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戰略學簡介(三)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地緣戰略學有一定的格局,我們可以簡單的說,是一群小國圍繞在「強權」下產生的多極體系。這個強權,指的是在軍事、文化、經濟、政治等發展產物,可以將之比擬為一個「力量中心」,力量中心在四周的區域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而對全球來說也有重大影響力。

很多人將之稱為「霸權」,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霸權必須是全面性的優勢,在軍事上有無可抵抗的實力,在經濟上有無法抗拒的機會,在文化上有不可抵擋的魅力。稱之為區域霸權,意思是說這個力量的中心在這區域內有上述霸權的要件,但實際上只要產生多極體系,都是各國都有其厲害的地方,很難說有一個絕對性的霸權在。

所以,探討格局前,先理解所謂的地緣戰略,是圍繞在一個區域內的「中心強國」來討論,而不要執著在霸權的想像上。

raw-image

若以古代來說,由於交通的不便,每一個強權幾乎都是在區域性有無上實力的帝國,幾乎沒有小國存在的空間。但在近代,科技的進步拉近了世界的距離,但又不足以產生一個統治世界的國家。所以讓我們先以維也納會議來看,此次會議確認了英、俄、普、奧四國主宰歐洲的局勢。若要探討拿破崙戰爭後的歐洲地緣戰略,幾乎沒有一本課本,不是從了解五大國的恩怨情仇與利益糾葛開始。

再來,為了恢復封建秩序,法國加入了四國同盟,讓歐洲成為五大國控制的局勢,每一個國家都有其勢力範圍。但我們不能說每一個國家都是獨立而互不影響的,英國優勢在大海,俄國有廣大的領土,奧國控制著巴爾幹,普魯士則逐漸成為中歐的強權。

這個局勢在後來,被俾斯麥的普魯士統一戰爭打破,形成了英、法、德、奧、俄五大國相互牽制的局面,這種不穩定的牽制至少帶來相對的和平。直到一次大戰,這個格局才徹底崩潰,而一次大戰將戰火波及世界,也代表戰後的秩序將不再由歐洲主導。一戰後的世界局勢,大體是由美、英、法、義、日五國組成,各自有廣大的勢力範圍。

我們都知道,最後形成多極體系,是二次大戰後創立的聯合國,由安理會美、蘇、英、法、中五國組成,沿續到今天。不過由於冷戰的結束,成就了美國霸權地位,在這格局下相較於美國,其他的區域「力量中心」都幾乎稱不上是力量。美國幾乎有能力深入世界各地,而且相較當地的「力量中心」,美國還是幾乎有絕對性的優勢在。在此「霸權」體系下,要認清狀況,將之比擬兩百年來的五極體系,其實只是實力對比錯誤的亂套。

世界的傳統核心區有三個,歐洲地中海一帶的西部核心區,南亞的南部核心區,以及東亞的東部核心區,現在當然有人認為北美也是。但因為美國目前幾乎可以等同北美洲,在此狀態下討論北美的中心區實在很詭異,故多半的課本講授的是其他幾個地區。

以西部核心區來說,此地區的中心區很多,因為地理上的破碎所導致,起初是羅馬帝國的地中海區,後來東移到博斯普魯斯海峽,再北移到俄羅斯平原。基本上就是隨著羅馬帝國 – 土耳其帝國 – 俄國的軌跡,之所以萊茵河區域始終都是德法爭霸,一般通論是認為,地理上的碎裂使得此區域一直無法形成統一國家,核心區形成不了。直到19世紀後,航運與鐵路的出現,才將整個歐洲連在一起,形成有意義的各小區塊。

南部核心區就相對簡單的多,就是南亞次大陸,從恆河、印度河平原延伸到德干高原一帶,此處土地肥沃,物產豐盛。此區不僅僅是陸權的天下,由於現在的能源生命線大部分通過印度洋,使得此區的地位在全世界中極速抬升,極可能形成有意義的世界強權。

近代東亞介於陸地與大海之間,日本、朝鮮、中國都是主要玩家,此區的狀況很複雜,因為都有發展陸權還是海權的矛盾,既想要成為陸地的霸主,但對海洋則又是若即若離。

讀者到此應該可以發現,每一個地區要形成核心,幾乎都不脫前一篇的幾個理論所言,要有足以支撐國力的人口,以及可以養得起這麼多人口的土地,還要有地理上的條件配合,使其可以穩定發展,厚積實力。但因為科技的進展,使得傳統上核心區的畫分產生了困難,現在不少學者都認為,南美、非洲等地也已經具備了地緣政治核心的特徵,傳統的核心區則透過強大的科技實力,將其觸角伸往其他國家,形成了「核心 – 外圍」的結構。

但從一個宏觀的世界來說,目前有很多種對於地緣戰略的看法,也就是「單極體系」、「雙極體系」、「多極體系」。這些看法大多從麥金德的理論延伸出。也許大家的看法不同,但都會認同幾個原則,就是在每一個時期都會有混亂與秩序的狀態,但地緣政治的規律是確實存在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6.5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美國依賴軍事、科技、金融、話語這四大霸權統治世界—在全球進行長臂管轄,雖遠必誅。 美國和中國的衝突除了修昔底德陷阱的「權力衝突」之外,就是白種人歧視黃種人的「人種衝突」、基督教文明歧視儒家文明的「文明衝突」、全民選舉制度歧視開明專制制度的「制度衝突」。美國帶著各種歧視圍堵中國,無所不用其極。
Thumbnail
美國依賴軍事、科技、金融、話語這四大霸權統治世界—在全球進行長臂管轄,雖遠必誅。 美國和中國的衝突除了修昔底德陷阱的「權力衝突」之外,就是白種人歧視黃種人的「人種衝突」、基督教文明歧視儒家文明的「文明衝突」、全民選舉制度歧視開明專制制度的「制度衝突」。美國帶著各種歧視圍堵中國,無所不用其極。
Thumbnail
大國互相競爭是永恆的宿命,即使有相似的政治制度或意識型態,大國為了生存,必須無所不用其計的擴張權力,小國的命運被大國左右,由不得自己作主,沒有國家能永保和平。2014 年作者還加碼補充了一章,專門討論中國掘起以後的問題,他在那個時候就預言,中國不可能和平掘起,美中終需一戰。
Thumbnail
大國互相競爭是永恆的宿命,即使有相似的政治制度或意識型態,大國為了生存,必須無所不用其計的擴張權力,小國的命運被大國左右,由不得自己作主,沒有國家能永保和平。2014 年作者還加碼補充了一章,專門討論中國掘起以後的問題,他在那個時候就預言,中國不可能和平掘起,美中終需一戰。
Thumbnail
人類文明史充斥著戰火,慾望以及征服。無論我們如何解釋辯駁,一個更大的國家領土形式,依賴於對外發動頻繁的軍事行動,或是以各種名義進行領土上的擴張是文明發展的常態。
Thumbnail
人類文明史充斥著戰火,慾望以及征服。無論我們如何解釋辯駁,一個更大的國家領土形式,依賴於對外發動頻繁的軍事行動,或是以各種名義進行領土上的擴張是文明發展的常態。
Thumbnail
6月,工業7國在其年度峰會上提出對抗中國“一帶一路”的創議。中國在武力上絕無可能對美國作出“系統性的挑戰”。美國的“軍區”覆蓋地表和內太空,基地遍布全球,美國的軍工複合體是巨無霸,在世界各地不斷發動戰爭,販售軍武。中國的“一帶一路”是用"民生工業"對抗美國的“死亡工業”,故對它形成全球性的挑戰。
Thumbnail
6月,工業7國在其年度峰會上提出對抗中國“一帶一路”的創議。中國在武力上絕無可能對美國作出“系統性的挑戰”。美國的“軍區”覆蓋地表和內太空,基地遍布全球,美國的軍工複合體是巨無霸,在世界各地不斷發動戰爭,販售軍武。中國的“一帶一路”是用"民生工業"對抗美國的“死亡工業”,故對它形成全球性的挑戰。
Thumbnail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二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Thumbnail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二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Thumbnail
是說自從美國重拾大國競爭的戰略,將俄羅斯與中國視為對手以來,整個世界格局已出現非常顯著的改變。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不只加速了這樣的變局,戰事出乎意料的膠著,使歐美國家有時間達成共識,展開制裁,更讓歐陸的情勢出現大幅度的變化。德國與法國成為眾矢之的,不少輿論批評這兩國自私軟弱,未能積極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是說自從美國重拾大國競爭的戰略,將俄羅斯與中國視為對手以來,整個世界格局已出現非常顯著的改變。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不只加速了這樣的變局,戰事出乎意料的膠著,使歐美國家有時間達成共識,展開制裁,更讓歐陸的情勢出現大幅度的變化。德國與法國成為眾矢之的,不少輿論批評這兩國自私軟弱,未能積極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各國戰略構想」也是屬於謠言破解系列,那麼當然要從台灣開始說起。由於台灣並不是超級強國,國力雖不弱但在周邊中相對較小,故我們不得不先看,可以影響台灣的帝國、霸權。 這無疑對台灣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國家,就是美國。而要了解美國的戰略構想,我們應該怎麼著手?
Thumbnail
「各國戰略構想」也是屬於謠言破解系列,那麼當然要從台灣開始說起。由於台灣並不是超級強國,國力雖不弱但在周邊中相對較小,故我們不得不先看,可以影響台灣的帝國、霸權。 這無疑對台灣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國家,就是美國。而要了解美國的戰略構想,我們應該怎麼著手?
Thumbnail
是說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認為美國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的最高指導戰略,就是封鎖世界島。世界島這個概念是把整個歐亞大陸視為地球上的最大島嶼,主宰文明世界,在過去以陸權為主的時代,世界島就是整個人類歷史的主舞台。等到人類的航海技術越來越進步,海權興起,能控制海洋的國家,才慢慢取而代之......
Thumbnail
是說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認為美國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的最高指導戰略,就是封鎖世界島。世界島這個概念是把整個歐亞大陸視為地球上的最大島嶼,主宰文明世界,在過去以陸權為主的時代,世界島就是整個人類歷史的主舞台。等到人類的航海技術越來越進步,海權興起,能控制海洋的國家,才慢慢取而代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