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兩個字聽起來有點沉重,那是因為我們往往都把責任歸類於被迫去承擔非自己所願的事物。
或者說,好像因為生命中的各種身分,就得要遵循各種框架的要求,以至於會有失去自由的感受。
於是講到責任,似乎就脫離不了各式各樣的「應該」。
身為父母,應該......
身為子女,應該......
身為朋友,應該......
身為丈夫(妻子),應該......
身為員工(主管),應該......
身為老師(學生),應該......
就連最單純的身而為人,我們腦袋裡都可以跳出很多種「應該」的條件。
當如此多種「應該」交織在我們的生活中時,責任好像就成為了永遠都應對不完的一種壓力,以至於使我們常常活在內疚之中。
事實上,當我們不斷覺得該為他人負責的同時,也會在內心期待著別人也要為我們負責。
也就是說,「應該」不只作用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也會套用在他人身上。
有鑑於此,當各種應該無法被滿足時,很容易就會出現受害情節,導致我們把力量都建築在外界而非自己身上。
我記得二十歲那年在上三階段的自我覺察成長課程時,在第一階段有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關於「負責任」。
在課程前,我認知到的「負責任」,似乎就是要把那些應該通通吞下肚,如同重訓般要把一切加諸於身上的重量全都扛起,不讓別人擔心。
但在那年,我才明白,負責任是為自己拿回生命主控權,不再因為各種身分而對他人負責,只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不祈求別人為自己負責。
負責任代表願意用「在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與我有關」這個觀點看待世界。
這也意味著,會找到每件事情背後自己所能影響的部分,於是深深明白所有的結果都是自己可以去改變的。
負責任的對向就是受害者心態,認為自己無能為力,無法掌控及改變結果,所有的發生都是他人或環境造成的結果。
就拿我自己而言,若是站在別人應該要負責任的受害者角度時,我會說:「都是因為我前夫外遇,對婚姻、對小孩都不負責,才會導致我們離婚,讓我變成單親媽媽。」
當我願意轉換成負責任的觀點時,我就會說:「是我一直以來忽略自己的需求,總是配合著對方的腳步,想要扮演好妻子,失去了自己真實的樣子,於是婚姻才會走到不如我預期的那一步。」
我知道轉換觀點講起來容易,可是當內心仍有深沉的情緒在體內流轉時,很難不去責怪他人、責怪體制、責怪環境。
要相信一切的發生都與自己有關,對有些人來說也許就如同別國語言一樣難懂,仍陷在舊有的思維中時,是看不見自己有改變事情的任何可能。
因此,我想要分享在當年初階課程中對我而言最震撼的觀點──原來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我選擇」而來的。
會有受害者心態往往內在都有個關鍵對話,就是「我不得不」,認為生命中的發生是沒有選擇的,只有單一選項。
當然,「我們在生命中都是有選擇的」這個觀點在課程當下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於是衍伸出了一段直到現在我仍然言猶在耳的對話。
對話是這樣發生的.....
有個男同學用著要踢館的語氣舉手問講師:「在台灣男生要去當兵這件事就是沒得選擇,所以我就只能去當兵啊!」
講師反問:「如果不去當兵會怎樣?」
男同學:「那就會觸犯法律,可能被抓去關啊!」
講師:「所以你因為不想被關,而選擇了去當兵不是嗎?所以事實上,你是在做選擇啊!」
聽到這裡,猶如當頭棒喝,一舉敲開了我過去僵化的腦袋,我猛然理解到自己過去生命當中的所有發生,都是基於我要什麼或是我不要什麼,以至於我做了某種選擇,並非因為這個社會怎樣、別人怎樣,所以我只能是這樣。
當我了解到自己一直以來都手握選擇權時,我終於願意正視力量始終都在自己身上,我有能力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
「選擇」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詞彙,也會讓自己一瞬間跳出受害者的框架。
因此,生命中的那些「應該」都逐漸轉變成:因為我想要.......,所以我選擇......。
當我可以負責任的看待生命中的一切時,內心的自由就自然展現,不再因為無力感而覺得自己受困,明白我是可以去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位置。
如果事情沒發生,不會是因為外在的人事物,仍然是與我有關,也許就只是因為內在某個信念卡關而使得我尚未到達而已。
因為令我們感到不自由的,並不是責任,而是界線。
界線讓我們區分了這是我的責任,那是別人的責任,於是每天扛著千萬斤重擔,努力的想移出界線又或搬回界線之內,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可當我們願意全然負責任時,便不再有界線,也就不再需要扛起任何重量移動了,因為全部本來就都在自己之內了。
邀請你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花點時間,把你現在生命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一一列出來。
例如:媽媽、老婆、女兒、姊姊、某人的好友、公司的老闆等等。
接著,在每個角色後面寫下你認為應該要呈現何種狀態或條件。
例如:身為媽媽,應該要準備營養的食物給孩子吃;身為人,應該要能自己養活自己。
最後,請你改變這個句子,把「應該」改成「選擇」。
例如:因為我想要孩子健康,所以我選擇每天準備食物給孩子。
試著去感受看看,把「我應該」替換成「我選擇」時,內在的力量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
非常歡迎大家留言與我分享你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