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出生祖籍故鄉
一、 始祖從江西遷來
余氏始祖仁甫公、早於明朝由江西省的修水(昔稱.江右長矛)余氏、徙居楚北落籍黄安縣南的永河鎮(原椿樹鄉)崔家邊灣,迄余身二十一世遷來,我即姓余名天賦、字軒翥,父名正修字省齋、兄弟三人,伯父正儼、字蔚齋、為武漢及鄂東黃麻等縣商界巨擘,叔父正侃、字慕陶、是鄂東有名西醫<余慕陶治病所>負責人;曾祖父文煥公、字星樓、咸豐戊午年任山東省刑部的主事、同治九年封貴州省開州的知州,同治十一年為四川省劍州的知州、西昌、達縣及漢州等處、誥封奉直大夫,曾祖母何氏、誥封宜人、生四子;祖父中璇公、字虞卿兄弟四人,均列科名登仕版;諸父輩兄弟皆四人,大伯考正儀公、字禮端、曾任司法委員及鄂西的監利任所;二伯父正儼公、字蔚齋,為鄂東、武漢商界巨擘,抗日戰爭時期、在淪區營養不良,醫藥缺乏導致雙目失明而喪於非命;家嚴行三,正修公、字省齋,歷任鄂東黃安及黃岡縣與武漢政商要職、待以後詳述;家母謝蓉、係曾任團風、葛店、新洲、宋埠等郵局長謝府薊秋舅之大妹,幼時均 受其母劉太夫人嚴謹教誨、賢淑、和藹、尤其待人誠懇、樂於助人,生育我兄弟三人、姊妹四人,全家九人均甚健康,從我童年記事以來、至求學及抗戰勝利復員,從未見家人生病住醫院過,甚至去看病或服藥及注射劑、一年也難得聽到幾次?並不像近代社會的人經常離不開醫藥?健保成為人人生活的基本要件。家中惟有我常年在異鄉,出外勤奔波各地,曾患過幾次重大致命的疾病、幸能治癒復元後再稟報雙親,已事過境遷僅輕描淡寫藉作日後查考與改善,所得結論是「子女在外必須定期主動與家中聯系。
二、生於湖北省黃安縣
我是民國十一年農曆四月十五日、於湖北省黃安縣(今改名紅安縣)永河鎮西面六公里的、故鄉崔家邊彎余義和堂受記出生,有兄弟與妹各三人,我居長名天賦、字軒翥(皆係出生時祖父命名),民國十一年陰曆四月十五日生於湖北省黃安(今改名紅安)縣南二十公里的永河鎮崔家邊灣( 原屬椿樹鄉),昔日舊堂號名稱「余義和堂 受記」(伯父家為 謙記、叔父家為 益記-即「謙受益、滿招損」名言)。
大弟天貫、字軒冕童年在新洲家父任所小學啟蒙、後隨雙親遷武昌升啟黃中學、七七抗日戰爭時、投筆從戎、服務我國首創機械化部隊陸軍第二百師輜重汽車運輸營、擔任武漢、崑崙關、湘桂及滇緬等戰役前線補濟運輸指揮官,入陸軍輜校幹訓班學員隊第一期受訓畢業歸建,擊敗日寇抗戰勝利、轉業中央銀行總行運輸科、擔任大後方各分支行券幣運輸調度。來台先後赴台灣省黨務訓練班第九期、革命實踐研究院第六期畢業(經歷另述) ;鄂東聯合中學畢業、服務武漢<湖北省郵政管理局>、弟媳劉淑蘭、生兩男均成家立業,長子道平、媳張珍菊、夫婦倆均服務平漢鐵路、生一女名大莉、大學畢業、在武昌市經營裝潢業務,次子道遠、媳吳群珍、生一子名大成,獨自經營汽車貨運業務,均可自給自足。大弟天貫小我兩歲、抗戰時在鄂東聯合中學畢業,考入郵政派往安徽省蚌埠及阜陽郵局服務,勝利後調至漢口郵局工作,直到兩岸分隔近半世紀、開放探親後他仍在武漢市工作,並與我縣劉府淑蘭(係二姑媽遠房堂姪女)結婚,生兩男:大侄道平、小侄道遠皆受中等教育,曾分別在武漢鐵路及建築業工作,均已成家立業,各育有一女與一男,世居湖北家鄉。與家鄉劉府淑蘭女士結婚,生兩男、他已於抗日戰爭時期在鄂束聯合中學卒業,即考入湖北郵政管理局為業務員,派在黃土嶺郵局服務,對前後方郵件之運送負重大貴任,尤其通過平漢鐵路的關卡、接受檢查困擾異常,幸我家鄉一帶有國軍鄂束縱隊司令指揮官足劉府鴻逵舅公、字達九,在我童年時他即於保定軍校畢業,聞在北閥與抗日戰爭時期,皆派在鄂柬保國衛家,功勞卓著。
小弟天賢因生長在農村,喜歡過着悠遊自在的田園生活,且與族人有深厚感情、不習慣城市浮華生活環境,聰敏有餘而記憶力特異,童年啟蒙時可背誦全冊國語課本,竟一字不錯、但不認識字,成為茶餘飯後的笑話,只有留在家鄉以自耕農為業。我外出求學及抗日戰争發生、甚至投筆從戎時,他還是天真浪漫的兒童,直到抗日戰爭八年勝利復員、早在復員的第二年中秋節前夕,我事前就去信邀妥在安徽、阜陽郵局服務的大弟,同回原籍家鄉省親,而他已長大成人、是農村中的少壯派得力幫手。
大妹惠芳願遵照雙親意見、願同我到漢口求學,我並設法安排適合她的去處,因她已近成年、可以獨立照顧自己的生活、只要有可靠的膳宿地方、再找個技能教育養成所、可學以致用、即能立竿見影的短期速成培訓單位,使她能有一技之長,要勝過家財萬貫,至於膳宿及學雜費用我尚可負擔得起,其餘三位妹妹均還年幼,我當時尚未婚、確無法照顧是事實,將來她也可盡大姐的部分責任,餘容後再述。在漢口生活期間並安排至「中華女子職業訓練所」接受縫紉、刺繡等專業訓練,我當即買一部新縫衣機給她,以資鼓勵,並備學成後自己即可以此為職業,不但可以養家,也可照顧二妹仲芳及小妹淑芳,減輕家中負擔,甚致還可自立更生,姊妹可共同開一家裁縫店,解決全家生活問題,我常年在外也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