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就把結論講清楚好了,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將會是台灣未來所必需的,只是對於社會企業的想像,跟很多人想的並大一樣。在解釋台灣為何需要社會企業之前,先讓我們把社會企業真實的定義,以及台灣現有的病灶大致闡述。
首先,社會企業並不是一種非營利機構,更不是慈善事業,維基百科的定義很有問題,似乎把社會企業冠上了很崇高的目標。如果讀者有在網路上查社會企業的各種說法,很容易被「社會」這兩個字奪走目光,認為社會企業是為了特定社會目標、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公司。
如果認同這種說法,那只要頂新明天就開始擔負社會責任,投入大筆資金在各項慈善事業,不就馬上變成了一家良心社會企業?若真如此,只要立法強制每一家公司,把營利所得拿出來去做各種社會工作,社會企業豈不就滿坑滿谷?這明顯的有問題,也代表台灣的左派有根本性問題。
扣掉左統這批人,台灣左派向來有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很少實際在產業界工作過,尤其是各種製造業。這問題大了,因為他們想像的各種企業,真的就只是想像,不能夠明白實際生存競爭的狀況。更糟的是,很少去了解外國到底依據何種現實來撰寫理論,以至於解讀各種社會學理論的最後,常常變成直接套用公式在台灣各種狀況上,結果就是毫無推行可能。而失敗的推行,左派會解釋這是其他人的錯,跟自己的理解偏差與缺乏實際經驗完全無關。
這種人簡稱笨左,在任何地方都成不了事。因為現實就是,你如果賺不到錢,就沒辦法讓一個組織生存,大家都要過日子,沒有道理因為你有很崇高的理念,大家就要把錢捐給你拿去花。
社會企業不是慈善事業,我們應該這樣子去想,任何人要開家公司,必定都是有些目的在,賺錢讓公司可以營運是廢話,賺更多的錢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也是理所當然,除此以外當然會有其他的目標,有的人是要實現自我,也有的人拿錢出來回饋鄉里。就算一毛不拔,只要他的公司正當經營,付薪水給員工,製造產品給社會大眾使用,誰有資格說這個負責人是王八蛋?
但社會企業明顯的與現今的企業型態不同,與其說是社會企業有更崇高的目標,我們不如把企業的歷史重新檢視。企業的產生當然是為了賺錢,老闆賺錢之後會把金幣放在家裡的金庫,當個守財奴一輩子嗎?這種想像可以丟掉了,因為人與人之間有社會人際網路的存在,一個老闆必定會有其各種花費,重要的是階級必然存在,老闆站在他的階級,會有這個階級的必要支出。
階級是一種在台灣大家都會講,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懂的東西,因為課本講到階級,總是拿鮮明的印度種性制度來說,但講述的內容根本就很籠統又不對,讓大眾產生無窮的誤解。階級是複雜又細膩的東西,用現在台灣的狀況簡單舉個例子,一個台大教授,跟繼承老家商店的小學同學,一個月都是月入十數萬,但是上電視講話的社會地位會一樣嗎?
有不少人在講東方似乎沒有貴族傳統,這其實也是有點誤解。正確地說,是東方的貴族沒有發展出西方封建貴族的各種義務。但不代表貴族這個階級,就沒有自己的事情好做,一個貴族不是只有錢,要獲得同階級的認同,就得要在這階級的文化中做出成績。好比買藝術品、捐獻文化活動等等,這點在東西方沒有不同,只是在中國文化中,這種鮮明的封建貴族印象,被科舉的知識份子取代。
所以,台灣還有很強烈的科舉思維,就會去優先尊重讀書人,不管你再怎樣有錢,只要沒有拿個漂亮的學歷,就會被罵草包。明明只有中國文學寫作很不錯的作家,在媒體上投書罵人,就是看來比生意人罵有風範的多。這種傳統思維在台灣根深蒂固,新世代的年輕人之所以會不怎麼鳥,絕對不是因為學歷貶值的原因,這點容後再述。
為何說社會企業跟階級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每一種階級都會有一些相對應的行為,你稱之為符合社會期待也好,說是沽名釣譽也好,總是會有一些目標在。就算這個老闆賺錢只是想要自己享樂到死,也很少有人真的在媒體專訪中說自己就是愛花錢包養女星。財大氣粗也不能明白的表現,這就是現實的制約,在就算做做樣子,也得捐點錢做社會公益。
所以如果不是非營利機構的話,社會企業到底是什麼?這個答案很簡單,社會企業生產的產品,不是日用消耗品,而是知識與服務。
有讀過左派觀點的人,一定會知道生產方式會影響社會型態,產業革新才會帶來進步。在今天世界已經全球化,農業佔有的國家生產比例降到很低,製造業比例也不停地在下降,相較之下金融服務相關的比例在過去數十年上升很多。但再怎樣增加,知識服務這一塊的比例逐漸上升是事實。
理由說穿了就是現在的產業型態已經改變,生產模式也不停地在革新,社會型態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台灣的既有階級並沒有改變,也沒有相對應的調整,直到今天還在抗拒,死守階級利益不放。(這是很複雜的問題,之後幾篇會解釋。)
總之,我們需要大量的知識服務者,社會企業產出的是知識,而光這一點就決定了社會企業不會是傳統的壟斷企業。因為在資訊全球化的今天,你可能依靠特定的知識獲得數以百億的資產,但你絕對沒辦法依靠這項知識壟斷整個產業。現代的技術複雜度太高了,每一項技術都需要經年累月的訓練與累積知識,這使得龐大企業無法透過少數負責人去控制。
台灣未來不能僅靠代工度日,這種過去的想法必須摒棄。我們需要在未來的世界中,產出大量的知識,彼此互相連結,社會企業之所以目前在台灣,看起來似乎是文化性、教育性的比例較高,就是因為這類文化性質的產業,沒有辦法大量生產產品販賣,只能依靠個人的專業去經營。除此以外,其實已經有不少的產業就是社會企業的形式,只是我們習慣上不認為如此。(有關這方面其他篇會詳述。)
社會企業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台灣的產業進程,照理說早該在十年前進入已開發國家階段,有大量的知識工作者,進行各種技術的革新、資訊流通與服務。但卻因為既有利益者的強力反對,始終落入代工出口的循環,而政治家看的是選票,年輕世代今天終於開始發現到,若依照舊產業的觀念,那麼自己將不會有未來可言,所以這條路現在值得我們去做。
因為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本身就跟這個國家的觀念有很深的依存,如果每一個人都認為知識不重要,拷貝一個產品製造賣錢,然後依樣畫葫蘆賺更多的錢,之後就是進口產品奢華度日。那這個社會一定會在這個模式失效後,直接崩潰掉,台灣今天即將面臨到的狀況就是這樣。
政府未來必須提供貸款,給年輕世代試驗除錯的機會,一個成功的社會企業不是只有產出少量知識,而是可以用知識連結更多人,使其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同時間,這些年輕世代可以透過社會企業的經營,學到各種管理技巧。不至於讓整個世代的人,都只能從事打工族跟低薪低成就的工作,不僅失志失意,更失去經驗積累。
現狀的慘烈在於,台灣的經濟在可預見的十年內都不會快速復甦,因為我們虛耗太多時間在代工模式,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對過去的成功套路深信不移。如果繼續這個模式下去,最可怕的並不是大家賺不到錢,而是我們有整整兩世代、二十年的年輕人,絕大多數將會被困在無望的環境,就算經濟復甦了,失落的世代將會沒有任何管理經驗,實際上就是等同宣告十年後我們會沒有中堅管理階層,老人依然會死抓權力,然後階級複製給他的兒孫,台灣繼續舊有的代工模式。
最後的結果就是落入失敗國家的名單,除了革命以外翻身無望。
未來幾篇預計要解釋幾個問題
第一,台灣的階級現狀以及為何轉型失敗
第二,社會企業的種類與模式
第三,政府的角色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