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part10 有關未來產業的綜合看法(純個人角度)

2007/12/31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這個問題真的是大哉問,筆者不少朋友常常問,當然也有人抱著嘲笑的心態,畢竟如果你真那麼行,說那麼多廢話幹嘛,自己去做不就得了?這實在是錯到極點的鳥觀念,認為凡事都要親自下場才算是真的懂,那若是如此,照理說每一個政治家都不夠格去規劃國家行政了,因為不可能會有一個政客有那麼多時間全盤了解所有的行政事務,既然如此他哪有資格發言?
這問題討論下去又是另一篇上萬字的鬼打牆,所以就此打住。重點在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認為了解未來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這不外乎兩個想法,一種想法是認為個人能力有限,既然做不到幹嘛多想。另一種想法就是,能力夠的人就是先做再說,講那麼多代表其實沒用。說來也難聽,前面的思想叫做短視,後面的思想叫做無知。
大凡百年來的各大產業,觀西方百年老店等大型企業,幾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成長到這麼大,真的說的出理由來的大概都是假懂,誠如微軟所說的,一路走來如同急流泛舟,根本沒有時間去高瞻遠矚的思考。真正的問題在於,做得好的產業都是有所準備的,能夠作的長久的產業都是可以抓住本身核心價值的,掌握時機乘勢而起,卻不知道打下基礎,那很容易淪為一代企業,人去政息。
所以,我們去研究這些產業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要開大公司,賺他個幾百億,這純粹是一種求知慾,也順便替自己與下一代的未來多做考慮,如果今天我們所做所為,都是希望留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那麼殺雞取卵的產業經營顯然是很愚蠢的,既然如此多想一點也沒壞處,就當作筆者打打嘴砲又如何?筆者秉持的是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的廣告「think again」,凡事別當作理所當然,一件事物今天會出現在此必有其理由。

談論台灣的未來產業,其實筆者是很心灰意冷,這最後面會提到,所以筆者要談談的是,何為未來的產業?
讀者若現在在外頭工作,大概都會對所謂的企業賺錢獲利,有很深的體認,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想到,「有錢」跟「富有」可不見得是同義詞。錢,白花花的鈔票,都只是一種貨幣,貨幣本體的價值是遠遠低於帳面上的數字的,不然依照貨幣的基本原理,多數人會選擇把價值超過帳面的貨幣存起來,例如你有一枚純金打造的十元硬幣,你絕不會拿去投飲料。貨幣又不能煮來吃,你有金山銀山若不能換成實體的物品,可以提升你的生活水準,增進你的能力,那這些鈔票不過就是廢紙一堆,剩餘價值大概就是收藏跟燒來取暖。
筆者要說的是,重點在於我們能否從這些經濟活動中,賺取到可以提升我們實際生活水準的東西?這個答案在台灣來說,這幾十年來都是肯定的,從居住在磚瓦平房到鋼骨大樓,從黑白電視到液晶全彩,從摩托車走天下到捷運高鐵南北一日遊,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可以提升生活水準的東西。所以老一輩的人說的對,現在年輕人過的比以前太好,實在沒理由抱怨。當然,不少老人家後面大概會接上一小時的說教,認為年輕人不如以往能夠吃苦耐勞等等的。
這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年輕人在說的,年輕人要抱怨的是,現在的機會沒以前多,負擔還比較重。
這話怎講?如果政府公佈的數據,例如實質薪資水準跟通膨指數是真的,那麼就代表一件事情。現在的年輕一代,要實際負擔的「必要開銷」,佔了收入的比例遠遠高過老一輩。誠如老人家所言,年輕人的生活品質比以前好,但這是不同的比較,以往的年代家裡有電視就可以傲視全村,有台電話就不同凡響,若我們仔細檢視三十年前的生活必需品項,讀者一定看不到電腦、電視等等。簡單說,在現在的台灣要得到生活必需品,包括電視、電腦、手機等等,若再加上傳統上五子登科的概念,房子車子列進來,對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要得到這些東西可能要花不只十年以上的光陰。筆者那些二十年前出社會的親戚呢?他們幾乎在三十歲出頭,就幾乎獲得了那時候的生活必需品項。
好了,筆者並不是要批判價值觀,重點在於這些事情顯示出的表象之下,到底代表了甚麼訊息?
一者、流動。二者、存量。
經濟活動是必須要流動的,這個概念白話文的長篇大論說法,就是「你拿錢買房子買車子,建商跟車商拿去買吃的用的,食品商跟日用商拿去買你們公司的產品…」等等,看起來是皆大歡喜,大家都高興,是嗎?確實是如此,表面上來看在這個經濟流動的速度下,每一個人的生活都過的越來越好,大家都有錢。但實際上這種想法非常的流於表面,真實的產業活動為什麼會分成初級產業、一級二級…等好多種?大凡地球上所有的資源,全部都是從太陽的恩惠中出現的,無論是地上長的作物,還是地底下的礦藏,所有我們吃、用的物質,全部都是來自於太陽幾十億年來的恩惠。
讀者也許會說,這關我屁事?當然關你屁事,因為就從電腦的生產來說,塑膠製品屬於石化產業,不少玩意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螢幕是玻璃做的,玻璃是地上的砂土鎔鍊的,電路板的線路是金屬,還是要去找礦藏挖。不管中間經過幾道流程,到你我手上的產品,總會是從地球上某一個你我不清楚的地方挖出來,這代表除非地球的資源有無限大,不然人類的使用率一定會趨近到採礦的效益上限,意即要繼續開採下去的成本將會高過於販賣價格。
換言之,你我的生活水準要提高,就必須在這些流動的經濟活動中,產生出可供長久利用的「存量」。
這些年來,讀者一定看過很多的著作與報導,都提到了地球資源的枯竭以人類欲望的無窮境。基本上這大方向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要怎樣去看待未來的產業?我們就先不提環保的問題,這又是另外一個幾萬字的東西。
關鍵處在於,所有的產品是否有其極限?十幾年前,筆者的兄長從事電腦相關行業,他當時斷言電腦業不可能萎縮,因為電腦286升級到386,那之後一定有更大更快的電腦,可以所有人不停更換,要不然可以開發東南亞等地方的市場。確實用這十幾年前的說法來看,這些年來似乎都是正確的,從386的速度又進步到486、奔騰乃至現在的雙核、四核心的CPU,但我們全部的人是不是就真的一路更換電腦到四核心?又以開發新市場的角度來說,中國好像還有好幾億的市場,簡直是無窮無境的寶藏任你開發啊。看來是如此,實際上呢?筆者要說,這種講法錯的可以。
因為人體有極限,所以這些物品就會有其極限。簡單說,為什麼小型電腦幾乎很難小超過現在ePC的水準?這不是因為技術做不到,螢幕都可以小到跟iPhone一樣,CPU也可以縮小到驅動PSP,沒有道理要弄攜帶型微型電腦,會有技術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我的手指大小,決定了鍵盤的大小極限,要不然用電子書或是iPhone不就得了?最糟就是拿感應筆點字嘛。好吧,讀者認為我們習慣要敲鍵盤,要輕易的改變成為拿筆點小螢幕的鍵盤,有這麼容易嗎?
再來,螢幕的畫質可否無限提升?技術上當然可以繼續做得更細緻,但人眼的辨識率其實並不高,讀者請拿起身邊的直尺,看可不可以用肉眼「清楚分辨」到0.1mm的程度。就算人眼可以鍛鍊好了,也不可能改變人眼是光學攝影機的根本,光學顯微鏡的原理就是利用光的直射、反射與吸收,所以人眼不可能去分辨比可見光(400-700奈米長)更小的東西。
簡單說,讀者認為一台標榜超迷你電腦,螢幕1吋需要用極細感應筆點字的高速電腦,對你有何幫助?除了耍帥之外,實際用途在哪裡?回到電腦的整體問題上,就是從486升級到奔騰的誘因,跟你要把P4雙核心變成P4四核心的誘因相比,價錢與負擔比例都差不多的狀況下,你有多願意?這是第一個錯的理由,因為人體有其極限,超過人類極限的一般性日用品,其實對多數人毫無意義。
再來一個原因,我們只要看近年來國際金屬大漲,與糧食危機就可以了解到,當中國多了幾千萬人的現代化需求,國際的各種原料的物價波動有多大。這只代表地球上便宜的原料礦產,已經開始枯竭或是耗損了,讀者真的認為中國五億,印度多個四億,巴西就算一億好了,這些金磚四國通通要過美國中產階級的標準生活,地球上的資源可以負擔?門都沒有。
讀者要清楚,除非我們降低售價,或是提高這些潛在市場的收入,不然你怎麼可能做賠本生意,生產一台五千塊的產品賣人五百塊?慈善事業也不是這樣做的。讀者要認為中國的收入可以莫名其妙提升是你的事情,台灣今天會有錢,也不是突然之間鈔票就從天而降,這些財富都是經過經濟活動的「流動」,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用簡單的比喻,就是今天台灣要能夠買得起好吃的外國水果,也是要台灣能力足夠到可以生產出值得外國人拿水果來交換的產品,才能達到交易的結果。
換句話說,台灣走了二十年以上的路,才從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蹟,高速的經濟流動中獲得了那一點點的存量,可以讓我們有本錢跟先進國家一樣走路有風。那麼那些產業先進國家,他們的存量打哪來的?答案很簡單,跟大自然要的,台灣因為都做代工,代工久了已經忘光光,人類本來就是在跟大自然要東西吃。
講這麼多廢話,還是沒提到台灣的未來產業啊?其實筆者已經提到了。
經濟活動如果「流動」的夠快速,我們會覺得賺到很多錢,但只有真的把這些流動過的鈔票,轉化成實際上可供長期使用的「存量」,那台灣人會窮到只剩下錢。
未來的產業,如果從兩大方面去看,一個就是人類的極限,所導致的產品需求上限,以及地球資源的總量,導致的產品供給上限,不難得出「開源」與「節流」兩大方向的結果。
第一個大方向,就是開源,也就是完全嶄新的能源開發,或是嶄新的產品開發。
能源開發,不外乎是再生、替代能源,或是夢寐以求的核融合技術,這些技術提供的能源,基本上都是要替代石化燃料。說實在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所有產業,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用極無效率的能源使用方式在運作,例如我們要煉鋼煉鐵,必須要用大量的電力去加熱高溫爐,好讓一千多度的高溫熔化鋼鐵,鑄造成我們想要的器具,但這麼多的電能轉換成熱能,其浪費可是非常大的,如果可以用魔法的力量把物體直接加熱,當然可以造成更低的損耗。
也就是說,新的能源其本質性的思考,就是要利用幾乎無限的太陽力量,使得人類的一切產業能源損耗相對來說都無足輕重。既然無足輕重,那麼理想下我們當然可以製造超級空調,把整座城市的溫度控制得好好的,又同時製造一台維護城市外氣候的超級機器,讓地球整體不會被干擾到。更進一步的想像,就是利用無限的能量,去製造與合成一切的元素,反正能量不用錢,那筆者當然可以搞一台機器,專門去核分裂與核融合不同元素,想要甚麼救合成甚麼。這當然是理想,實際上要做到這種科幻場景,你我有生之年大概都看不到。
也就是說新能源的開發,主要是要打破石化能源的限制,並開啟一個全新的產業。新的產業會造成全新的一波經濟活動,這個活動必定是快速且不斷變化的,這就是另一個快速累積自己存量的機會。
嶄新的產品開發,就是打破現今的產業系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敲破愛迪生的世界。愛迪生?這話怎講?讀者可以看到今天我們生活的環境,無一不需要用到電力,電力系統的架設與傳輸,全部要用到電線跟蓄電池。這些電力系統跟蓄電池的系統,最早就是一百年前那位偉大的愛迪生搞出來的,當初他發明了電燈,但電燈要電力啊?所以他改良了發電機,但電力要怎麼傳輸?他弄出來了電線「溝」(電桿是後來的事情),可是住家都沒有插頭啊?那值好直接拉電線進家裡。一台發電機的發電量好少啊,那就弄了一座發電廠……。總之,一百年前的住宅,並沒有插頭這種現代居家必需品,現代的房屋建設的配線概念,基本上源自要裝配電線線路,以及隨著電力產生的各種電力設備的相關設施而來。蓄電池則是另一個故事,反正現在我們的所有城市建設的基本概念,可以說都是那個天才老頭搞出來的名堂。
若我們現在改變了這一切呢?假如電力可以無線傳輸呢?假如電能可以居家自給自足呢?這些想法很早就有,但受限於利潤與效益種種,直到近年來才開始被真正的重視。前者是所謂的無線傳播系統,不僅僅只是通訊信號,更進一步是要創造出可以無線傳播能量的技術。一但這種無線技術實用化,我們要那麼多電線幹嘛?後者就是偏向所謂的綠能產業,假設讀者家裡屋頂裝了高效能太陽能板,其能源效益足以供給你全家所需,那麼幹嘛付電費給電力公司?你幹嘛還要從外面牽電線到家裡?
所以,新的產業,意即要打破現今所有的產業規則與人們的生活慣性,要重新創造與定義新的生活。這些新的經濟活動都會帶動極高速的「流動」,只要經濟流動出現,我們就可以從中獲得提升生活水準與品質的「存量」。
就以這種開源的角度來看,等於是重新打造我們周遭一切的常識,讀者你光想想看,要更新你家所有的電器設備,連房屋結構都要跟著更新,那是一筆多大的花費,讀者您認為從事這行業會不會有高額獲利?
第二個大方向就是節流,節流聽起來好像沒有甚麼,但可不見得是如此。節流也可分為產品的改良與新產業的開發。
產業改良,這可不是我們現在在公司上班所看到的,例如台積電把製程能力從50降到40,40降到30,就算可以做到10以下好了,10奈米的製程可是會讓量子力學的噩夢出現在每一個產業中,那根本就是另一個世界,請文組或是沒有這方面概念的讀者,千萬不要以為台積電可以發明幾埃(0.1奈米)的製程,這種不過是小幾倍的想法(一公分跟一釐米),在奈米的世界中可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產業的改良,是指目前的產業結構本身,需要做大幅度的調整與更新,換句話說就是要丟棄把每一個產品做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大這種傳統思維。筆者把話說更清楚,就是要讓舊的技術找出新的用途。目前比較為人所知道的,就是網際網路發展後的世界,網際網路只是一種溝通管道,但當這種溝通的管道變成「即時」、「普及」,那麼就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一個在美國的藝術家,會不會跟在台灣的製造商搭上線?網際網路幾乎是無限可能,但網路的本質,不就只是打電話的延伸嘛,把電子訊號傳出去,就這麼簡單啊。這就是所謂的「橫向的聯繫」,同一個商品,在不同人的眼中會有不同的價值。
換言之,這種橫向的連繫,就是要讓舊有的技術、產品可以在鄉同負擔能力的人之間,可以進行多次的交易,延長一個技術、商品的使用壽命。用個簡單的比喻,一個裝水的瓶子只能裝水嗎?(筆者不說更具體案例的理由是,要是真的知道就趕快去賺大錢了,幹嘛跟讀者說,哈哈哈)
產業改良是比較符合一般人想法的,但這不足以造成全新的產業,打破現有一切的規則,易言之無法造成夠快速的流動,使得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快速的存量。另一個節流的想法,就是再生回收。
再生回收並不簡單,如果要回收的徹底,那麼技術的提升是絕對必須的,假設今天可以把某一個金屬的再生使用率,從10%提升到20%,就足以造成市場上的價格波動,更不提如果可以達成徹底的100%再生率,那簡直就是可以要全世界的礦產關門了。實際上這不可能做到,無論用物理還是化學方法,要回收一個產品,例如把氧化鐵變成鐵,那就必須使用更強的還原劑,或是乾脆一點,把氧化鐵直接徹底燒掉,然後重組原子結構。但無論哪一種方法,必定使用大量能源,再生使用要輕易的做到完全轉換,那只有很簡單的金屬或是物質,例如現今電子產業使用的銅,拿去鎔掉再精練,會比你把塑膠拿去鎔掉,再想辦法還原成可以用的塑膠要容易得多。
換言之,再生回收是另一條路,這條路可以有效減緩目前所有的資源使用,而且當再生效率超過一個比例,就足以造成產業的變動。舉一個例子,今天要製造讀者使用的螢幕邊框,要用到塑膠等很難再生的產品,倘若可以拿紙漿的混合物,就可以製造出抗壓、抗腐蝕等幾乎完全相同的材質,那麼這就可以造成一個新的產業,且具有破壞性的替代性。(當然,要做到拿紙漿替代塑膠,可不簡單,這只是純粹的比喻。)
所以,我們可以對一些政客的華麗言辭,做出具體的回應了,那就是不管是愛台灣的某D黨跟宣稱錢進中國賺大錢的K黨,都是P黨,一群騙徒。今天台灣的產業要走出新的道路,國力不足以支撐發展全新能源與替代產品的技術,亦無法促成金磚四國等人口大國,全面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那麼現在台灣做甚麼?做甚麼都是死路一條啦。管你是愛台灣還是愛中國,都只是債留子孫,讓我們的下一代苦吞我們這兩代人的失敗產業政策苦果。
筆者為何這樣說?大抵產業不脫三種:跟大自然要來的,接別人的產品來加工,拿最終產品去賣。第一個叫做製造業,第二個叫加工業,第三個是服務業。別扯甚麼文化知識產業,那是鬼話連篇,文化的根基還是要建築在土地上,歌頌大自然之前你也要有大自然可以歌頌,販賣法律知識也不過是另一種的加工與服務業。我們都必須依靠偉大的太陽,才能生存在這小小的地球上,在那邊幻想資源無限、技術發展無止境,根本就是作夢。
如果今天台灣要走向跟大自然討生活的路,那麼台灣有沒有發展農業的條件?有沒有美麗大自然可以搞觀光?我們台灣本土上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可以養活所有人,還可以讓上面的人有足夠多餘的資源可以貿易,並且還可以讓子孫可以期待未來?
如果今天台灣要走代工的專長,那麼台灣有沒有看清楚未來產業的趨勢?我們是要繼續專精與研發現在的產業,還是要試圖找出下一個世代的產品,好先走一步佔到先機,在這新產業的高速流動中獲得養活所有人的資源,賺到夠貿易富裕生活的資源,還可以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有希望?
若要做純粹的服務業,貿易地球上其他人的所需,那台灣有沒有足夠的眼光,可以看出低買高賣的下一代產品在哪?在哪一個國家?哪一項技術?還是只是想等東西出來了再去轉手?我們有無這種格局可以看出大方向,我們有無這種高度可以看出先機?
筆者話就說到這,今天筆者看到王建煊監察院長,說尼特族(NEET)都是父母太寵愛,筆者簡直要昏倒。如果今天你出外工作,可以預期努力一年升任組長,三年升任課長,薪水足夠你日常所需,還可以讓你五年內獲得你生活所需的一切,誰要在家裡當啃老族啊?人都是理性的,要一個年輕人去做17280的工作,又看不到未來有何前景,更感受不到環境有何希望,那他當然在家裡給父母養。
我們還應該慶幸,過去二十年台灣還存下了足夠讓這些年輕人可以在家啃老的資本,換做中南美洲還是非洲國家,搞不好會有更加悲慘十倍的狀況,連內戰都說不定打起來了,年輕人別的沒有,體力與熱血最多。當我們這兩代人創造不出甚麼讓下一代看得見希望的環境,就別怪年輕人用各種方式搞革命,自己去創造他們自己的新世界。
選一個政府上去,經濟搞不好、政治不清明,只會要你去賺錢,讓你看不到希望,還得被那些自以為道德清高的道德先生罵。機車哩,選你上去就是要你去改變、扭轉大環境的,不然選一隻企鵝也好,至少不會靠邀經濟環境差都別人的錯,看起來還比較可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1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