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語」 (Japanese) 的本土語言中,「日本」是 Nihon (にほん) 或 Nippon (にっぽん),而 Nihon 或 Nippon 可能本來不是漢字「日本」之意,而是漢字「人方」之意,因爲在日語中「人間」(人類) 發音似 ninkê 或 ninkên (或義譯爲「世界」或「世間」-- sekai),「方向」、「方位」發音似 phokô、phoikô。此外,日本漢字「人生」則發音 jinsei,其中「人」又以 j 起音,同 Japan 的 J 起音相同。
如果是這樣,Nihon 或 Nippon (日本) 也可能有「人方」之意,今卻多譯「日本」;Nihongo (日本語) 則也可能有「人方語」之意,今卻多譯「日本語」或「日語」。
當今日本歷史記載日本在約公元前 600 年立國,但是殷商甲骨文已記載有「人方」此一方國,如果日本在立國之前的名稱就是「人方」,那麼日本的歷史將可以參考殷商甲骨文的記載,上推到公元前 1500 年左右,和殷商王朝同期。
據說在殷商時期,「人方」的活動範圍大約位於殷之東南、東海之濱 (今淮河流域以及山東半島黃海之濱,還有安徽北部、山東南部)。「人方」是商朝末期東方的一個很強大的方國,後來又稱爲「夷方」或「夷國」,周朝文獻則稱之為「東夷」。殷商王國與人方之國的戰爭曠日持久,根據帝乙時期的甲骨卜辭,帝乙在位期間至少兩次征伐或行動前往管制人方。帝辛 (紂王) 即位後,繼續與人方進行長期的戰事,雖然最終獲勝,但也造成國內空虛,導致殷商王朝整體崩潰,最終被周武王建立的周王朝取得華夏地區 (意通「諸夏地區」即「眾夏地區」) 之天下共主的地位。
【附圖.2:據說這是記載著帝乙征伐人方之事蹟的殷商時期青銅器銘文「丁巳,王省夔京,王錫小臣艅夔貝,隹王來征人方。隹王十祀又五,肜日。」 / 圖片採編自Wikipedia】
後記:
遠古殷商人稱東方或夷方的早期居民所居住的地方或方國為「人方」,這引發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難道殷商人自己就不是「人」?
《說文解字》記載「人,天地之性最貴者。......」;「民,眾萌。」;「氓,民也。」;「城,以盛民也。」。由《說文解字》的記載來看,也許殷商文化早期視「人方」為「貴人方」或「貴人國」,自己則多謙稱為「民」(P.S. 周代早期也多自稱「民」而不是「人」),例如《尚書》中有「殷民」而無「殷人」,但是後來「人」和「民」二字逐漸同義,到了《說文解字》時反而只有提到「殷人」和「周人」而無「殷民」和「周民」(P.S. 早期「周民」又意通「中國民」但不稱「中國人」)。
至於漢字「民」的意思或意通 man (民;民人),但《說文解字》裡可以看到「民」的概念有兩種講法,即「民」和「氓」,可能早期兩字意思一樣只是不同口音的寫法。雖然,今天「氓」字多用於「流氓」一詞,但是從《說文解字》中「民」有「眾萌」之意來看,早期「氓」字中的符號「亡」可能不是「流亡」之類的意思,而是類似「萌」字的「芒」之意,甚至和「蒙」字相關。
再從《說文解字》之「城,以盛民也。」而不是「城,以盛人也。」的解釋來看,「民」和「城市定居者」或「國內庶人眾」或「參與建國的支持者」或「王朝政權的結盟者」之概念又可能比較相關,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說「市民」而是說「市人」了,亦即「人」的指稱在早期可能比「民」更爲廣泛,包含城郊及野外的居住者等等。如此便可以解釋,爲何殷商文化稱其外圍東方ㄧ帶的外國人為「人方」而不是稱為「民方」。
補記:漢字古語「九夷」與 Nippon、Nihon 的關聯
漢字古籍《論語.公冶長》記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漢書.地理志》也記載「『孔子悼道不行,設桴於海,欲居九夷。』」,其中「桴」就是 boat 之意,即 boat = b偶at = 木atat = 木一three.α.ten = 木㇀III口十 = 木㇀⺌子 = 木⺤子 = 木孚 = 桴,其中 b 約略形聲台閩語「木」的起音,「口十」的上下組合約略描述漢文「子」的甲骨文字體。而「九夷」則可能是指當時以孔子所在之處 (今之「山東」) 看出去的東方 (古時候又意通「夷方」) 之海外的 Nippon (人方;夷方;仁方,此因《說文解字》有「夷俗仁」的記載,而 Nippon 一名的日文拼音 にっぽん 的第一個平假名符號 に 也是假借自漢字「仁」;日本,此爲後世的改稱,意通 Japan) 或 Nihon (人方;大方,此因《說文解字注》有「大,人也」的記載;仁方;日方,此爲後世的改稱,意通 Japan), 但是孔子講的「九夷」之「九」可能是用類似 English 的 Nine (九) 之拼音文字的字首 Ni 來表達 Nippon 或 Nihon 的字首 Ni,即 Nippon = Ni.ppon = Nine.βone人 = 九.B一人 = 九.bow大 = 九.弓大 = 九.夷 = 九夷;Nihon = Ni.hon = Nine.阜one人 = 九.阝一人 = 九.β 大 = 九.B大 = 九.bow大 = 九.弓大 = 九.夷 = 九夷。
耐人尋味的是,由於 Nippon (にっぽん) 或 Nihon (にほん) 這兩個地理名稱也帶有「仁」字的意境,所以可能從孔子推行「仁道」(Republicanism,現代中文漢字多轉譯「共和主義」) 且將該地暱稱為「九夷」的那個時代,意通後世之 Japan (日本) 的 Nippon 或 Nihon 就被孔子視爲是仁道風氣特別興盛而意欲前往取經的海外地區;而現代中文漢字所謂的「共和國」(Republic),不也意通「仁道之國」(Republic = 仁p聯目L之國 = 仁pp目辶之國 = 仁平lo目辶之國 = 仁一兩dot目辶之國 = 仁一II㇀目辶之國 = 仁一丷㇀目辶之國 = 仁道之國) 或「仁本聯合國」,甚至字面上就意通「日本聯合國」(Republic = 日本聯八零一國 = 日本聯㇀丶〇一國 = 日本聯𠆢口一國 = 日本聯合國) 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