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深入奇蹟12 ---剎那與永恆,生命史中的偶然與必然
付費限定

深入奇蹟12 ---剎那與永恆,生命史中的偶然與必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生命,達爾文的演化論雖然提供人們一個思考的方向,但是演化論中的變異沒有遠見,演化論只能以「後見之明」解釋生命軌跡的轉變,既無法解釋生命的源起,也無法預測生命的未來。

這個理論上的缺陷,自然成為許多科學家想要探詢的空間。

眾所週知,從上個世紀的五零年代開始,因為DNA 的結構被發現,基因、蛋白質、遺傳,隨著生命化學(biochemistry)的蓬勃發展,成爲生科界的熱門關鍵詞,

不過,就像生活中的許多現象一樣,「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栽柳柳卻成蔭」,真正的「分子生物學」之父,其實不是生物學家、也不是化學家,而是一位物理學家 薛丁格。

在物理學界,薛丁格是與愛因斯坦齊名的天才,1926 年時提出著名的薛丁格方程式,打下了量子力學的基礎,並以此於1933年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後來因為對量子力學的發展產生質疑,毅然選擇離開物理學界,隱居在愛爾蘭的都柏林。

離開學界主流的薛丁格,並未放棄對自然現象的探索。在都柏林,他仍舊孤獨而執著地繼續從事知識上的探索,並且在二戰的硝煙中,發表了<生命是什麼> 的一系列演講。這些講稿後來在1944年出版,點燃了許多科學人試圖以物理和化學語言解讀生命現象的研究熱情,最終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

但,到底生命是什麼? DNA 是一切生命現象的答案嗎? 基因體的相關研究讓許多科學家認為基因體事實上依舊無法預測未來。而只能反映出歷史上曾經出現的考驗。

因此,有些科學家開始嘗試以新的角度檢視生命。其中,「生命的躍升」的作者尼克連恩就是以「能量」為核心角度出發,透過十個「關鍵事件」,敘述這些事件如何一步一步改變生命世界的運作,以及地球的樣貌。在這種角度下,生命不會如達爾文所說,僅由緩慢、微小的變異慢慢堆積而成,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後,循著一條極為獨特的軌跡,發展出今天多彩多姿的生命形式。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2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柿質子的曬書天地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蓮子水共同體的沙龍
55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人類的耳朵顯然並不特別擅長接收來自水中的振動,許多成年人甚至相當害怕或厭惡耳朵進水的感覺。究竟,人類的耳朵是如何演化而出的呢?讓我們一起從演化論的思維出發,探討人類的聽覺系統與昆蟲相較,究竟有那些不同吧!
若是細看人類的耳朵構造,不難發現這是一種和眼睛一樣精妙的結構體,所以這想必是經過漫長的演化途徑才演化而出的感官系統。如果,人類的眼睛是從感光色素聚集的眼點演化而出的,那麼,人類的耳朵最原始的形式又是什麼呢?
對大多數的人類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分別相當明確的知覺。不過,植物不太一樣。 對植物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關係相當密切的感覺。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去測試植物的聽覺呢? 到底,植物聽得懂人類的音樂嗎?
人類的耳朵顯然並不特別擅長接收來自水中的振動,許多成年人甚至相當害怕或厭惡耳朵進水的感覺。究竟,人類的耳朵是如何演化而出的呢?讓我們一起從演化論的思維出發,探討人類的聽覺系統與昆蟲相較,究竟有那些不同吧!
若是細看人類的耳朵構造,不難發現這是一種和眼睛一樣精妙的結構體,所以這想必是經過漫長的演化途徑才演化而出的感官系統。如果,人類的眼睛是從感光色素聚集的眼點演化而出的,那麼,人類的耳朵最原始的形式又是什麼呢?
對大多數的人類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分別相當明確的知覺。不過,植物不太一樣。 對植物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關係相當密切的感覺。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去測試植物的聽覺呢? 到底,植物聽得懂人類的音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