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傳統「以和為貴」與耶穌「愛人如己」的呼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常聽人說:以和為貴。但有多少時候我們做的到?

在教會裡,與弟兄姊妹的相處,有時難免會有磨擦;在職場上,與同事的共事,總會有不愉快的時候。

我們都是怎麼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時是最常上演的戲碼,因為這最能息事寧人。然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又能怎麼做呢?如何讓自己行在上帝的眼中看為是正的事?這是一門說淺不淺,說深不深的課題。

而在這背後,又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去反思?透過衝撞有沒有可能有新的看見?

這在我們傳統的儒家教育之下,會不會是新的衝擊?

《論語》〈學而〉提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細細讀來,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所講的「以和為貴」,是有許多深刻意涵在裡面的。

好比說《論語》的「和」,是要以「禮」為基礎,若是跳過了「禮」,那也是不可行的。也就是說,在凡事講求禮的儒家文化,和在外在教條的規範之中,若是沒有了「禮節」,不懂「禮貌」,不知「節制」(不透過『禮』來約束自我) 的情況之下,只想「和,以為貴」,那就不是真正的「以和為貴」,反而是沒有了禮節的「和」,或稱之為「包庇」、「縱容」了,也就是所謂的「沒有規矩、沒大沒小」。因為一味的只想「和」,卻忘了還是需有「禮」為本,那就成了表面的「和諧」,實則內在一團混亂。

《禮記》〈中庸〉也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而《禮記》提到的「和」,我們若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到,所謂的「和」,應該是在喜怒哀樂的情緒中達至「適度」的概念,換個方式說就是,不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而且在表達上,有「節制」,這就是「和」。看事情不會有偏見,也不帶有成見的在評價上,更沒有過於情緒化的反應與態度。但這並不是在說我們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循著事情的本質來看待與面對。

從上面兩篇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儒家的禮節文化在某些部分上,與聖經的教導有些許相應和。好比說,從「愛人如己」這與「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同樣重要的誡命可以看出,耶穌一語道出《論語》和《禮記》對「和」的中心概念,怎麼說呢?耶穌的「愛人如己」,若仔細思想,可以對等說明「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因為我們是按神的形象所造,愛自己,如同愛神;愛人,如同愛自己,也就等同愛神。而這又構成了對上─與神,平行─與人,並與自己相交的十字架畫面。

而要愛人如愛己,也就是愛神,是可以打破「禮儀」(或「禮節」)的框架,讓我們不會如同法利賽人一樣有教條式的心態,但這「禮儀」卻又深植心中,使我們不會失了「禮」(和)。因為我們愛神,是要用「心」來愛,假若不用「心」,就易落入外在的規範,成了法利賽人。所以耶穌說要「愛人如己」,當你愛別人可以像愛自己一樣的「真心誠意」,且當你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的時候,你就不會被那些外在的規範捆綁自己,而你又謹守了神的律法。所以保羅在《加拉太書》也說:

「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你們要謹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5:13-18)

乍看儒家守「禮」好似法利賽人,但若細細研讀,實則並非只守「教條」,很多在「禮節」的背後有著深刻的意涵。

這不是「和平」與「秩序」所能激盪出來的,也並非全然的「衝突」與「紛亂」所要展現的,神要我們在祂的律法之中,看見祂的心意,學習在破壞與重建中成長。無關表面的完美或內在的缺陷,那不是神要我們重視的,如何活出神的心意,愛神與愛人,同樣也是愛己,或許這是活在當下的我們可以去努力的。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向光的沙龍
1會員
5內容數
從自身薄弱有限的主體,去仰望、探索、經歷、體會,並試圖再將之挶限於文字裡。沒有偽裝,沒有矯情,只有一個有限的心靈與腦袋,在這層層交錯的蜘蛛網裡,盼望能捕捉到點什麼⋯⋯
向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12/23
2019/12/23
2019/12/23
*文字作者:向光    *圖片作者:思淳 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Thumbnail
2019/12/23
*文字作者:向光    *圖片作者:思淳 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Thumbnail
2019/12/23
一簍雲 一陣風  
Thumbnail
2019/12/23
一簍雲 一陣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法) 【原文】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猶當勉勵。 正法是苦難人間的燈塔,只有它能指引正確方向;能解答各種命運問題的疑惑!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法) 【原文】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猶當勉勵。 正法是苦難人間的燈塔,只有它能指引正確方向;能解答各種命運問題的疑惑!
Thumbnail
民眾不爭/和睦/知禁,維穩成功了,為政者若果沒有因此以德相報,反而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公平嗎?道義安在?
Thumbnail
民眾不爭/和睦/知禁,維穩成功了,為政者若果沒有因此以德相報,反而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公平嗎?道義安在?
Thumbnail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Thumbnail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Thumbnail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Thumbnail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Thumbnail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Thumbnail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Thumbnail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9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住持大柄,在惠與德,二者兼行,廢一不可。 惠而罔德,則人不敬;德而罔惠,則人不懷。 苟知惠之可懷,加其德以相濟,則所敷之惠,適足以安上下,誘四來。 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資,則所持之德適足以紹先覺, 導愚迷。 故善住持者,養德以行惠,宣惠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9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住持大柄,在惠與德,二者兼行,廢一不可。 惠而罔德,則人不敬;德而罔惠,則人不懷。 苟知惠之可懷,加其德以相濟,則所敷之惠,適足以安上下,誘四來。 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資,則所持之德適足以紹先覺, 導愚迷。 故善住持者,養德以行惠,宣惠
Thumbnail
家庭教育・敦倫積德 (五)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組共成 ◎世亂極矣,人亟ㄐㄧˊ〔急切〕望治。治之之道,本至近而至易。而世之聰明者,每欲立異,以冀凌ㄌㄧㄥˊ架ㄐㄧㄚˋ〔超越〕古人而上之。 至其自修之因果,則曰:「惟聖罔念〔失正念〕作狂〔凡夫〕,惟狂克念〔克除邪念〕作聖」,聖狂只在罔念克念而得。
Thumbnail
家庭教育・敦倫積德 (五)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組共成 ◎世亂極矣,人亟ㄐㄧˊ〔急切〕望治。治之之道,本至近而至易。而世之聰明者,每欲立異,以冀凌ㄌㄧㄥˊ架ㄐㄧㄚˋ〔超越〕古人而上之。 至其自修之因果,則曰:「惟聖罔念〔失正念〕作狂〔凡夫〕,惟狂克念〔克除邪念〕作聖」,聖狂只在罔念克念而得。
Thumbnail
青少年教育・以德為本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貴校四語:「盡性學佛、盡倫學孔、道學為體、科學為用」,實為學道不易之宗旨。 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
Thumbnail
青少年教育・以德為本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貴校四語:「盡性學佛、盡倫學孔、道學為體、科學為用」,實為學道不易之宗旨。 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
Thumbnail
尤其最大的福報是我們能夠有機會參與,並將身心全部的奉獻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福報,所以為建設道場而忙碌應該都沒有關係吧!除非你整天在打妄想起分別心,心都在跑來跑去,不然每天修習五堂功課,又聽課,我們的心一定是泡在法裡,心能轉動法喜。
Thumbnail
尤其最大的福報是我們能夠有機會參與,並將身心全部的奉獻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福報,所以為建設道場而忙碌應該都沒有關係吧!除非你整天在打妄想起分別心,心都在跑來跑去,不然每天修習五堂功課,又聽課,我們的心一定是泡在法裡,心能轉動法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