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簡評:《糧食爭奪戰》

2007/12/31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本書《糧食爭奪戰》,作者為柴田明夫,不僅僅只是探討糧食問題,更想要替日本的糧食政策做出具體的解決之道。這本書的優點是,拿出很多統計的資料作為論述與下判斷的佐證,而且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筆者還蠻贊成讀者把這本書買回家當參考資料看,當作二手的資料查證是相當不錯的,而且作者本人的思路跟寫作模式,很值得參考。


內容簡述


本書章節共分為五章
  1. 馬爾薩斯的惡魔來了 – 緊縮的糧食市場
  2. 飽食時代的及其陷阱 – 爆食中國的幾何級數衝擊
  3. 備受威脅的大地 – 一蹋糊塗的環境和缺水的時代
  4. 對飲食安全愈發憂心 – 混入食品中的異物
  5. 快站起來 – 為了在糧食爭奪戰中不敗下陣來
其實有經驗的讀者,大概已經看出來,這本書的主軸主要還是要回歸到作者擔心的日本糧食未來,不希望在糧食的爭奪戰場上一敗塗地。從章節倒回去看,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第五章是要替日本的糧食政策把脈與計畫,二到四章講的是越來越糟糕的糧食未來圖像,第一張則是把現在的狀況直接點名,現今的市場已經有問題了。作者並沒有把糧食問題扯到包括巴西的農夫生活困境,也沒有提到南非的傳統市場被毀滅,他只是很單純的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日本的糧食危機,並且指出未來糧食的狀況只會更糟,會陷入一場爭奪戰,日本絕對不能在這場戰爭中敗退,所以必須要及早行動。
若本書變成道德宣示,那就是純粹的爛書了,讀者如果對國際關係等有點了解,應當可以看出本書的內容,其時就已經包含具體解決一些權力結構的狀況,並不只會道德性的要求別人。
在本書的第一章中,作者要指出的是,傳統上馬爾薩斯人口論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糧食成長與綠色革命等發展,導致人口的成長與糧食的成長,大體上並不是如馬爾薩斯所說的線性與幾何級數成長。但現今的時局則因為糧食生產的極限,包括可耕地的運用幾乎到了頂點,生質能源搶時糧食耕作的市場等等,使得成長極限似乎真的出現了,導致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再度成為一個可能的夢饜。而這個夢靨最讓人恐懼的地方,在於糧食市場其實是非常的淺薄。
淺薄的遠因,主要出在「糧食作物看天吃飯,生產狀況極不穩定」,這個不穩定造成了生產上的控管困難,這種產量的不穩定形成了三個淺薄市場的主因,其一是糧食市場多半是以國內為主,貿易量占的比例不大,使得國內市場的波動,對於貿易量有極大的影響。其二是糧食輸出國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澳洲、南美與中國,其三是糧食進口國主要是日本與亞洲國家。若純粹是第一個原因,可能問題還不複雜,問題在於第二與第三的進出口關係,配合第一個貿易量的原因,造成了糧食市場的波動不安。
作者並在這一章引出一個重點,90年代後的各國改革開放,促成了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等舊蘇聯體制國家的糧食出口,但經濟發展也促成金磚四國,其中中國與與印度的進出口狀況逆轉,使得貿易量的不穩定,以及價格上的不穩定是一大隱憂。之所以說不穩定的狀況會出現,主要還是因為糧食農作看天吃飯,不穩定的天候造成不穩定的生產量,生產量的不穩定間接促使銀行的放款意願低落,這更會讓農民貸不到款,降低耕作意願,簡單說,一切問題的根源出在農業是老天爺賞飯吃的。
在第二章中,作者主要提到中國的發展,主軸就是中國的人口太多了,而且中國還是傳統上的糧食出口國,卻因為改革開放後的發展迅速,糧食的出口狀況已經在一些項目轉為進口。簡言之,是結構性的供給問題,不是總量的供給出了問題,例如中國發展後對於肉類的需求大增,也連帶影響到傳統上大豆生產國美國與巴西的供給,這並不是說中國沒有生產大豆,而是富含蛋白質的國產大豆拼命出口,高油脂含量的外國大豆狂進口,這種狀況肇因飲食結構的改變,促使了結構性的糧食生產狀況改變。
中國雖然可以利用其專制政權的手段,即效性的給予各種優惠或是律令生產特殊的作物,但這種作法顯然是好壞參半。主要因素還是出在中國的農業生產基礎不穩定,玉米與小麥的產地常常有乾旱發生,導致整體政策不得不傾向於進口,而得不到自產自給的目標,其次是改革開放後有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改變了飲食習慣,除追求飽足外也開始追求美食,第一個衝擊到的就是稻米的消費量下降,其次是肉食、蔬果的副食消耗量增加,最後是包括酒類、冷凍食品等講求的是快速與享受的食品消耗量上升。這些狀況整體造成一種買難賣難的現象。
作者指出這種買難賣難的狀況,主因還是出在結構性上,當中國採用的是中央指導的政策,結果常常造成天候佳的時候大量收成,當政府沒有保障收購價格時,豐收造成市場價格下跌,進一步降低農民耕作意願。政府一般的做法就是鼓勵改重其他經濟作物,降低市場上的糧食作物價格,同時也降低收購價格刺激農民改種。但當前幾年氣候突然異常,糧食生產狂跌,加上過剩的國內庫存,導致生產狀況不佳,農民也沒有意願生產,這時候中國的傳統政策就是釋出與收購作物,並且適當的進口國外糧食,但當國際穀物的供給緊縮,這一招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更因為中國將糧食庫存視作國家安全,進而使得政策上的彈性較差,一旦出現上述狀況,就很難短期內扭轉回來。作者認為中國的三個確保等政策,其實已經宣告中國庫存量的降低,以及未來的擴大進口政策。
作者想要解決中國農業問題嗎?並沒有,他只是指出,中國的擴大進口政策理由,以及結構性的飲食習慣改變,已經不可避免的衝擊到國際穀物市場,這對於有相當進口需求的日本來說,是非常需要加以重視的。
第三章,作者將問題提升到比較廣泛的議題上,也就是環境氣候的異變以及水資源的缺乏。意即當第一章確認問題的存在,第二章將狀況擴及到對糧食進出口衝擊最大的中國,之所造成的政策亦可能在其他國家出現,第三章就要對糧食的根源問題,進行環境與水資源的探討。
開頭作者就指出氣候異常引發的糧食問題,並列出一張進十幾年的氣候與穀物市場動向表,這只是要說明,穀物市場受到氣候影響甚鉅,但怎麼解決?作者沒說,其實讀者看到這邊,也應該知道作者對於這種沒辦法解決的狀況,傾向不予處哩,先行討論可以具體改變的方案。所以這張其實在講水資源的利用。作者並指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乾節約用水跟濕節約用水是有很大差別的,在目前幾乎可用河川都是閉鎖式完全利用下,刷牙關水龍頭的節約不過是玩假的,因為整體給水量並不會因為關不關有甚麼差別。真的要注意的是濕節約用水,例如農業灌溉的時候,蒸發的水量是最高的,所以利於甘蔗、夏稻與玉米等蒸發量大的作物,集中到北美、南北貨歐洲等可用水量大的區域,是較為合理的。簡單的說,就是把實質用水量大的作物,集中到開放狀態的流域生產,可以避免無謂的浪費。
再者,要如何有效的利用水源,必須要調整政府結構,避免水資源政策的互相矛盾。作者以中國做比喻,水資源大體上有幾個問題,一個是水量不足的水資源不足,一個是水質汙染的水資源不足,另一個是因為都市化造成的不透水地面,行城的熱島現象。以廣東省為例子,由於各個部門管理的部分不同,且各行其事,造成管理水量的單位不在乎水質,負責水質的部門不在乎供水,供水的機關不管汙水的排放,管控汙水排放的人員不去擔心汙水處理,而處理汙水的又不去想水循環的問題。一言以蔽之,需要事權統一的單位,對水資源做統籌的規劃管理。
PS:作者在這一章,直指水資源的問題,其實是貫穿整個農業的核心,不能只是單單看農業的用水或是工業的需水,這都會流於偏狹,這需要一個可以整體負責與管理的單位,還需要整套的政策配套。這在日本經過數十年的運作,已經大體上有一個穩定的水資源利用系統,但這系統在其他國家上嘛,若不是有這套系統但是不屬於糧食進出口大國,要不然就是屬於糧食大國但沒有這系統。作者想講的,應該就是金磚四國。
第四章則把問題拉回到消費者上,由於狂牛症、禽流感的問題愈發嚴重,還有基改作物的疑慮。作者首先從基改作物著手,列舉一些基因改造的優點與疑慮,不用說,優點當然是提高產量、降低蟲害與提高受災的承受力,缺點就是基改作物是否造成人體的不良反應,以及對於野生環境的破壞,甚至是改造的產品是否對於特定的天災更沒有承受力?總體來說,作者認為基改作物目前已經進入審慎控制的階段,好與壞則不置可否。
重要的問題在於,當全球被剷平了(傅利曼曰)之後,危害一個地區的蟲害、病變會在極快速的時間內傳播到遠方,造成遠方沒有適應力的作物遭受毀滅性的打擊。狂牛症造成的恐慌至今仍歷歷在目,禽流感影響所及會讓飼料用作物需求大減,造成穀物市場的波動,這場監控、管制與疫苗研發、病蟲災控的競賽,才正要展開。
再者,美國重新加入咖啡組織,著眼點並不是因為美國人突然想喝咖啡,而是因為咖啡的價格低落,促使當地的農民被迫種植古柯鹼等毒品,這些毒品不僅僅加強了毒梟的控制力,連帶影響國際危機,美國要介入其中,就是要從根源打擊毒品、恐怖主意的來源,也就是貧窮。
PS:這是典型的政治干預的做法,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但連中國都開始要將農民派往海外種植需求的作物,糧食作物在這幾十年間,從生產過剩無虞匱乏的冷衙門,被提升到生死存亡的糧食爭奪戰。日本不能只注意到單純的農業生產,這是作者想要說明的。
第五章則是作者要提出的建議,第一個就是拉高國內自給率,並且引用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必須要更改農業生產的思維。因為在80年代,日本的自給率極低,水田又生產過剩,看起來只有衰敗一途,但若從另一個方面想,日本有極高的人力素質,其實是有徹底改變農業的可能。關鍵處就在思維要改變,如果把農業當作落後產業,那麼除了支撐價格外就別無他法。但若將農業視作先進產業(按:想想法國葡萄),狀況會完全不同。因為要引進人才,不可避免的要先引進市場革命,簡單說停止介入市場、放棄價格支撐並且引進競爭政策,造成土地革命,並使得優秀人才願意且自由的活動,引發人才革命,促成技術革命。
這一章的前半部份非常有趣,請讀者自行參閱,筆者不打算破壞閱讀樂趣。重點在於,作者指出了這二十年間的變化,主要還是在90年代自由貿易進入日本市場,改變了整體的日本農業政策。不過作者指出這些變化,還欠缺了農地改革,也就是要把「農地交給真正可以有效率利用農地的人」,而不是把農地交給想耕作的人。作者並指出,與其感嘆農業後繼無人,不如反過來想,農村以外的人都無法從事農業也是問題之一。(按:換個方式說,就是要讓農業SOP化,弄到隨便抓一個路人去訓練半年都可以有專業農夫的八成水準,而不是整天抱怨沒人繼承)
作者又指出,糧食問題的整體不僅僅是生產問題,還有食品系統、能源危機、國際關係等非常錯綜複雜的狀況。這些問題就是一個多元多次聯立方程式,解答還是未知數,但總不能連方程式都沒有。作者認為,要為快退休的嬰兒潮世代打開農業大門,除了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同時,也要大開農地經營的大門,讓離職、退休上班族,甚至是股份公司去經營。(按:這著眼的應該是在老人化的未來,避免退休後沒有生產力,造成整體負擔)
作者在最後提出幾個對策。
要能夠吸收東亞的農產製品。
  1. 整頓相關食品安全認證的標準。
  2. 建構多邊合作的環境問題解決、保護機制。
  3. 整頓物流與運輸系統。
  4. 建構保險功能的共通儲備制度。
  5. 因應飼料穀物的擴大,實用化雜交水稻與稻米飼料
而這些對策的要點在於。全球價格極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上漲,產生通貨膨脹。糧食庫存量將會快速減少,危機更甚70年代。中國與印度為首的新興市場需求旺盛,影響全球市場。糧食過度依賴特定作物,例如稻米、小麥與玉米。生質能源爭奪糧食作物土地。故作者認為,不能放棄耕作、荒廢土地,必須讓能徹底利用農地的人耕作。並進行徹底的回收,將食品殘渣的回收率提高,確保飼料生產不會侵蝕到食品生產。並跟亞洲各國徹底與國外合作,建立有效流通等的積極角色。(按:筆者認為,作者雖然很保守了,但這個夢想還是太大,日本光跟韓國吵的架就沒完了,再加上中國絕不可能讓日本領導亞洲進行對外談判…)


感想與簡評


筆者對這本書只有感觸,沒有甚麼特別的感想。台灣光一個水資源的利用,中央與地方對於河川管理的權責都搞不清楚了,其他還有甚麼可談的?整天要人節約用水,但真正水資源用量最大的農業與工業,卻根本不敢去動。工業需水量大,汙染也重,但為了「經濟發展」根本就不敢去真正的要求。農業的耗水量極大,但農民向來弱勢且幾乎都會投票,政府也不敢去動這一塊,省得拿不到票還要被罵滅農。
這本書作者其實無甚高論,也沒真的說到重點,這問題不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現今各學科的共同問題,糧食問題牽涉到的不僅僅是吃飯皇帝大的生死問題,還要扯到水資源、全球氣候、國際關係等一大堆,以台灣來說,這最好是一個農委會或是經濟會的某小組就可以搞定的。那其他的問題就更不用說了,連一個具有整合性質的研究機關,都會因為學術派閥之爭、學科門戶之見而生不出來,還想做出甚麼有意義的研究?媚俗、媚特定人士的俗罷了。老以為問題簡單,用技術問題就可以解決,這就是台灣今天會淪落的主因。
當某一個問題是社會問題,讀者想用某些措施來改變,那鐵定失敗。當一個問題是政治問題,硬是要扯到是單純的經濟問題,這保證完蛋。台灣人就是沒種去正視,台灣人需要一個新的啟蒙運動,先大方的承認我們都是一群笨蛋,笨的可以且沒有道德沒有水準,知識不足智商也不足,再從灰燼中重生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只想找快速的方法,不想花半毛錢投資卻又想得到豐厚的利潤。
……亡國算了,只會走短線,不滅亡才沒天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