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圖錄與明信片

開箱:《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圖錄與明信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展期倒數幾天,收到了預購的光 —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圖錄/畫冊,趕緊來開箱分享重量級(兩公斤)的圖錄…

氣泡袋包裝著的圖錄、明信片

氣泡袋包裝著的圖錄、明信片

圖錄有包膜

圖錄有包膜

白色信封是加購的明信片套組(甘露白),牛皮紙信封是早鳥特典《一起開箱》明信片。

明信片套組,甘露白

明信片套組,甘露白

書衣(可拆的外封面),與內部金色封面

書衣(可拆的外封面),與內部金色封面

實體書長30.1 cm,寬22.5 cm,厚度3.2 cm。內頁達到504頁,據說重量約兩公斤!

厚度略大於3cm

厚度略大於3cm

守護《甘露水》的張家

raw-image

圖錄中除了圖版與照片,專家學者們的文章也是篇篇精彩!例如周婉窈教授的〈光,遮蔽,及其再現〉一文,雖然在不同報章雜誌的專訪可能零星提到一些相關內容,但完整的論述就必須仔細閱讀這篇文章了,其中日治時期台語的角色 —— 作為抵抗的工具和象徵,以及相關的史料證據,甚至,在全文結語更看得到教授對於我們台灣人是否能從歷史學到教訓的先天下之憂,非常推薦收藏展覽圖錄的朋友細讀。

周婉窈教授〈光,遮蔽,及其再現〉頁面

周婉窈教授〈光,遮蔽,及其再現〉頁面

raw-image
顏娟英教授〈甘露水的祈願〉頁面

顏娟英教授〈甘露水的祈願〉頁面

北師美術館展場自然光的設計固然是賣點,但也有看展觀眾覺得靠牆的部分燈光投射常常造成牆上畫作反光,因此即使館方允許觀眾在不用閃光燈的前提下攝影,拍攝效果往往很悲劇…如果你沒拍過的話現在讓你看看

陳植棋《真人廟》局部,攝於北師美術館。

陳植棋《真人廟》局部,攝於北師美術館。

(有試著拍過的朋友應該會很有同感)。收藏圖錄的好處之一就是不用忍受自己手機裡到處是反光的照片,可以觀賞攝影專家拍攝的作品照片:

左:郭雪湖《寂境》,中:李石樵《市場口》,右:陳澄波《群眾》,皆為局部,翻攝自展覽圖錄以便呈現圖錄品質。

左:郭雪湖《寂境》,中:李石樵《市場口》,右:陳澄波《群眾》,皆為局部,翻攝自展覽圖錄以便呈現圖錄品質。

藍蔭鼎《夜晚的麵攤》,翻攝自圖錄作為取樣。

藍蔭鼎《夜晚的麵攤》,翻攝自圖錄作為取樣。

之前在看《不朽的青春》展覽時,曾對其地下室文獻區所附年表對看展觀眾的幫助並不大,裝飾意味恐怕還多一些(年表照片請參看這裡)而表示可惜。但這次的年表則令人讚嘆(本段下方照片),僅用三樓的一面牆卻對看展的觀眾提供非常豐富的歷史發展與脈絡資訊,後來才知道是周婉窈教授的影響(請參看周教授臉書貼文)。重點是圖錄也將年表內容全部收進來了!!!

展覽會場牆上的年表(世界歷史與台灣歷史對照)

展覽會場牆上的年表(世界歷史與台灣歷史對照)

展覽圖錄中的世界歷史台灣歷史對照年表

展覽圖錄中的世界歷史台灣歷史對照年表

作品與文獻清單頁面:

作品與文獻清單

作品與文獻清單

最後以黃土水〈出生於台灣〉引文的頁面結束展覽圖錄的開箱取樣:

黃土水: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

黃土水: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

總之,《光 —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圖錄超級值得收藏,看過展的朋友可以細細回味,沒看過展的朋友也有線索可以想像實際展場的樣子,何況圖錄還有許多專業卻深入淺出的文章與豐富的文獻,簡直是台灣人居家必備。

圖錄訂購鏈結: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圖錄https://montue.waca.shop/product/detail/1102364

本文同步發佈於Medium

avatar-img
Yang[iûⁿ−ê]的沙龍
25會員
14內容數
彙整珂拉琪樂團所發表歌曲中,歌詞之意義/探討/分析/解碼,編曲中的聲景/背景音解析,以及個人聽歌心得感想或紀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生與死、軀體與靈魂、消逝與存在、對立互斥或一體兩面,這些一直是古今往來許多藝術家與思想家持續探討的議題,有幸可以走進塩田千春女士設計與打造的場景裡,親身感受藝術家想要表達的體悟...
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看展心得感想。2020~2021 國立美術館。
這次展品有許多曾經只見於圖錄不見其實體,或流散於難以維護的環境,以至於情況極糟待修復,因此展覽副標直接點出這是台灣美術的再發現,光是這一點,就值得手刀飛奔去看展了!何況這七十餘件作品除了本身有其故事,更是件件值得細細觀賞,透過與作品對話,為前輩藝術家們實現他們期待的不朽。
生與死、軀體與靈魂、消逝與存在、對立互斥或一體兩面,這些一直是古今往來許多藝術家與思想家持續探討的議題,有幸可以走進塩田千春女士設計與打造的場景裡,親身感受藝術家想要表達的體悟...
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看展心得感想。2020~2021 國立美術館。
這次展品有許多曾經只見於圖錄不見其實體,或流散於難以維護的環境,以至於情況極糟待修復,因此展覽副標直接點出這是台灣美術的再發現,光是這一點,就值得手刀飛奔去看展了!何況這七十餘件作品除了本身有其故事,更是件件值得細細觀賞,透過與作品對話,為前輩藝術家們實現他們期待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