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不少人會問,為何某些人對於自己的理想,是毫不妥協,一丁點討論空間都沒有?筆者試圖回答過,但好像得到的回應都很不好,蠻難理解這種理想性格太高的問題。所以稍微花點篇幅解釋一下。
筆者個人認為,會對某種理想高到完全無法妥協,通常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當作個人最高原則,另一種則是欠缺現實感。前者可以理解,但大多數的人並沒有發展出可稱之為價值的原則,比較像是跟了哪些師傅,就相信到底。後者則是沒有太多與他人共事的實務經驗,共事指的是與地位平等的人,坐下來好好談論怎樣完成工作。
這邊有些狀況是被混淆的,有人會覺得,人無理想活著幹嘛,也有人認為,理想過頭要有現實去修正,好比左左右右的一端太極端,就會擺盪到另一邊。這類說法喔,筆者是認為參考就好,個人的認知是,這算是知識論體系發展,以及實際技術是否能跟上的問題。
這後面再提就好,先把這兩類人的狀況解釋一下。
通常有人跟你說,他有一些最高原則不可動搖,這類原則一般來說都是比較虛的,例如人權、主權等等。像筆者親戚有人主張賺錢是最高原則,基本上就是鬼扯,因為當面問過他,那把你家人賣掉好不好,他顯然覺得這是屁話,家人怎可出賣?既然如此,賺錢就不是你的最高原則。然後他一直試圖替這個賺錢最棒的原則找條件限制,三等親之內不能賣,認識幾年的朋友不可以賣,然後同胞也不能亂賣,當然也不能賣國……但跟中國談生意賣掉台灣技術不算賣國。
總之,跟這類自稱有最高原則的人談,你很快會遇到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上段範例,他其實根本就沒有指導原則,只是自以為有,而這些原則非常的實體化,變成處處都是特例,好比一個普通班裡面如果全部都是議員跟大官的小孩,你還會稱這普通班嗎?會這樣,主要還是教育過程中沒有教這類事情,我國教育對價值觀,大體上還是屬於道德的範圍,而道德非常的不具體,都是身邊小事居多,遇到國家群體大事,涉及政治價值的部分,就乾脆不談。
另一種狀況,是他的原則跟行動相互矛盾,好比普世人權最高,以及主權最高,這兩個可不可能同時成立?就邏輯上來看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要求普是勞工價值相同,所以外勞一切條件比較本勞,又在此同時宣稱台灣主權優先,本國勞工的工作權優先保障。這類人,就我們有點經驗的人套幾句話,大概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多半都是欠缺自我審視,對價值觀的認知依靠信仰,而不是建築在經驗上。也就是你先相信了這套理論是真理,然後想要把生活的現實轉變,這照道理來說是可以的,只是實際上施行往往做不到,理由出在技術性的限制,當今的科技或是管理能力不足。舉一個不大好但容易懂的例子,你主張人人晚餐都要吃一根雞腿是天賦人權,但全國雞隻數量明顯供給不夠,所以是要先努力養雞,養到雞隻夠多強迫配給,還是依照自由市場讓想賺錢的去養雞,養到價錢夠低大家買得起。但不管怎樣,雞隻數量不夠,你怎樣抨擊人權不彰,吃不到的還是吃不到,用罵的沒有用。
再舉個例子,主張中華民國台灣的國家主權最優先處理,一定會面對民族主義的主客體問題,必定有排外傾向。換個角度講,就是總會把國內事務優先,而對於外國態度則以對台灣的親近與利益程度排出先後,這類人不要說對中國的態度,連對外勞的態度都會比較差,優先在意本勞的工作權。對外籍配偶的觀感,也一定會從他到底有沒有把利益本土化作為判斷依據。
本土化是一個很中性的名詞,任何文化到了新的土壤,必定會跟原有的發生化學變化。就算都沒有融合,也會二創出新的元素,你怎樣都會跟原生種有所差異。但在台灣,誰把本土化這個名詞,妖魔化成意識形態作祟的手段?
可以說,我們今天台灣遇到很多價值錯亂的問題,主要來自於教育系統不教好,以及政治利益上刻意去分化的政黨。
回到本篇,價值觀本身的錯亂,造成的問題我們瞭解了。那麼欠缺現實感的那部份是怎樣?
這個大致解釋就是,任何的理想到了現實,都會出現成本問題,就算不花錢也有時間成本要顧。經驗越多的,對現狀的技術層次理解越深的,越能夠快速抓到每一種理想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你對自己想要推動的理念,他人要推動的成本掌握越精準,就越能夠談出一個妥協點。
好比說甲、乙兩人,各自持有A、B兩種價值觀,若兩人對於雙方的理念成本都很清楚,那麼就會像是下表一樣。若當前雙方可以付出的總成本超過15,那兩方很快達成共識,一起推動雙方理念不會有問題。但若只有10的成本呢?
顯然,對乙來講足夠他把B推到底了,但甲顯然不會願意,那麼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先推動甲的下次再推乙,或反過來先推乙的讓甲有一半的成果,似乎都是可行的。但若互信不足,那可能就是拆分兩部分,甲7乙3都超過一半,但也都沒達到結果,雙方下次各自抓住對方的要害,保持合作。
但問題就是,理念若是只有「完成與未完成」,好比進步法案只有過與不過,那麼甲乙兩人就得要談誰先誰後了。所以我們在世界各國常常看到背叛跟記恨,就完全不意外,畢竟我這次先拿到了,下次丟掉你也沒差。讓我們把上表擴充,變成有較差的腹案,但總比沒有好,如下表
我們可以發現,若乙對自己的替代方案B-,認知上跟B是一樣花成本,對她而言就不如推動B。但甲認為雙方都推A-跟B-的腹案,都可以取得漸進性成果,此時雙方就會卡住,因為乙覺得自己沒有好處。乙可能會認為,甲是因為自己要先拿到成果,故意要乙去接受B-的方案。不信任就由此而生。
很可惜的是,這世界上大部分的狀況,都來自於對成本分析的不瞭解,讓我們多一個人來看,甲、乙、丙三人各自有A、B、C跟腹案,對每個案子的成本預估大概是這樣。
紅色是高估,藍色是低估,白色是正確。我們會發現,多了一個來亂的丙,她自認自己的C案成本極低,大家分一點給我就可以,反倒其他人的方案都不可行,成本高的嚇人,這類人是哪種,大家自己可以猜猜看。
甲很明顯經驗較多,但也常常會高估他人成本,但就甲的角度來看,若現在只有10的資本可以消耗的情況下,同時通過甲乙的腹案A-跟B-較好。可是就乙的角度來說,他會認為自己的B案與丙的腹案C-同時成立,還會多出3的成本給甲,反正甲的原案要20,怎樣都不會過,甲此時逼著要大家接受A-,只是抬價再殺價的手法。
我們會發現,參與人越來越多,就會有這種狀況出現,但因為大家都不是上帝視角,所以才會有矛盾,雙方也很難妥協。
不過,真實世界中,只有丙這種人沒辦法妥協,因為甲乙到最後,還是得面對跟支持者交待的壓力,必須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若乙最後接受甲的提案,去推腹案A-跟B-,結果發現兩案都過了,自己的判斷有誤,那麼日後要保有合作空間就較大。若堅持不過,乙跑去找丙談合作,結果遇到丙堅持先過他的,又會怎樣?很可能發生,乙覺得丙過了,自己的還是有空間,就兩票對一票壓過甲,結果丙過了之後翻臉,因為丙覺得乙的成本也太高,乾脆都省下來。乙就三邊得罪,甲覺得你不可理喻,丙覺得乙本來就該讓給他,乙的支持者覺得你啥都沒談到,結果變成沙包。
所以為何我們有點人生經驗的,會對丙這種自身理想陳義過高,他人理念貶抑過多的,抱持相當高的警戒。因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精算出成本,不管是真金白銀還是時間人力,即使是文化習慣的改變,也可以參考諸多案例,大概評估個時間成本。
當有一個人跑來跟你說,這個無法妥協,一丁點都不可以。
那我們就會思考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你所謂的無法妥協,是不是最高價值,好比台灣主權沒有談判空間,中國滲透無法容忍,除此以外都可以暫時擱置,或是妥協一個折衷方案。第二件事,若不是這類真價值無法妥協,其他之人事物,到底是有沒有精算出成本,還是單純就你自己以為別人都該聽你的。
最後,價值其實會變,很多自稱無法撼動的理念,遇到現實總是得轉彎,成年人沒有辦法在地上大喊「這不是肯德基」,跟雙親耍賴,期待有聖誕老人送禮給你,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總得找折衷點。
就跟年金一樣,龐式騙局就是騙局,你只能騙人,還是自欺欺人,沒有第三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