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死亡才知道如何好好活著

更新於 2019/12/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明知我們終將死亡,但偏偏許多人又難以正面迎視。
因為雖然可以確定的是人人都會邁向死亡,卻無法確定如何死又何時死。
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迴避面對的並非死亡本身,而是恐懼自己不得好死或死亡那刻留下無盡後悔與遺憾。
我有一個大我十歲的堂姊,十幾年前無預警的在家中腦溢血過世,她離去當時的年紀比現在的我還更年輕,那也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無常。
我還有一個大我一歲的表姊在三年前過世了,但那是預期之中的,從小她因為罕見的先天性疾病被醫生診斷活不過八歲,能活過三十已是奇蹟。
她們都在三十歲左右時走至生命的終點,但兩人歷經的生命軌跡卻是截然不同。
一個以為人生漫長,總是不斷追趕世俗的標準,活得疲憊不堪,或許離世時心中仍有諸多不甘。
一個明白生命短暫,用力地讓每一天都有意義,活得有聲有色,不斷嘗試挑戰自我,克服身體限制出國讀書、出版書籍、參加殘障亞運、推動公車無障礙設施,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影響更多生命。
她們都在死亡這一堂課,用自己的生命演繹,為我帶來了提醒。
我如此幸運地能在此刻打著文章,是因為我仍活著,而要如何在每一刻有覺知的真正活著,也是近年來我反覆不斷地在思考與練習的。
一年半前,我參加了一個「死亡冥想工作坊」。
課前,我滿心期待會有宛如發現新大陸般的收穫。
結果,沒有出現會讓我感到驚訝的新思維,只是無比感激自己的日常已充滿死亡前一刻所想要經歷的。
每天每天,沒有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也沒有被生活逼著去做的事情,全都是依據我的信念而選擇去做的。
我已經做了每個當下,所能做的最好選擇了。
這堂課中收到的那份禮物,便是Keep Going,繼續在堅持的路上踏穩步伐向下扎根。

前陣子的某一天不知為何,腦中再度浮現死亡這個議題。
突然在想,若我此刻生命便結束,會有遺憾嗎?
若要說最大的牽掛,便是女兒啊!
或許會有些放不下,但我卻相信這六年多來不曾落下一天的陪伴,帶著這份愛已足夠滋養她一路長大且依然選擇以愛為首面對世界。
依然如同一年半前感受到的,面對死亡,仍感謝自己及身旁的人都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活著,為了有意義的事物奮鬥著。
我記得當時工作坊的過程中,腦中持續浮現一句話:「愛是最強大的語言。」
回首這段時間,我似乎有了更多理解。
那是基於我生命中的所有選擇都是源自於愛,對孩子的愛、對自己的愛、對生命的愛、對世界的愛。(當然,有時候也不小心就被恐懼抓住,選錯方向了啊!)
再回頭看著工作坊結束後自己留下的文字,剎那間有點感謝自己仍舊挺著,沒有為現實屈服而去選擇那些會令自己後悔的道路。
若此刻面對死亡,唯一會稍感可惜的,可能是對自己的挖掘尚未見底,仍舊沒有完全認識自己,來不及看見自己那更大可能的實現。
即便我這幾年花了許多時間與自己相處,我也清楚知道還有許多更底層尚未面對的,等著時機到來得要去一一穿越。
我想這似乎是一輩子的功課啊!

當我們說「我已經很了解自己」這句話時,事實上是原地止步的開端。
表面上是自信滿滿,背後卻隱隱藏著只願接納已知自我,不願面對未知的那份恐懼。
有時候,承認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才能打開空間從未知中去找到在死亡面前的坦然。
因為,除了生命的終點是死亡這件事可以肯定之外,另一個讓我有深刻體驗的真理是,改變是唯一不變的。
會信誓旦旦的認為已充分了解自己,是基於不相信自己會改變或是不願正視生命當中的變化。
殊不知,改變才是常態,不變只能存於幻象之中。
而促使改變的通常是來自於未知那部份的自己。
就像這幾年,我對自己許多面向的變化也充滿驚訝。
以前若有人告訴我,將來我會愛上運動,我一定覺得這人瘋了,現在才發現其實瘋的是我。
過往愛吃的,隔幾年再吃卻不明所以;過往常做的,如今已覺得無趣;過往逃避的,早已不知不覺中一一面對了。
好笑的是,以前竟然期望許多人事物能恆久不變,緊抓不放的白費力氣,也就無法得知如何好好渡過活著的每一刻。

《當下的力量》一書中有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生命的秘密在於:在你死亡之前死亡──並發現原來根本沒有死亡。」
我猜想作者在說的死亡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肉體的消逝,而是放下我執,脫去那些以為自己是誰的樣貌,才能真正領會活著是為了經歷種種體驗,有所學習後回歸至不滅的靈魂中吧!

如果今天死亡向你迎來,你能坦然面對嗎?如不能,花一點時間問問自己遺憾會是什麼吧!
又或是思考一下,你了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的?那是全部的你或是真實的你嗎?

  • 歡迎追蹤我的臉書粉絲專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5會員
35內容數
一個單親媽媽用生命寫下的故事 曾經不斷想要追尋完美,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直到經歷婚姻危機,才發現不完美是最好的禮物,帶我看見愛一直都在 ❤️FB粉絲專頁❤️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https://www.facebook.com/WinnieWithImPerfec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nni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相信「運動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一句話嗎? 經過幾年下來的試驗,我不這樣認為。 運動沒有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讓我遇見了真正的自己」。 我常常在討論運動相關的文章中看見這句話,但總在心裡打上問號。 「更好」似乎意味著對此刻的自己不滿意,才須要藉由某種方式去追尋現在所沒有的。 那不就是以匱乏
身為單親媽媽,我並不覺得自己在選擇感情的部分,與其他單身的人有立基點的差異。 結過婚是一種狀態,有孩子要照顧也是一種狀態。 就如同,雙親皆健在是一種狀態,有生病的父母要照顧也是一種狀態。 又或者,祖上積德有現成家產得以繼承是一種狀態,白手起家一切靠自己打拼也是一種狀態。 再不然,著迷於電玩遊戲是一種
前兩天完成了一場人類圖的夥伴時段,主題依然是圍繞著情緒中心。 當中有一位媽媽是為了情緒中心有定義的女兒而來。 由於她自己與先生、兒子都是情緒中心空白的,因此三個人在一起感到很平和,但女兒猶如雲霄飛車般起伏的情緒,令她們之間相處產生了許多挑戰。 她對於為什麼會需要有情緒中心感到極為困惑
大約三年前,在爸爸又一次為小事生悶氣,直接丟下媽媽離開我家之後(我與爸媽分開住),也不知道哪根天線突然接通,我一股腦地把藏在心中幾十年的憤怒傾洩而出。 我忿忿不平地對著我媽說:「從小到大妳都讓我們覺得應該為爸爸的情緒負責任,可是事實上,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世界明明很大,你為什麼活得這麼小?」  在書店中,看到這樣一句話,覺得有趣便拍了下來。 斗大的字毫不掩飾地坐落在一角,似乎善盡了提醒的任務,督促每個人停下腳步思考,是否活出那個無限大版本的自己。 亦或是,不知何時開始,已把自己縮得好小好小了。
這本書名的副標題「通往靈魂之橋」真是下得萬分貼切,這不是一本教導如何讓兩性關係順利的教科書,而是帶領我們發覺親密關係越是充滿荊棘,反而越容易展露靈魂的本質。 如同作者說的,讓所有人際關係成為愛和自我認識的泉源,談的是愛你自己!
你相信「運動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一句話嗎? 經過幾年下來的試驗,我不這樣認為。 運動沒有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讓我遇見了真正的自己」。 我常常在討論運動相關的文章中看見這句話,但總在心裡打上問號。 「更好」似乎意味著對此刻的自己不滿意,才須要藉由某種方式去追尋現在所沒有的。 那不就是以匱乏
身為單親媽媽,我並不覺得自己在選擇感情的部分,與其他單身的人有立基點的差異。 結過婚是一種狀態,有孩子要照顧也是一種狀態。 就如同,雙親皆健在是一種狀態,有生病的父母要照顧也是一種狀態。 又或者,祖上積德有現成家產得以繼承是一種狀態,白手起家一切靠自己打拼也是一種狀態。 再不然,著迷於電玩遊戲是一種
前兩天完成了一場人類圖的夥伴時段,主題依然是圍繞著情緒中心。 當中有一位媽媽是為了情緒中心有定義的女兒而來。 由於她自己與先生、兒子都是情緒中心空白的,因此三個人在一起感到很平和,但女兒猶如雲霄飛車般起伏的情緒,令她們之間相處產生了許多挑戰。 她對於為什麼會需要有情緒中心感到極為困惑
大約三年前,在爸爸又一次為小事生悶氣,直接丟下媽媽離開我家之後(我與爸媽分開住),也不知道哪根天線突然接通,我一股腦地把藏在心中幾十年的憤怒傾洩而出。 我忿忿不平地對著我媽說:「從小到大妳都讓我們覺得應該為爸爸的情緒負責任,可是事實上,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世界明明很大,你為什麼活得這麼小?」  在書店中,看到這樣一句話,覺得有趣便拍了下來。 斗大的字毫不掩飾地坐落在一角,似乎善盡了提醒的任務,督促每個人停下腳步思考,是否活出那個無限大版本的自己。 亦或是,不知何時開始,已把自己縮得好小好小了。
這本書名的副標題「通往靈魂之橋」真是下得萬分貼切,這不是一本教導如何讓兩性關係順利的教科書,而是帶領我們發覺親密關係越是充滿荊棘,反而越容易展露靈魂的本質。 如同作者說的,讓所有人際關係成為愛和自我認識的泉源,談的是愛你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親愛的上帝: 這是我第一次寫信給你。跟其他一心跟隨你的人一樣,我在心裡留了一方土地給你,是任何人、事、物所無法取代的。 懷疑不曾在我的心中升起嗎?恰恰相反!跟許多人一樣,我也會感到挫折、沮喪,進而懷疑你的慈愛,感到人生空茫、毫無意義,甚至數度興起了結此生的念頭,有一次還真的付諸行動。為此我付上健康
Thumbnail
最糟糕的部分在於等待,當日子只用來吃飯,喝足夠的水以維持自己活著。維持,就這樣而已。 習慣性到週末去書店晃晃,某日遇見了《 如何不孤獨死去 》這本書名很特別的書,吸引了我的注意。如何才能不孤獨死去?該如何做到?我由衷好奇。
我有個小小的發現:「若四月過的不好,有人會感嘆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先生說:「文青才這樣說啦。」原來這是美國詩人艾略特名詩《荒原》的第一句。我喜歡閱讀卻不算文青,「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是從推理小說《惡魔預知死亡》看來的。不知文青喜歡什麼?猜想大約是村上春樹、木心、舞鶴或者瑞蒙.卡佛,總之輪不到通俗的
Thumbnail
《預知死亡紀事(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出版於1981年,以多角度來描述一個必然會發生的謀殺案。 故事的一開始尚不知敘事者為何許人也,他便告訴讀者山迪亞哥被殺了,而且還是二十七年前就被殺。第一章是由血案發生一早展開,敘述山迪亞哥所在的環境,他的動作、他的夢
Thumbnail
向死亡臣服,與靈性勇敢面對悲傷 傷痛是需要靈性臣服的時刻,它是因失去和死亡而激起深切的悲傷和痛苦。當心愛的人事物:關係、工作、健康被剝奪,或肉身死亡時,你要勇敢的放下依戀。 愛是高風險的臣服,當你愛得很深,便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難過悲痛自不在話下。一個虔誠靈修的病人告
Thumbnail
曾經聽過有人認為: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往往片面或是過於主觀,帶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想像。反而是透過他者來觀看自己,才會得到正確或是所謂「真正」的看法與見解,甚至有人覺得自己往往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具有怎樣的性質?怎樣的內容?帶有怎樣的目的?而是自身週遭的朋友或是親人才是真正理解自身的人。而這樣的人們便
Thumbnail
本週三(8)上午 10點15分左右,滋賀縣大津市的琵琶湖畔縣道さざなみ街道大萱六丁目交叉口發生一起車禍。一輛在岔路口準備右轉的輕型汽車A和來自對向的直行車輛B發生擦撞,造成直行車輛B衝向人行道,撞上當時正在人行道上等紅綠燈的レイモンド淡海保育園隊伍,包含 13名 2–3歲的幼童和 3名保育士⋯⋯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親愛的上帝: 這是我第一次寫信給你。跟其他一心跟隨你的人一樣,我在心裡留了一方土地給你,是任何人、事、物所無法取代的。 懷疑不曾在我的心中升起嗎?恰恰相反!跟許多人一樣,我也會感到挫折、沮喪,進而懷疑你的慈愛,感到人生空茫、毫無意義,甚至數度興起了結此生的念頭,有一次還真的付諸行動。為此我付上健康
Thumbnail
最糟糕的部分在於等待,當日子只用來吃飯,喝足夠的水以維持自己活著。維持,就這樣而已。 習慣性到週末去書店晃晃,某日遇見了《 如何不孤獨死去 》這本書名很特別的書,吸引了我的注意。如何才能不孤獨死去?該如何做到?我由衷好奇。
我有個小小的發現:「若四月過的不好,有人會感嘆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先生說:「文青才這樣說啦。」原來這是美國詩人艾略特名詩《荒原》的第一句。我喜歡閱讀卻不算文青,「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是從推理小說《惡魔預知死亡》看來的。不知文青喜歡什麼?猜想大約是村上春樹、木心、舞鶴或者瑞蒙.卡佛,總之輪不到通俗的
Thumbnail
《預知死亡紀事(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出版於1981年,以多角度來描述一個必然會發生的謀殺案。 故事的一開始尚不知敘事者為何許人也,他便告訴讀者山迪亞哥被殺了,而且還是二十七年前就被殺。第一章是由血案發生一早展開,敘述山迪亞哥所在的環境,他的動作、他的夢
Thumbnail
向死亡臣服,與靈性勇敢面對悲傷 傷痛是需要靈性臣服的時刻,它是因失去和死亡而激起深切的悲傷和痛苦。當心愛的人事物:關係、工作、健康被剝奪,或肉身死亡時,你要勇敢的放下依戀。 愛是高風險的臣服,當你愛得很深,便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難過悲痛自不在話下。一個虔誠靈修的病人告
Thumbnail
曾經聽過有人認為: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往往片面或是過於主觀,帶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想像。反而是透過他者來觀看自己,才會得到正確或是所謂「真正」的看法與見解,甚至有人覺得自己往往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具有怎樣的性質?怎樣的內容?帶有怎樣的目的?而是自身週遭的朋友或是親人才是真正理解自身的人。而這樣的人們便
Thumbnail
本週三(8)上午 10點15分左右,滋賀縣大津市的琵琶湖畔縣道さざなみ街道大萱六丁目交叉口發生一起車禍。一輛在岔路口準備右轉的輕型汽車A和來自對向的直行車輛B發生擦撞,造成直行車輛B衝向人行道,撞上當時正在人行道上等紅綠燈的レイモンド淡海保育園隊伍,包含 13名 2–3歲的幼童和 3名保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