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波羅蜜》:輪迴的漂流

更新於 2019/12/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影《波羅蜜》劇照
對林金城的《三代成峇》描述道:“我們的日本主管……第一次看到我跟這位峇峇用馬來語討論工作時,他感到非常好奇與驚訝。事後便問我為何兩個『中國人』站在一起怎麼還用馬來語來交談呢?”,黃錦樹就對此表示:“哭龍早已涸死在現實的寶島上,所有的熱情和愴痛都變成了口頭文學的一部分。深夜,穿著花花綠綠的峇迪,深刻感覺到自己的膚色和別人不一樣,自發的灸痛。”

這顯現了『馬華文學』其實充滿了其政治性及身化認同的種種問題,其重點已不再是在私人空間上的建構,而是在述說社會經濟政治下所形成的公共空間構成,透露出華人在馬來西亞土地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並導致其多年來在情感上都轉移到『中國』(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上,這就如同電影《波羅蜜》中的一凡努力留在台灣這片島嶼上,也不願回去與家人團聚,並在異鄉尋求波羅蜜慰問記憶的同時,理解了鄉愁的形成並非是空間的差距,而是時間上累計加總而來的絕望,輪迴了祖父輩們因種種原因遠赴南洋的瘡疤,再此四處漂流,搖擺不定,重組了『離散文學』的面向(中國與中國文學離散到南洋後,因地理空間及文化場域蔓延滋生),漸漸地形成了漂流的意向也是理所當然。除此之外,華人雖在馬來西亞/馬來亞獨立時期就獲得了當地公民權,但在面對『馬來人特權』及『馬來文化』的長期打壓,迫使流動的現象持續延伸,導致與華人心中長期希望的『穩定(固定性)』背道而馳,變相的以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漂流到世界各處。

種種搖擺不定的特點,甚至延伸至《波羅蜜》的結構之中,那散落一地的敘事線及元素,就有點像是我們所認知的『內容農村』,這就不得不讓人想起曾維龍的論點:“馬華文學的開始也確實如此,甚至充斥着許多雜文。”這種看似毫無文學性的表現,只不過是它打破了我們對文學的想像,並導致許多學者不斷地追問自己“什麼是馬華文學?”並隨著與中國身份上的切割,開始燒芭(森林)播種,有了許多來自於馬來/英文/方言用語的中文詞句,如同巴剎(pasar)、龍溝(longkang)、甘榜(kampung)等。

這難免讓人想到《波羅蜜》中以馬來語與菲律賓相同的波羅蜜(boluomi),想要追求的正是在身份/土地切割後所尋求的集體回憶,而非私人空間(情緒)即記憶,讓人想起了黃錦樹後來的詮釋:“馬華文學是一種作品、作者、讀者三種缺乏的文學作品”(直至今日,擁有將近七百五十萬馬來西亞華人的市場也不過只能賣出將近百本的銷售量而已。)這種現象也反映出了馬華作家或廖克發導演在華文頗受貶義的馬來西亞裡,只能依靠在台灣這塊島嶼上的親睞,尋求窗口。然而,在這探索自我母題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結果,卻是驗證了林幸謙曾發現的狀況,『外省族群在台灣,以及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處境,正如僑生在台灣的處境一樣,即不被認同,亦得不到世界各國的尊重,如夢幻的泡沫般被排擠在世界一隅,雖力圖尋回失落的身份,卻在政治角力中,任憑扭曲。”即使是《波羅蜜》中菲律賓勞工角色萊拉也逃不了大環境所造成的傷害,並只能將其植物嫁接到台灣森林之中,躲藏到他人更不重視的邊緣地帶裡。

《波羅蜜》彷彿透過影像的媒介,將其馬華文學承載至另一塊領域,並隨之建立出了新一代馬來西亞華人依舊面對的類似處境及漂流,身份認同的缺乏早已注入了我們的血液之中,成為我們馬來西亞華人基因的一部分,並在拋棄及尋求自我的辯證中,只留下了集體回憶,從中復雜難解的隱喻及符號性象徵更是多重文化積累而成的模糊語言。
電影《波羅蜜》劇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上個星期到怡保郊區一間購物中心的戲院觀看《五月雪》。雖然不知道為何怡保市中心的戲院為何沒有上映,但在這門可羅雀的購物中心的戲院院廳,還是有十多位觀眾一同觀賞這部多處被消聲和模糊化的電影。觀眾全都是華裔,顯示部份馬來西亞華裔還是關注和好奇五一三族群暴動這議題,這段歷史傷痕「並沒有過去」。 被消音和模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我曾看過海,接近海,觀臨海的壯闊與冷峻。這是身為臺灣人幾乎都見證過的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說。而我們每個人的眼眶裡,應該也收納了一座海洋,所以哭泣時,會舔舐到鹹鹹的淚水。但我們卻鮮少傾聽海,探問海,涉渡海,那些靠海維生,依偎著海的群族日復一日做著的事,距離我們的生活極度遙遠。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13歲來台的越南移民羅漪文,在食物味道的記憶裡尋找家族的根,在鄉親互動認識當年未曾長大的故鄉事。本來為了拍紀錄片下鄉田調後,發現影視拍攝的困難點,過程中拿到司法通譯證書的她,開始為越南同胞進行溝通翻譯的工作,藉此反思社會問題與新聞時事。讓我聯想起 2023年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臨時通譯莉娜的劇情。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方格子建議,可以在討論區發點東西讓外星人討論,我不知道要發什麼,就發發廢話吧。 前些日子因希拉雅的無心插柳,我陷入「阿龍宇宙」,療傷過程被擴大成第二本書的內容,我覺得蠻奇幻跟精彩,讀者說很像台灣版《少女布莉達的恩賜》。 和希拉雅相遇,我突破人界權威跟天界權威,明白恐懼跟愛並非雙生。
    Thumbnail
    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范伯子     浪海拍擊,洶湧、吞噬,而使人怖畏!……為了逃避戰火、砲彈、血洗與屠戮,無數人類寧可一賭滄海,將性命與希望,拋擲於囚獈、簡陋的「難民船」中(此所謂「難民船」,也不過就是纖薄的橡皮艇和破舊的小漁船罷了)……書寫此際,近一個多月來,難民潮襲捲了歐陸,震撼了世界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上個星期到怡保郊區一間購物中心的戲院觀看《五月雪》。雖然不知道為何怡保市中心的戲院為何沒有上映,但在這門可羅雀的購物中心的戲院院廳,還是有十多位觀眾一同觀賞這部多處被消聲和模糊化的電影。觀眾全都是華裔,顯示部份馬來西亞華裔還是關注和好奇五一三族群暴動這議題,這段歷史傷痕「並沒有過去」。 被消音和模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我曾看過海,接近海,觀臨海的壯闊與冷峻。這是身為臺灣人幾乎都見證過的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說。而我們每個人的眼眶裡,應該也收納了一座海洋,所以哭泣時,會舔舐到鹹鹹的淚水。但我們卻鮮少傾聽海,探問海,涉渡海,那些靠海維生,依偎著海的群族日復一日做著的事,距離我們的生活極度遙遠。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13歲來台的越南移民羅漪文,在食物味道的記憶裡尋找家族的根,在鄉親互動認識當年未曾長大的故鄉事。本來為了拍紀錄片下鄉田調後,發現影視拍攝的困難點,過程中拿到司法通譯證書的她,開始為越南同胞進行溝通翻譯的工作,藉此反思社會問題與新聞時事。讓我聯想起 2023年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臨時通譯莉娜的劇情。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方格子建議,可以在討論區發點東西讓外星人討論,我不知道要發什麼,就發發廢話吧。 前些日子因希拉雅的無心插柳,我陷入「阿龍宇宙」,療傷過程被擴大成第二本書的內容,我覺得蠻奇幻跟精彩,讀者說很像台灣版《少女布莉達的恩賜》。 和希拉雅相遇,我突破人界權威跟天界權威,明白恐懼跟愛並非雙生。
    Thumbnail
    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范伯子     浪海拍擊,洶湧、吞噬,而使人怖畏!……為了逃避戰火、砲彈、血洗與屠戮,無數人類寧可一賭滄海,將性命與希望,拋擲於囚獈、簡陋的「難民船」中(此所謂「難民船」,也不過就是纖薄的橡皮艇和破舊的小漁船罷了)……書寫此際,近一個多月來,難民潮襲捲了歐陸,震撼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