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遠離台灣後,更認識台灣—台灣×馬來西亞雙向設計交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左:台南花磚博物館/右:馬來西亞峇迪(傳統花布)風箏
在台灣做設計,設計師會遭遇最大的、同時也是整個職業生涯反反覆覆思考的問題,可能是:
「屬於台灣的風格特色是什麼?」
台灣融合著多元族群,閩南、客家、原住民,現在還有佔了人口相當比例的新住民,祖先來自中國,受過日本殖民。這些複雜的歷史背景讓台灣變得多元豐富,但也常常讓人迷惘,屬於我們國家自己的特色是什麼?
說來也奇妙,當我生活在台灣的時候,往往並不覺得日常的事物有何特別。但每年出國,我去過日本許多地方、也去過泰國,看著那些異地風景,街上的不同打扮的人、景觀造物、自然地景、以至天空的顏色都和台灣不一樣。
而那些「不一樣」提醒了我,台灣的獨特之處在哪裡,也使我漸漸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有時當我們遠離,反而更加能重新審視、認識一個地方。
因此,當馬來西亞設計師林奇風舉辦了這系列「台灣×馬來西亞雙向設計交流論壇」時,引起了我的興趣!
同一種職業,在不同的兩個國家,都說設計師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角色,那麼不同國家的設計師,是不是有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呢?

活動簡介:台灣x馬來西亞雙向設計交流論壇

由林奇風、Hans Lin 林思翰設計師,以及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等單位共同籌辦的交流論壇。分別邀請了三組台馬兩地的設計師進行對談,分享有關台灣與馬來西亞的設計經驗與心得。
活動於9/28在台北 G.space 舉辦系列講座第一場,接連兩週將在馬來西亞進行。
★活動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BDETalk/

雙向交流講座-台北場講師

林傑 平面設計師(馬來西亞)
TSUBAKI STUDIO, CUTOUT MAGAZINE 負責人/《 巨聲講_亞洲設計對話 》 活動統籌人/2014年金點最佳設計獎得主、金點設計獎官方媒體夥伴
王胤卓 平面設計師(台灣)
大象設計負責人/第三屆 Behance Reviews NTUST 平面設計組導師

當馬來西亞設計師碰上多元文化

活動首先由馬來西亞的設計師林傑,為大家上了一堂「馬來西亞設計簡史」,也透過這段簡介讓我們更了解他的國家。
說起馬來西亞,這個遠在台灣3000公里外的國家,跟台灣卻意外有著相似的處境。
馬來西亞的人口組成,主要包含華人、馬來人(印尼)、印度人,以及原住民,曾經歷英國186年的殖民,在1957年獨立。由於國內人口由不同移民組成,所以馬來西亞文化交雜的程度更加豐富熱鬧,然而,我們在台灣所會遭遇「難以定義代表特色」的問題,在馬來西亞也同樣遭遇,甚至更加彰顯。
林傑說,在馬來西亞會遇到三種客戶,而面對這三種客戶則有不同因應之道:
Minyak Anugerah 具有回教圖紋特色的產品包裝

▌馬來人

馬來人佔國內人口組成大多數,為回教信仰。馬來客戶的特性是「不考慮付多少錢,案子機會多, 長期合作且忠誠。」
然而最大的工作問題是基於回教信仰,必須經過通審,設計也以傳統圖紋色彩為主,保守而充滿限制。往往一旦擺脫限制運用其他元素,就難以取得馬來消費者青睞,所以這類工作對設計師而言缺乏創造性與突破性。
馬來西亞受歡迎的肉乾品牌「我來也」

▌華人

華人客戶的特性是「創新機會高、案子變化多,同樣長期合作也忠誠。」
華人風格的設計除了傳統紋飾的飛龍舞鳳、大紅大黃之外,由於華人客戶更精於市場考量,善作創新和嘗試,因此接到華人客戶的案子往往更有發揮空間。
然而有利則有弊,華人客戶的缺點是喜歡殺價、不願付專業費用,意見也特別多。(台灣的設計師們讀到這裡,是不是會心有戚戚感覺想哭呢?)
Alagappas Spices 馬來西亞的咖哩品牌

▌印度人

印度客戶的特色綜合了上述二者缺點,印度風格的產品往往更加傳統缺乏創意,甚至比馬來產品更缺乏美感。
而馬來本地的印度人,自認為是弱勢族群,經濟能力較差,不願付給設計師應有的專業費用。因此林傑說他雖從未接過印度客戶,倒也聽同業聊過許多可怕的接案故事。
「當你需要在各種族群的客戶中夾縫求生,該怎麼做?」
林傑表示,面對不同客戶就要有不同的溝通語言,你必須針對各類客戶發展因應策略。有人說「不是好案子不接」,而他認為這樣的想法並不務實,畢竟你並不知道「好案子」何時會來,而你也不可能總有好案子。
我十分認同林傑的想法。
偶爾會有設計師詢問我相關的問題:例如缺乏預算的客戶要怎麼處理?親戚的案子要不要接?
我的回覆是,你或許未必有機會挑案子,更多時候或許是案子挑你,我們需要的是「方案」:為不同情況的案子設定相應的處理方案,較少的預算用較少的力氣做,總會有行得通的解決方法。

有一種創業叫做「你岳父讓你創業」

好客戶的設計做不好看,能做好設計的客戶又不肯好好給錢——當在商業案上難以取得突破的時候,設計師該如何創造機會呢?
林傑分享了自己多年前的小故事,我特別喜歡這段:
2010年時,林傑的個人設計公司剛進行兩年,交往已久的女友母親打電話來,單刀直入的問了他「公司帳戶裡有多少錢?」
他為難地回答公司經營不久,銀行存款也不多,母親護女心切因此大為不滿,直問這樣的經濟狀況如何保障交往二人的未來。
幾日後,「岳父」,也就是當時女友的父親跟著打了電話來,約他們吃飯,林傑滿懷緊張的去赴了約。岳父極有智慧,開口也不提公司的經濟問題,只是鼓勵地問他:「要不要去做雜誌?」
林傑想了想,覺得有趣,也想嘗試做一本設計主題的雜誌,可是他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岳父說「我借你錢啊,就當成對你的贊助投資!」就這樣,林傑和他當時具有採訪寫作經驗的女友,現在的老婆,一起創立了《CUTOUT》這本雜誌。
十年後,《CUTOUT》已經是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設計雜誌。
現在回頭看,做雜誌的這個決定當然是非常正確的,這給當時默默無聞的林傑創造了一個代表性的作品。因為《CUTOUT》的發行,林傑開始受邀到馬來西亞的各所學校去演講,隨著知道的人越來越多,無論他們每期發行的雜誌數量有多少,往往能夠銷售一空,最高的紀錄甚至到了一期出版5000本!
《CUTOUT》Cover Collection|Credits by 林傑(非經授權請勿使用圖片)
「做屬於自己的案子。」
林傑說,當你在商業合作案上不容易取得表現機會時,就去做屬於自己的設計,例如像《CUTOUT》這樣獨立發行的雜誌,或者自己公司發售的產品。因為是自己的東西,所以會有盡情發展的空間,也可能創造出經典。
我想,我們未必有能力像林傑一樣發行雜誌,但這段故事帶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那就是作為設計師必須創造屬於自己的ICON,想要被記得?那就留下代表作吧!
而創造的形式該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最好的方法。

高調的自我宣傳,以低調的態度

下半場的講座邀請了大象設計的創辦人王胤卓進行對談交流。王胤卓是出生於金門的設計師,而後來到台灣本島求學,在台北成立的個人公司已有六年。
當主持人提問:「回到設計本身,作品如何建立印象?」
林傑與王胤卓分別就自身經驗提供了不同答案。林傑表示「內容是最重要的」設計師們往往太著重視覺,忽略了表達的意義本身、以及使用的策略。
林傑以他的字型設計為例子:由於馬來西亞的日常溝通語言,英文佔了80%,設計師在工作上多用英文排版,反之也就同時缺乏中文字型可使用。
而吉隆坡為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此經常有中文設計的需求,林傑瞄準了這個市場藍海,設計共四套字型,提供此處的設計工作需求。每字的授權費為$500元,光是海報標題上四個字就能獲得$2000元的授權費。同時也有字庫公司與他聯繫,洽談商業合作。
這番操作凸顯了設計師的策略思考,提醒我們有目標地進行工作,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同時林傑也談到,在這個社群時代,藉由社群媒體自我宣傳也是極為重要的,當你做了一個很不錯的作品時,發到Facebook上告訴大家,作為設計師不該羞於展現自己。
「高調地為自己宣傳,用低調謙虛的口吻態度 」— — 這是林傑所給的建議。

當「金門的代表設計師」或者「金門文化的挖掘者」

換個角度來談作品如何建立印象,王胤卓聊起了身為金門設計師的成長經歷。
金門是個純樸的鄉下地方,在這裡長大的王胤卓卻特別叛逆,他勇於挑戰傳統、渴望突破,做出顛覆常俗的設計。
大象設計20I9新年卡片
當他開始在設計圈裡打滾後,許下了一個願望:想成為台灣最頂尖的設計師可能並不容易,那麼他就立志成為「金門最有名的設計師」,作金門設計的第一把交椅。
他略為害羞的說,這是他以前的願望。在工作多年後,這個願望悄悄有了變化。
我特別喜歡王胤卓的這段自述:
我發現個人的歷史很短,而地方的歷史很長。
我作為設計師的時間能有多長呢?個人的人生也不過三十多年,公司成立也只有六年,然而金門不同,金門的文化歷史早已超過了百年。
年輕的時候我想當金門最有名的設計師,後來後來才發現,人在地方的歷史前其實很渺小,現在的我更想成為金門文化的挖掘者,去挖掘金門龐大、深不可測的故事。」
我在想,台灣設計師之於台灣這個國家,或許也是這樣的。
我們常常妄想用一些片段瑣碎的東西描述台灣,渴望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一點代表自己的痕跡。然而在台灣漫長的文化史以及複雜的人文族群中,我們也僅僅是一個渺小的組成有機體,也許我們該做的是不斷、不斷挖掘探索,謙虛地面對文化。
然後在持續而不斷的累積之後,我們終能描繪出美好台灣面貌的一小部分。

那是只屬於這個國家的顏色

在活動中,二位講者介紹了台馬優秀的設計師,王胤卓也因此推薦了台科大商業設計組的應屆畢業生,同時也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新銳設計師,周畹綺。
周畹綺在今年的畢業製作中,創造了QC這個時尚品牌,並以“UNIQUE CULTURE”為主題,運用馬來西亞三大族群的傳統文化與色彩,設計了一系列的圖騰絲巾。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王胤卓對於這組設計評價的表達語句:
「那是我這輩子都不會用的色彩!」
什麼樣的配色是我一輩子不會用的呢?看到周畹綺的作品,我突然理解了那句話的意思。
周畹綺設計的絲巾花紋,使用了四方連續的圖騰。台灣也有許多四方連續的花紋,譬如我們常見的建築花磚,然而即便同樣是傳統圖紋,運用了相似設計手法,但台灣和馬來西亞的花紋給人的感覺卻截然不同。真是奇妙啊!
當我們站在台灣,看馬來西亞的花紋色彩,感覺新鮮獨特;那麼站在馬來西亞的角度檢視台灣,馬來西亞的設計師會不會也說出「那是我這輩子都不會用的色彩」這樣的驚呼呢?
屬於台灣的色彩又是什麼樣子呢?
透過這場活動逐漸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帶給人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吧,而設計師也是整個社會中承載文化的載體之一。或許透過這樣的異國交流,重新檢視,反而使我們更加重新認識自己。
特別感謝:林傑設計師提供了活動簡報,讓我順利寫出這篇心得,衷心感謝!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希望你可以在下面給我拍手讚賞

如果你覺得本篇內容帶給你幫助,願意支持我繼續不斷創作,你可以透過底下的Like「化讚為賞」,提供實質的回饋贊助:
👍點擊5下Like:Likecoin平台將會派發獎勵貨幣給我,而你完全不必付費。
👍給我Superlike:點入照片頭像,小額贊助我!(1Like=$0.1元)
作者簡介|林慧秋 Chofy
大家好我是Chofy,銀海設計負責人。
我在大學時就讀中文系,而後進修視覺傳達研究所,是一位跨領域設計師。2018年2月我開始了這個設計寫作計畫,致力於透過文字傳達,幫助大家理解設計。目前經營有個人部落格《設計私房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會員
10內容數
江湖人稱永安市場田馥甄,銀海設計負責人。中文系、視傳研究所背景,以跨領域設計師的身份,正致力於通過文字傳達設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ofy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家好,我是平面設計師 Chofy。為幫助台灣動物保育,下面這些是我為台灣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所繪製的插畫圖庫,於此開放授權分享使用🤗
大家好,我是平面設計師 Chofy。為幫助台灣動物保育,下面這些是我為台灣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所繪製的插畫圖庫,於此開放授權分享使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仗著種種對馬來西亞的好奇,根據網路蒐集的資料,拼湊出我對馬來西亞最初的認識。本文將根據筆者認知,簡單介紹馬來西亞的地理、氣候、人文、時節。最後得出幾個重點標籤:重西輕東、四季如夏、多元種族與文化、年輕國家。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仗著種種對馬來西亞的好奇,根據網路蒐集的資料,拼湊出我對馬來西亞最初的認識。本文將根據筆者認知,簡單介紹馬來西亞的地理、氣候、人文、時節。最後得出幾個重點標籤:重西輕東、四季如夏、多元種族與文化、年輕國家。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