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落葉歸根,用深耕與創業寫歷史

2019/12/2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話說從頭 化身活的交大史
一切得拉回交大創校開始講起,交大因推動洋務運動抵禦外國列強的船堅炮利而建,以交通相關工程起家,對外讓國家擁有能追趕得上國際情勢的力量,內部則使貨暢其流,發展順利。交大跟其他院校相比,雖同為大學,但在國家發展策略定位為培育國家基礎建設人才,因而初創時一直都是隸屬於交通部,「我們獨立於天下!」學長細數交大成立的使命,是國家帶著一股相當濃厚的對進步的渴求,這讓交大從誕生就注定獨樹一格。
當初的交通是以鐵路為中心,透過學習歐美先進國家,精密劃分各領域系統,因此初創時帶入現代專業科系:電機、礦冶、鐵道管理、航運、機械、土木等等,志遠學長的父親盧善棟即是礦冶系學長、母親唐又貞為鐵道管理系校友,他們都是大時代下國家挑選之菁英棟樑。因此,用鐵路運輸來發奮圖強的目的性,也讓交大的辦學特色一直是「求實學、務實業」的精神,每位交大學生都有著實作的基因,畢業後常常往創業方向走去,縱使有人飛往國外深造,最終的目的仍是打拼出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
隨著時代演進,志遠學長打趣地笑說後來則不同以往,交大改朝著「超小的電子」發展了,新竹復校後衍生出電子系、電工系、控制系、電物系,「其實就是一個大電機系嘛!還是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施振榮等傑出校友們更創造出電子王國,稱霸世界,這些以「電子」為創業元素的大學長們,各個事業有所成,「真的創出實際的東西,才了不起!」志遠學長肯定交大這份不打高空,總是好好做事,耕耘者自有所穫的精神。
志遠學長也談及學校在台灣復校後,交大人依循踏實性格,繼續投注在實業方面,由於交大校友少有人從政,因此資源極度匱乏,又缺乏政治力協助,使得復校經費資源等等的申請相對艱辛。他聊起當年父母親積極參與復校的回憶:「當時連地也沒有,還跟台大借教室。」因此,成功在新竹復校之後,交大人的向心力更加凝聚了,志遠學長回憶四五十年前,跟著父母親回母校參加校慶慶典的盛況。
志遠學長透露,四五十年前的校慶動員人數與規模是現在學子難以想像的。首先,為方便校友回娘家,在台鐵服務的校友們,必定會準備開往新竹掛有交大校徽的鐵路專車,慢車搖搖晃晃,悠揚校歌旋律沿途伴隨窗外景色不斷更迭,馳騁在台北往新竹的區間段,好不風光!數個小時之後終於來到新竹。
最風光的還不僅於此,校友們下了車後首入眼簾的是校長親自在火車站歡迎,並派遣交通車接駁校友們至博愛校區,再由教務長率領全體學生出城迎接他們,學長意猶未盡回憶這段歡樂溫馨兒時記憶,他笑稱這種高規格的迎賓陣仗:「比省主席來訪還盛大!」足見交大對校友的重視,直到今天,交大校友對母校依然有著強大的向心力,「這是沒有其他學校可以比得上的。」志遠學長特別強調這一點。
交大地不大 交情更偉大 
由於從小深受大時代苦難遷移的父母親熱愛國家、熱愛交大的情感所影響,1977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之後,當年台灣因極度缺乏高等教育人才,志遠學長於是懷著一股熱血,放棄在美國高薪的前途,選擇回台灣奉獻所學,這回學長以年輕教授身分漫步在交大校園,也終於和父母親的母校有了正式的連結。
龍博愛齋或建功宿舍,當時像剛開墾一樣:「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家餃子店。」連吃個飯都得騎著腳踏車進城去,進了新竹市區也只有滿慶樓和新陶芳兩家像樣的餐廳。但是這種樸實的氛圍、生活不便性,反而讓在小小校地裡生活的交大師生的感情像兄弟般,大家平起平坐地在研究室裡鑽研學問。志遠學長忍不住分享一件小趣事,由於學長免服兵役,比起同期的朋友攻讀碩博士學位有著時間上的優勢,而他的第一屆學生恰巧便是台大物理系的同班同學、交大現任的校長張懋中,「所以我的輩分很高啊!」志遠學長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幽默風趣的志遠學長也聊起在交大教書的另一項優勢:吹免費冷氣。四十年前冷氣並不普遍,但交大機房及研究室內就配有冷氣,「因為我們有大型電腦。」當時電腦設備是國家級資產,需得維持恆溫確保運作順利,師生也因此而蒙福,得以在愜意的環境中求取知識,「大家到了晚上十一點天涼才願意回家!」期間培養的默契與感情自是不言自明,點滴於心。
此外,學長認為交大人最自豪的團結精神還可以從另一處講起:住校。交大同學來自四面八方,幾乎百分之百住校,在校地小與系所少的效果加乘下,學校裡幾乎每位同學都互相認識,縱使是上下屆學長學弟的面孔也並不陌生,大學同窗、同住四年或以上,業界因而有交大幫的稱號,這也是交大人創業成功機率最高的主因之一。
借鏡留美經驗 談人才培養
問起學長為何不選擇回台大教書?志遠學長則相當肯定交大在培育人才方面對台灣社會上的貢獻,他不諱言在剛回台灣想投入教職時,曾在台大、交大間有過一段斟酌和考量:「當時想了半天,不知道該去哪所大學任教才好?」最終他還是選擇交大,說來跟著交大開創實業的校風有著密切關係,「如果選擇待在台大教的話,教完學生又大都跑出國進修了,那我為什麼要回台灣?我待在美國等著他們來就好了。」學長幽默解釋,因此他最終選擇待在新竹這個當年安靜荒涼的小城。
盧志遠學長榮獲IEEE Frederik Philips Award,為兩岸三地第一人,於ISSCC大會閉幕式中受獎並致辭。
而返國教書的首要任務,便是將美國的經驗移植到台灣,尤其是人才培養這塊,志遠學長表示美國對人才培育非常重視並且富有見地,它不分族類皆可享受到優秀的師資和福利,藉以吸收各國菁英,使菁英分子心甘情願待在當地替它效勞,僅有少部分的人才會選擇歸國這條艱辛之路。志遠學長有感而發地表示,台灣如果要用高額獎學金等誘因延攬人才,就得抱持著開放心胸,平等對待來爭取的學子,「美國人不會說怎麼獎助給了全球精英,而不是給我家小孩,」學長更認為一個社會對待高等菁英教育的看法如何,足以顯示這個國家全民的氣度與遠見
話鋒一轉,學長談起他教學現場所碰到的文化衝擊,他不贊同指導教授幫助學生訂定題目。台灣習以為常的博士論文產出流程為:由指導老師主導訂定題目,再由學生開始著手研究,論文寫作。他認為老師應當「指導」色彩淡薄,退居幕後成為「顧問」,否則僅是讓學生再一次接受碩士訓練,碩博士之間就沒有任何教育上的差異了。博士的訓練就是要培養有完全獨立思考,獨立找題目,獨立作研究的能力。「我認為這樣會浪費學生創造力、學習力最高的精華歲月。」這是他對台灣博士能力弱化的另一個憂心。的確如此,12年國民基礎教育已讓台灣學子只學會在考卷上選擇題的四個選項中做選擇,然而要在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生存,則要有找對題目的能力,因此如何拉近這其中的差距,我們的高等教育的確是背負重大責任,遑論博士養成的菁英教育?!
落葉歸根 用創業寫歷史
回到返台教書這個決定,志遠學長坦言放棄了在美國的優渥薪資,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學校提供他的一個月生活費就比身為中高階公務員的父親月薪還高,更別說畢業後的大好前途!只是既然選擇回台,學長倒也樂觀看待回台薪資會被砍半的窘境:「但我也沒有聽說過有台灣的教授會餓死在街上的呀!」不比較的心態使他從容,客觀而言,兩地環境不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重點是背後的原因,「有沒有前途、有沒有痛快?」學長簡要地給想要易地發展的年輕人,這兩大原則參考。
他以自身經驗解釋:「回來就是痛快,才有寫歷史的機會。」志遠學長的志向如名字一樣高遠,第一次回台是教書為國造就英才,第二次歸根則是很據有交大人性格的選擇深耕與創業。第二次回台時,他帶領工研院次微米計畫進行,後來次微米計畫茁壯成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起飛,之後創立了欣銓科技的晶圓測試利基型產業,又再加入旺宏電子深耕記憶體IC,原本每六年一次職場變動的志遠學長,五十歲過後在欣銓、旺宏一待至今就是二十年,做規劃策略、經營管理,以及研發創新。「終於找到一些地方能夠貢獻和發揮自己所長!」這就是他再三提到的痛快。
即便學長的輝煌成就來自冥冥中與交大的羈絆,和旅外過後的啟發,不過學長自認為自己是個幸運的人,父母從小帶著他參與各式年會、學會的研討活動、大型企業參訪,「不管懂不懂,那會是一種啟發!」因此他建議年輕人應多看多聽多想,讓思維能夠跳脫課堂框架,縱然走馬看花接觸到的皆是皮毛,但總好過無所知曉,其中結識到的人脈更至關重要。
而想要拓展眼界的方法,學長藉著訪談破除了大家的迷思:出國深造跟視野大小並不是絕對相關,關鍵在於留學常塑造了一個沒有退路的情境,讓人只能拚了命的學習。明明同樣在台灣也能夠用同等級的努力去學習,但因為處在舒適圈內,才沒有讓人有危機感或有動力深入求知。因此,訪談尾聲,志遠學長期勉學弟妹們若懂得自我約束和紀律的話,「世界其實沒有框,在哪都一樣!」確實掌握交大的實業精神,和最寶貴的校友人脈寶庫,交大學弟妹們做為世界的的棟樑,可說是指日可待!
交大友聲
交大友聲
《交大友聲》自民國41年創立,從同學間流傳的校友大小事,隨著時間演進成為校友們與母校之間最緊密的平台。月刊將持續進行對於各行各業校友的專訪,並刊登校友動態與作品,若您非交大的校友也能從《友聲》中獲得許多產業人物的故事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