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巨大的孤獨感生活。一個人做所有家務,吃飯、洗澡、睡覺、上班。跟他人的互動就像是開了自動回覆,通勤來去彷彿使用導航系統,並不怎麼花費心力,卻不得不消耗時間。鮮少感覺到活著,活著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事,有時像是無法跟其他人在同一個世界裡存在,而別人也聽不到我的聲音一樣,令人焦慮且虛無。
雖然一個人也能活著,但畢竟還是有社交需求,有些困擾仍然無法免除,心裡對自外於群眾的忐忑、難以自然得宜地合群的不安,之前是拿在社群平台上跟人交流、和研究所同學來往等方式弭平,然而我始終拙於人際交往──因著粗線條和嘴笨。於是我變得話少了一些,又或是不著邊際,講無關痛癢的事,那樣就不會無心傷人,這樣下來的結果就是讓自己看起來特別淺薄,真的是很沒有用。
不過沒用就沒用吧,都沒用了三十幾年,也不可能一夕之間變得有用,我只能在一直載浮載沉的情況下盡量把自己弄得像樣一點,即便過去的事情就是過去了,做出任何改變也無法有所轉圜。人生有限,希望我能幹點大事。(不必)
至於之前說過的,創作上的挫折,也跟上面講的東西很像,我總是期望有「回音」,同時曉得那並不是必然成立的,所以盡力自我約束,不要成天長吁短嘆把問題外部化,而且承認彼方的瘖啞都只能歸諸己身,無論是寫太差、做得不夠,又或者根本無趣。
跳脫來看,這個解方稍嫌自虐,自承寫得不好就等同於否定現在的自己,可是如果不做此想,就會變成自己也反感的那種人,只因為我比年輕的自己以為的更需要他人的關注(原本想寫「肯定」,但不是)。因此,我認真地審視過自己,想知道需求從何而來,追溯既往,最終將之歸結於童年時期的被忽略。
過了的不可能重來,於是還是得忍耐。那不是任何人的錯。而童年時被忽略的感受,也造成我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有一些明顯的缺陷,剛好思考這回事的時候才把所有的線索接上,明白了「期待被當一回事」是我的人生課題之一。
突然想到,在個人的事情上,我比較少把重點放在描述單一事件(那樣乍看會像是在指責他人),通常都是統整一個時期的我的狀態,所以顯得情緒,不過那已經是經過整理、去蕪存菁(?)的東西了,所以會以團塊狀呈現。有時容易被以為是近期的事,但其實可能歷經五六年以上的時間,我只是……反芻。(´~`)
最後,順便說件不該在這個分類裡的事兒。由於公司聚餐,前幾天去吃和牛涮。非常平價。和牛的部分名過其實,湯頭和壽司都不錯,蝦子滿鮮美但只是普通白蝦,我覺得表現得最好的是蔬菜和甜點這類自助取用的食物。基本上沒有再訪的必要。
大概就是這樣吧,自白成這樣我都快開腸剖肚,不過能說出來就表示我還可以忍受(吧)。缺陷不是疾病,然而也不能置之不理,我會好好想辦法跟它們(←)和平共處的,若能找到一點轉機那就更好了。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我登入並按❤,或是按底下的拍手符號按鈕5下,就可以免費贊助我。感謝你,我們下次見~( ゚∀゚)o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