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軟體是我們的另一面,但為了維持這一面,我們過得越來越辛苦。
這一面通常光鮮亮麗,別人的IG臉書看起來永遠比自己過得更好,但那只是其中一面,是人類自己經營自己、想要被別人看到的一面。
社群軟體還讓我們遠在時差13小時的距離還是能隨時傳訊息--一大堆不需思考、簡短、甚至只是表情符號就能回應,連結地球彼端的我們,也隔離了我們真正的心情跟想法,或是我們也搞不清楚在表情符號就能是一則訊息的時代,我們有沒有時間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
但我認為社群軟體對8年級生(麥蒂出生於1994年、去世時19歲)的影響在這本書還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怎麼放棄,放棄是什麼。
7年級生尾的我,從小就是被天下遠見那種「一定要怎樣才會成功」、「堅持你所走的路」這種思維圍繞,這樣的敘事,形塑一種只要忍耐咬牙努力堅毅就是對的,放棄就是弱者的氛圍。
這本書並沒有否定努力跟堅持的重要,要成功這兩件事仍是必須,
只是我們在媒體看到的都是撐下去成功的故事。
當我們叫一個人「再撐下去、再努力試試看」的時候,我們很難拿捏界線,到底要撐到什麼時候?到底撐下去的是成功,還是絕境?
身為常春藤名校的運動員,麥蒂真的撐得夠久了。尤其是社會普遍對運動員的想像跟要求都是,苦過練習才能更好。
我其實也很驚訝麥蒂的焦慮跟憂鬱程度已經到達一個臨界值,竟然沒有人鼓勵她趕緊找身心科或精神科醫師(麥蒂有諮商,但次數不多),
大多數人對焦慮有嚴重的誤會:我只要放鬆就能撐過去,完全沒有意識到那是生病了。我至今都很感謝血清素給我人生的幫助XDD
我覺得這本書只是想告訴大家,放棄不是失敗,放棄是一種中性的詞語,跟堅持一樣,都是繼續往前走,只是路往不同的方向;放棄只是給自己機會,再找到不折磨自己的路。
學會放棄不比學著堅持簡單,當我們身邊有人決定放棄了什麼,應該說是放下了什麼,請支持他給予他鼓勵,就跟選擇堅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