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時代的碰撞與擴延---《董陽孜:行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任所適》(2003) 360 x 873 cm,語出釋迦牟尼佛重要的中篇經典《中阿含經》--「我不樂於死。 亦不願於生。 隨時任所適。 建立正念智。」在北美館《董陽孜:行墨》個展展出中,是極為壯觀而撼人的巨幅創作。

《任所適》(2003) 360 x 873 cm,語出釋迦牟尼佛重要的中篇經典《中阿含經》--「我不樂於死。 亦不願於生。 隨時任所適。 建立正念智。」在北美館《董陽孜:行墨》個展展出中,是極為壯觀而撼人的巨幅創作。

《董陽孜:行墨》,是文字藝術家董陽孜(1942- )第一次階段性的個人回顧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中(展期: 2019.12.14-2020.3.8)。其展名「行墨」,以「行」字為出發,彷彿在呼應藝術家用筆墨毅然行動、汲汲行旅的書法人生。

回想董陽孜那蒼勁雄健有個性、走筆力道及意象變化多端的書法字跡,已然走入我們日常中許久、散見於許多熟悉的生活場域,諸如--白先勇名著《孽子》與《臺北人》典藏版的書封題字、金石堂書店的招牌、北車大廳售票櫃檯上方發出閃亮白光的「臺北車站」四字、誠品書店每逢農曆春節必銷的定番人氣瓦煎燒與春聯上的福字、雲門舞集的識別字體、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片名題字... 均出自她之手。這些題字,相信是不少人對董陽孜創作風格最深刻而感覺親切的入門記憶。而我對董陽孜長期感到好奇與印象極深的則是她的巨大書寫系列創作,經常出現迥異於傳統書法作品的特殊「構圖」--作品篇幅中的字體們有如在跳舞或飛騰,每個字的大小、位置、濃淡、字形各自錯落殊異,不論近觀遠看、宛如生動而意在言外的抽象畫。比如以下這幅...

《行於其當行 止於其不可不止》(2006),178 x 776 cm,董陽孜的八聯幅巨大書寫。取材自蘇軾的《與謝民師推官書》,蘇軾以書信答覆謝民師有關寫作上的問題,以此句表達他對寫作文章的個人見解。

《行於其當行 止於其不可不止》(2006),178 x 776 cm,董陽孜的八聯幅巨大書寫。取材自蘇軾的《與謝民師推官書》,蘇軾以書信答覆謝民師有關寫作上的問題,以此句表達他對寫作文章的個人見解。

不過,在創作路線走向巨大書寫之前,我個人所不熟知的是,董陽孜油畫與陶藝的科班背景(這兩項,是她在1966-1968年間負笈美國麻州大學攻讀藝術碩士時的主修與副修);更不知,她在取得碩士後繼續留在美國紐約從事獨立美術設計工作、得過全美創作設計展封面設計獎(1972)。我更沒親眼見過她年輕時臨摹顏真卿楷書的作品... 在北美館的這場大型個展展場上的頭兩個展區:〈西畫〉與〈臨寫〉,有緣親睹她早期的油畫與楷書作品,相當難能可貴。

此次回顧展依時間軸分六大展區,第一個展區〈西畫〉,展出董陽孜早期數幅油畫創作,最左邊是她的自畫像。

此次回顧展依時間軸分六大展區,第一個展區〈西畫〉,展出董陽孜早期數幅油畫創作,最左邊是她的自畫像。

董陽孜早期的水墨山水畫與油畫創作。

董陽孜早期的水墨山水畫與油畫創作。


也許正是師大美術系與留美藝術碩士的西洋美術背景使然;再加上更早於此之前,兒時於家中被父親嚴格要求鎮日提筆練大、小楷毛筆字打下的書法底子,無形中讓董陽孜日後的書法創作之路,被鋪設以深厚而特殊的中西合璧底蘊。在〈西畫〉展區中,她的油畫小品,其構圖略可窺見中國山水水墨畫的況味。


董陽孜早期臨摩「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的楷書。

董陽孜早期臨摩「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的楷書。

接著轉身走進二樓的第三、四展區〈實驗與探索〉與〈表現〉,看到董陽孜在創作上摸索、尋找自我風格的多番嘗試及精彩轉變。在這段歷程裡,她開始打破傳統的書寫及裝框模式,書法不再只是寫在中式卷軸或長條宣紙上,也可以躍然於拼接而成的方型尺幅、去框懸掛、甚至多個大屏風無縫拼成的超巨幅書寫... 這樣的創意手法,既是藝術家創作形式的自我挑戰、也同時挑戰觀者審視書法作品的慣性--字句被解構了、局部放大或縮小、甚至出現了留白。筆墨在紙面上變奏般、不規則且新奇的律動著、在觀者眼前大膽跳躍著,出落的不那麼容易一眼辨識、一看就懂,想來是十分奔放前衛的出手啊。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出自老子道德經白話解第八十一章。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出自老子道德經白話解第八十一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987)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987)


在二樓展區一角看完一部完成於1998年、關於董陽孜的一支紀錄片,片末她提及自己很滿意的作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段出自老子《道德經》、亙古流傳的名言,算是相當程度地映證了董陽孜創作書法的初心、過程及態度。

她後來創新求變、力求不重複,不斷想出超越自己的新點子,嘗試多方跨界、設法將書法推向更多人眼前、寫入更多人心底。後來迸現的型態新穎、能量飽滿的書法創作,一切都是根基於她過去漫長而紮實的打底、實驗與探索。


北美館《董陽孜:行墨》展區,由二樓俯瞰一樓的壯觀一景。這一區的「無中生有」系列(2009),分別從老子、莊子、佛家語取字,無心、無我、無礙、無涯、無事、無漏、無間、無盡... 等,很有意思。

北美館《董陽孜:行墨》展區,由二樓俯瞰一樓的壯觀一景。這一區的「無中生有」系列(2009),分別從老子、莊子、佛家語取字,無心、無我、無礙、無涯、無事、無漏、無間、無盡... 等,很有意思。

完成於2002年的《念奴嬌》,雄渾有力、大篇幅大尺寸的大字呈現,現場駐足靜觀,著實令人屏息。

完成於2002年的《念奴嬌》,雄渾有力、大篇幅大尺寸的大字呈現,現場駐足靜觀,著實令人屏息。

下樓步入一樓的第五、六展區〈巨大書寫〉與〈重複書寫-對照〉,挑高空間裡的巨幅作品,視覺效果無比壯觀。光憑翻看畫冊或瀏覽網站圖片、是絕對無法感受到那種懾人心魄的震撼感。唯有親臨現場、將渺小的自己送到巨大的作品跟前,才能切實心領神會。

一樓展區〈巨大書寫〉一隅。這系列的平均橫幅達770公分,共創作了20幅,本次展出其中15幅。

一樓展區〈巨大書寫〉一隅。這系列的平均橫幅達770公分,共創作了20幅,本次展出其中15幅。

巨大書寫系列中,我最愛的一幅,寫於2011年的《獨樂樂》,「獨樂樂」字句背後的意境,最能呼應董陽孜長年一人獨力耕耘書法創作的心境。

巨大書寫系列中,我最愛的一幅,寫於2011年的《獨樂樂》,「獨樂樂」字句背後的意境,最能呼應董陽孜長年一人獨力耕耘書法創作的心境。

〈重複書寫-對照〉展區,《處其實》的兩版本對照;左邊的寫於1999年、右邊的完成於2013年。

〈重複書寫-對照〉展區,《處其實》的兩版本對照;左邊的寫於1999年、右邊的完成於2013年。


自承不喜重複、認為書法創作過程中因為強調一氣呵成寫完,於是難以重複、也自然而然力求不重複的她,由於創作歷程的漫長,還是會遇到需要將過去寫過的詞句再寫一遍的時候... 於是,一些既重複、也不重複的對照作品出現了。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創作需要、不同的身心狀態與情緒,所呈現的前後對照,相當有趣。

紀錄片中,董陽孜獨坐在自己的《獨樂樂》作品前。

紀錄片中,董陽孜獨坐在自己的《獨樂樂》作品前。

在另一支紀錄片《獨樂-董陽孜》中,董陽孜自述創作心境上的轉折--她回憶從前的她是霸道的、一頭栽入巨大書寫的挑戰時是挺瘋狂的、甚麼都願意豁出去玩一玩;而創作從來就是為了自己,一切也靠自己、順應自己意志獨力完成,是獨樂樂的境界。但步入晚年的她,發現並心痛於年輕一代不寫毛筆字了,於是帶著拋磚引玉的心,從獨樂樂轉向眾樂樂、用各種可能的形式讓書法融入當代生活與視覺中,就為了延續與發揚書法這一個深奧美妙的文字藝術。

六個展區、五十載創作生涯、94組件的作品--包含首次公開亮相的留美時期油畫與北美館典藏二十年、長達14公尺的《九歌》,看這個回顧展,猶如走了一趟藝術家百轉千迴、不斷突破的行墨人生,震撼與感動,深遠綿長。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iane Yang的沙龍
100會員
149內容數
把親自走過、看過的藝文展覽收集起來。 把每一個展場上的感動與震撼記錄下來。
Diane Y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14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5月11日貴賓預展日、5月12~14日開放給大眾購票參觀。主辦方為Art Assembly、「 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 台北當代」是旗下首個藝博會品牌。今年一掃疫情連續干擾的陰霾,帶著90家畫廊回歸疫情前的盛況.
Thumbnail
2023/05/14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5月11日貴賓預展日、5月12~14日開放給大眾購票參觀。主辦方為Art Assembly、「 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 台北當代」是旗下首個藝博會品牌。今年一掃疫情連續干擾的陰霾,帶著90家畫廊回歸疫情前的盛況.
Thumbnail
2022/11/26
不跟隨、也不刻意帶頭創造流行;不去多想趨勢、沒有所謂的「過時」的概念,希望品牌生產販售出去的每一件產品,能成為顧客生命中的美好記憶、陪伴擁有與使用minä perhonen的每個人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長長久久向前走,而不是過季就丟。這位自謙不完美、人生中有缺陷有遺憾;不擅長短跑、但非常有耐力及熱情好好長
Thumbnail
2022/11/26
不跟隨、也不刻意帶頭創造流行;不去多想趨勢、沒有所謂的「過時」的概念,希望品牌生產販售出去的每一件產品,能成為顧客生命中的美好記憶、陪伴擁有與使用minä perhonen的每個人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長長久久向前走,而不是過季就丟。這位自謙不完美、人生中有缺陷有遺憾;不擅長短跑、但非常有耐力及熱情好好長
Thumbnail
2022/11/20
minä perhonen/皆川明 つづく開展第一天我就迫不急待去看了。時隔一個月,看展時的悸動與驚艷依然在腦海心頭久久迴盪、念念不忘... 皆川明的美好設計,現在起直到2023年2月19日,走一趟高雄市立美術館,置身涵蓋一到二樓的展間,就可以深度認識這位超過大半生醉心於設計、至今依然在崗位上兢兢業
Thumbnail
2022/11/20
minä perhonen/皆川明 つづく開展第一天我就迫不急待去看了。時隔一個月,看展時的悸動與驚艷依然在腦海心頭久久迴盪、念念不忘... 皆川明的美好設計,現在起直到2023年2月19日,走一趟高雄市立美術館,置身涵蓋一到二樓的展間,就可以深度認識這位超過大半生醉心於設計、至今依然在崗位上兢兢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蒂妲絲雲頓在博物館「睡午覺」都能被當成藝術品展出的話題掀起討論,原來這項驚人事件是出自於 2013 年蒂妲絲雲頓本人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親自進行一系列的「當代行為藝術」。
Thumbnail
蒂妲絲雲頓在博物館「睡午覺」都能被當成藝術品展出的話題掀起討論,原來這項驚人事件是出自於 2013 年蒂妲絲雲頓本人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親自進行一系列的「當代行為藝術」。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董啟章出道三十年紀念版的《安卓珍尼》,除了收錄一九九六年三篇中短篇小說,亦增加一篇自序,說明此書 「將會是我最後的一本傳統形式的實體書」。
Thumbnail
董啟章出道三十年紀念版的《安卓珍尼》,除了收錄一九九六年三篇中短篇小說,亦增加一篇自序,說明此書 「將會是我最後的一本傳統形式的實體書」。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一開始計劃書寫的內容是關於「大圖博文化區」行旅紀錄,其實最初的書稿已於二〇〇八年前夕完成,但二〇〇八的洛薩新年,中國統治下的圖博全境爆發激烈抗爭,手無寸鐵的民眾高舉雙手呼喊「自由圖博」,冒險掛起雪山獅子旗。是什麼讓圖博牧民、僧侶、老人和小孩在中國軍警槍彈的威脅下,仍堅持走上街頭?
Thumbnail
一開始計劃書寫的內容是關於「大圖博文化區」行旅紀錄,其實最初的書稿已於二〇〇八年前夕完成,但二〇〇八的洛薩新年,中國統治下的圖博全境爆發激烈抗爭,手無寸鐵的民眾高舉雙手呼喊「自由圖博」,冒險掛起雪山獅子旗。是什麼讓圖博牧民、僧侶、老人和小孩在中國軍警槍彈的威脅下,仍堅持走上街頭?
Thumbnail
在展期倒數幾天,收到了預購的光 -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圖錄/畫冊,趕緊來開箱分享重量級(兩公斤)的圖錄…
Thumbnail
在展期倒數幾天,收到了預購的光 -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圖錄/畫冊,趕緊來開箱分享重量級(兩公斤)的圖錄…
Thumbnail
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02.《策展詩學:教育、諸眾與民主之後》 03.《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 04.《臂距之外:行政法人博物館的觀察》 05.《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 06.《藝術史學的世界觀:從宮布利希與葛林柏格到阿爾珀斯及克勞斯》
Thumbnail
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02.《策展詩學:教育、諸眾與民主之後》 03.《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 04.《臂距之外:行政法人博物館的觀察》 05.《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 06.《藝術史學的世界觀:從宮布利希與葛林柏格到阿爾珀斯及克勞斯》
Thumbnail
宮下規久朗。2015。新經典文化出版。楊明綺譯。 推薦給:想學會看畫,或想知道宮下規久朗如何看畫的人。 這種書通常會很吸引我,因為我自認為很不會欣賞圖、詩,而且這本感覺看超久的,可能是得不斷地圖文對照吧…作者文筆冷靜,最後才知他將此書獻給永遠深愛不治離世的女兒…… 很特別的是,各篇以一個名詞為主
Thumbnail
宮下規久朗。2015。新經典文化出版。楊明綺譯。 推薦給:想學會看畫,或想知道宮下規久朗如何看畫的人。 這種書通常會很吸引我,因為我自認為很不會欣賞圖、詩,而且這本感覺看超久的,可能是得不斷地圖文對照吧…作者文筆冷靜,最後才知他將此書獻給永遠深愛不治離世的女兒…… 很特別的是,各篇以一個名詞為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