊20次或一定次數以上,可以取得移民資格,但旅遊每次要超過五天,願意花時間花錢來台灣旅遊達到一定次數以上,一定是對台灣某些領域有些熱衷或是有其目的原因,或者是美食、或是宗教寺廟,或是爬山等等,吸引人這些常駐好好來欣賞並能發揮其熱衷。
3.商務人士,這種就是被派來台灣工作的,可以規定派駐台灣多少年可以取得移民門檻,它們自然會去比較原生國家與台灣的狀況後自行取捨,雙向的增加來台灣就業能夠入籍,或是想入籍先來台灣就業,有機會多吸引一些人入籍。
4.吸收難民,難民並非都是不好的人,只是沒機會安身立命,主要在於管理問題,這些難民吸納當然要付出一些社會成本,但能夠提供很多勞力、技能降低社會成本,制定出一個管理規定,例如說提供就業機會來彌補勞工人力不足問題,等於開放外勞的想法,用這些難民來補足不足的缺工問題,可以提供餐旅住宿業人力、高度勞力產業、老人照顧產業等等,難民的量也可以控制,施行有效再增加名額,直接吸取人家不要的人口來補足自己人口。
只要將移民政策按照上面思路,特意去調整,甚至幫它們安排好後續的工作與住宿問題,相信有很多人能夠被吸引。
二、人口移動
針對城鄉差距,推動人口往鄉村山區移動,等於是西部拓荒那種感覺,由政府來推動,盤點山區或鄉村區域,提供免費房子與工作,讓青壯年齡的人自願前往,等於是提供一個誘因,包含工作(公務人員、救災人員、教育人員、醫療人員、研究人員、農務人員等)與免費住宿環境(提供組合屋/永久屋都是選項),甚至可以提供一個地給他們耕種,吸引不想在城市區域發展的青壯年前往,得到這些利益要待滿一定時間或服務一定時間,雖說這政策不一定能推動生育率,但改變這些人的環境,讓他們降低他們的焦躁與壓力應該是有的,而這些人去鄉村幫忙發展,也會促進城市與鄉村來往與降低城鄉差異,降低在城市中強烈的生活競爭,還是可以增加一些願意結婚與生小孩的意願。
三、老有所終、幼有所養
推動有小孩的父母或尚未有小孩的夫妻,與沒家庭或是沒人照顧的獨居老人媒合,概念是老人提供這年輕家庭幫助,包含幫忙看顧小孩,節省下課時間要去安親班的費用,或是小孩家庭經濟條件不佳,沒有住宿條件等等,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住宿、餐食或費用,而小孩與其家長也須負擔反向照顧,包含接送、採買、檢查身體狀況,接洽社福單位,就醫、陪同與陪伴義務,雙方各自提供等價的金錢或服務對等照顧,等於是把這兩邊各自缺少的補足,由政府開創媒合系統來施行,也可以加入到上述第二點政策裡面。這樣除了解決獨居老人問題,更重要的是降低年輕夫妻或年輕家庭經濟或照顧小孩的負擔,增加生養小孩的意願。
四、快速產出社會住宅
目前政府已經有推出社會住宅,主要是政府建造或提供住宅,只租不賣,提供相對弱勢的群眾來有房子住,打擊房價也調整經濟,達成買得起房的目的。但是一般提到的都是用建造的,需要時間與經費,還要找地方開發,其實根本不用這樣,第一就是把沒學生的學校,也就是因為沒學生即將退場的學校,由政府買下來,直接改裝成社會住宅,或是輔導這些學校主體變成社會住宅經營團體,提供一個新的退場機制,這樣有現成校舍可以直接重整裝潢改建,一個教室就改建出一個住宿單位,增加廁所、隔間與隔音,及必要的裝修與耐震補強,額外優勢是學校有既有公共設施(操場、綠地、廚房、保健室等等),努力推動大概一年兩年就能量產出一堆社會住宅。第二就是再盤點所謂的蚊子館,也就是政府所有但使用率低的地方,空出或整理出來用同樣概念改裝成社會住宅,第三還可以把主意打到軍方用地或是舊碼頭倉庫、舊菸廠及其他公有事業遺留下來的建物等等,這些可以既有建物改造生出住宅空間的地方,這些地方稍加利用一定可以很快生出社會住宅,何須一處一處開發,達到一定量之後,除了原本打房之目的發揮效力外,可以進一步優化社會住宅,依據量體、可進駐人口及緩衝空間,可再加強提升便利性,例如進駐便利商店、美髮店、餐廳、健身中心、家醫、補習班、以及警消皆能進駐,讓這些閒置或特定空間變成社會福利住宅,達成政策目的,減輕年輕人生活壓力,不是就能提供生育率。
提升生育率,還是要跟經濟、社會生存壓力掛勾,所以一般政治人物不太敢講這一塊,因為要有很多政策環環相扣的配套,沒人敢說一定能做到,那就只能一步一步努力,至少要先有目的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