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討論的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聯考制度有助於階級翻轉,可幫助窮人脫貧。這其實想都不用想都知道是迷思,但這迷思可是紮紮實實的釘在家長與教師的腦袋瓜裡。
要從階級切入實在太簡單了,也因此大多數人始終用經驗論,不肯接受理論與多年的研究結果。筆者經驗所見,都是拿個案來佐證,而實際上教育部不肯也不能放出個資,不然直接拿學歷跟家庭狀況的資料一對比,馬上一目瞭然。筆者個人是覺得也不用做這種研究,國外已經很多了,我們抓大數據來分析,大概也是證明同一件事。
那就是聯考制度無法助窮人脫貧,而是固化這個階級,讓更多人釘死在階級上無法翻身。
筆者從技術性面來討論這個問題,在此前先請問讀者,聯考制度是什麼?之前提過,是聯合的大型考試,依照考試結果進行學校科系的分發。聯考制度為何感覺公平?因為有制式的答案,沒有模糊的空間,每一個分數都是自己努力獲得的,只要鑑別度夠,就沒有僥倖的空間。這筆者前一篇就提過,鑑別度的問題在於,到底你要鑑別什麼,這邊就不重述。
好吧,光從這段話,筆者就可以指出這只會固化階級,不會讓階級翻轉,個人天資聰穎過人者或許有機會,但整個階級狀態是不會改變的。
這理由非常的簡單,一種米養百樣人,但一種制度不可能滿足百樣人。聯考制度必定適合某一種類型的學生,對另一些學生來說必然不合適,這等於說我們正在透過教育制度,把所有學生階級分化。而只要制度施行夠久,這些適合聯考的學生,絕對會反過來鞏固這個聯考制度產生出的新階級,只要掌握住聯考制度的特點,要階級複製絕對不是難事。
任何接觸過低年級與幼稚園生的教師,都可以感受到絕大多數的小朋友,對於學習是充滿著熱情,面對世界滿是憧憬與幻想。但為何一到了小學三年級之後,也就是中年級的課業,卻開始大量產生放棄學習的學生?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我們的教育制度可以毀滅掉數以萬計的夢想?
這問題出在數理教育,中年級開始出現邏輯與抽象概念的內容,而這基礎一旦沒有打好,可以說直接到國中全部都完蛋。那一定有讀者會想,既然知道,何不改善與修正就得了?聯考制度並不需要全部推翻吧。這個說法,筆者可以很直接地說,不可能。因為我們已經試驗過了,這種改變教材內容的作法,叫做建構式教學。
建構式教學其實很困難,經驗夠的教師也不見得可以駕馭,這要依照學生不同的特性,去調適製作每一個小朋友獨特的學習節奏。而現實來說,在義務教育中不可能徹底實施,因為教育資源大部分都投入到人事成本,小班化教學與教師的全面性重新學習,只要接觸過龐大的教育行政體系,就知道是不可能的任務。
結果就是,建構式教學在推行之前就受到極大阻撓,最後妥協的版本連支持者都無法接受,變成了一套跛腳式教學,被拿來當成政治攻擊的工具。因為大多數的人都無法理解,所以建構式的教學在基層全面消極抵制,政治上積極的羞辱下,可以說全面潰敗。但很可笑的是,讀者可以看看現在的小學課本,已經有非常多的建構式元素在其中,因為教育高層不是白癡,他們很清楚改革是必要的路,只是配套措施需要經年累月去完成,有人背政治黑鍋最好。
為何要提建構式?因為反對建構式最力的人,可以說幾乎沒有例外,中產階級家長最多。因為台灣中產階級,全部都是聯考的勝利組,他們太熟悉這個制度,知道怎麼做能讓自己小孩擁有優勢。所以當大學聯考變成學測與指考,高中變成基測到會考,這些人反彈最大,因為可以預測的狀況變少,恐慌就蔓延。
簡單說,因為自己熟悉的狀況不再,就覺得這是不公平的制度。
但換個角度說,制度的修正,造就了新一批的優勢學生,補習班也必須因應變化去調整,死守舊教學法的補習班,十幾年來收掉不知道幾家,只是新聞通常不會報導這種消息。而實際上,修正只是微調,對於原有的中產階級影響幾乎是不大,慘死的反而是勞工階級子女。
回到制度的技術面本身,聯考制度的特點,就是透過固定不變的考試型態,去塑造一批制度的勝利者,而這個制度必然會有很多小孩適應不良。若爸媽就是高學歷分子,那可以透過從小到大的身教與訓練去調適,更可以砸資源在補習班上去彌補,結果就是小孩再怎麼差都不會太扯。但那些家裡沒資源,或是父母親不懂得教育重要性的呢?別提了,筆者這些年在非市區學校看到爛了,他們絕大多數的學習熱忱,在小學階段就被制度摧毀了,可以活著爬到中學翻身上高中去的,鳳毛麟角。
那我們該怎麼去改變?這是個大哉問,因為不管哪一種制度,都會形塑勝利者與失敗者,即使是義務教育很完善的北歐國家,大概也是有兩、三成的學生還是不行,國家最後就要靠社會福利去拉這些人一把。
而不同國家,都有依照國情的不同變化,歐陸有貴族傳統的國家,跟美國這種沒有歷史包袱的國家相比,對於教育的想像就是會不一樣。如何依照這個想像去訂出一個適合的制度,這才是台灣該去思考的。
或者我們可以更直接地說,讓階級流動的好處在哪?在台灣,有多少人想過這個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