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問影評|《媽媽的遙控器》: 當母親成為孩子的時光強盜

湯問-avatar-img
發佈於影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媽媽的遙控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ep1/ 2018/ 台灣

raw-image

重點摘要

本集主要在諷刺父母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故事圍繞在母親陳淑麗與兒子紀培偉之間的衝突。畫面則大量運用隱喻和雜耍蒙太奇,像是水杯的人偶以及小偉在海中浮沉詮釋著小偉的心境,得知他是如何從初戀的滋味得到些許喘息的空間,再被剝奪而邁向崩潰。

從行銷角度看教育

初戀也許是許多人這輩子可遇不可求的回憶,卻被劇情設定為遙控器將時光倒轉的機會成本,便成為母親觸犯主角小偉的底限。就劇情而言,小偉因受到女友啟發而以出國留學為目標,開始發憤背英文,這份學習動力便勝過在補習班同樣的課堂中發呆抑鬱了千萬次。就行銷的角度,母親理當被視為最失敗的商人,如果她願意傾聽兒子的看法,認同他與女友在圖書館揪讀同樣能達到學習的效果,甚至建立彼此的信任,何樂而不為?

raw-image

家庭教育反映功利主義

人嘗言,自殺者往往因為氣數未盡而在原地重複無數次自殺的動作,就像輪迴一般而永無寧日。劇中,認知失調的母親依然以「兒子會聽話」進行自我催眠,卻連成了兒子的連環劊子手都渾然不知。無奈的小偉只好以死明志,直到長大後,有經濟能力的他便以送母親出國玩做藉口,搶回象徵人生主導權的遙控器,他才能重新感受到自己活著。

如此處境也反映了當今功利主義蔓延至家庭的悲劇,部分父母往往認為誰給錢就是老大,將孩子視為沒有自主經濟能力而可以茲意妄為的弱勢族群,卻忽略養兒育女不但是民法規定的義務,更是天經地義。故「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此類諺語可謂中國文化的遺毒,至今仍沿用於華人社會且屢試不爽。

raw-image

家庭教育反映禮教吃人

小嵐的家庭想必是許多人所渴求的,散發藝術家特質的豪宅、自由開放的價值觀與平易近人的老爸......。也許這些特質在歐美十分普遍,但時下的華人社會至今仍舊無法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劇中明顯的例子為小偉即便受到母親剝奪遷徙自由與掌握人生的無理要求,他仍需遵照「聽話」的傳統框架而敢怒不敢言

事實上,禮教原本不吃人(註1),它只不過是古人看待並衡量生活世界的視角,只是後來淪為權力行使的工具。一旦它違背人的自然情性,就像劇中淑麗濫用科技致小偉於錯誤,那所帶來的反撲將會無法想像。

raw-image

結論

羅蘭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觀點,認為所有作品一旦完成之後便成為獨立的個體,不受作者的意識型態支配其意義。反觀孩子,他甚至是具有獨立思考的靈魂個體,父母過度的管教行為便不攻自破。

raw-image

以上純屬筆者觀點,若有引用不當之情形,還請不吝指教與包涵。


參考資料

(註1) 禮教原本不吃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湯問的沙龍
9會員
14內容數
如果人生是一片海,那你可曾潛入海底,又可曾眺望遠方。 偶爾偷點閒,看到欲罷不能的影集會振筆疾書,至於遊記的發文頻率可以比擬彗星撞地球了。所以,如果你和我的文章有相見恨晚的遺憾,還是可以追蹤喔。期待未來在某個黃辰吉日再度相遇。
湯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12
最討厭下雨的我,偏偏搬到全台灣最會下雨的地方。劇中的林雨菁自從原本與爸爸和奶奶住的小林村因八八風災滅村後,全家僅存她倖免於難。諷刺的是,她卻搬到了叔叔住的東北角,也成為了她最難適應之處。
Thumbnail
2020/06/12
最討厭下雨的我,偏偏搬到全台灣最會下雨的地方。劇中的林雨菁自從原本與爸爸和奶奶住的小林村因八八風災滅村後,全家僅存她倖免於難。諷刺的是,她卻搬到了叔叔住的東北角,也成為了她最難適應之處。
Thumbnail
2020/02/26
相較於前四集,這是一個虛擬建構的反烏托邦社會,探討的是從懷孕到養兒育女的過程被壓制型國家機器(RSA)箝制成一條生產線,而女性唯一的母親職業則會隨孩子的學業成績決定社經地位的高低。在如此功利的社會,其中象徵女工的「母親」在意識型國家機器(ISA)作用下,母性的本質將會如何地發展。
Thumbnail
2020/02/26
相較於前四集,這是一個虛擬建構的反烏托邦社會,探討的是從懷孕到養兒育女的過程被壓制型國家機器(RSA)箝制成一條生產線,而女性唯一的母親職業則會隨孩子的學業成績決定社經地位的高低。在如此功利的社會,其中象徵女工的「母親」在意識型國家機器(ISA)作用下,母性的本質將會如何地發展。
Thumbnail
2020/02/25
本集探討的是功利主義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造就出病態的教育結構,諷刺的小至中低收家庭的母親芳美琪賣命地讓兒女上大學以作為未來對自身最有利的投資,大至公私立學校懸殊的經濟門檻和升學聲望所引來不切實際的覬覦,到頭來卻發現女兒巧藝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物質生活水準與同儕格格不入而陷入金錢的誘惑。
Thumbnail
2020/02/25
本集探討的是功利主義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造就出病態的教育結構,諷刺的小至中低收家庭的母親芳美琪賣命地讓兒女上大學以作為未來對自身最有利的投資,大至公私立學校懸殊的經濟門檻和升學聲望所引來不切實際的覬覦,到頭來卻發現女兒巧藝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物質生活水準與同儕格格不入而陷入金錢的誘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為了那不可知又以為看似美好的「未來」, 卻把「現在」搞砸了,值得嗎? 劇中有個五個故事,分別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在這篇裡,聊聊兩個我看了有感也同感的故事。 【媽媽的遙控器】你現在恨我沒關係,你將來一定會感謝我的。 茉莉的最後一天如果沒有生妳
Thumbnail
為了那不可知又以為看似美好的「未來」, 卻把「現在」搞砸了,值得嗎? 劇中有個五個故事,分別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在這篇裡,聊聊兩個我看了有感也同感的故事。 【媽媽的遙控器】你現在恨我沒關係,你將來一定會感謝我的。 茉莉的最後一天如果沒有生妳
Thumbnail
這則新聞讓人痛心,也讓很多為人父母者不解,為什麼只是要孩子好好讀書,他就可以當場輕生給你看?讀好書、考好試,這種要求很過分嗎?更多的疑問是:如果孩子不滿父母的安排,為什麼不開口跟父母說清楚?這年頭的孩子都在想什麼?到底要怎麼教養孩子,才不會養出行為偏差的孩子?
Thumbnail
這則新聞讓人痛心,也讓很多為人父母者不解,為什麼只是要孩子好好讀書,他就可以當場輕生給你看?讀好書、考好試,這種要求很過分嗎?更多的疑問是:如果孩子不滿父母的安排,為什麼不開口跟父母說清楚?這年頭的孩子都在想什麼?到底要怎麼教養孩子,才不會養出行為偏差的孩子?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本集主要在諷刺父母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故事圍繞在母親陳淑麗與兒子紀培偉之間的衝突。畫面則大量運用隱喻和雜耍蒙太奇,像是水杯的人偶以及小偉在海中浮沉詮釋著小偉的心境,得知他是如何從初戀的滋味得到些許喘息的空間,再被剝奪而邁向崩潰。
Thumbnail
本集主要在諷刺父母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故事圍繞在母親陳淑麗與兒子紀培偉之間的衝突。畫面則大量運用隱喻和雜耍蒙太奇,像是水杯的人偶以及小偉在海中浮沉詮釋著小偉的心境,得知他是如何從初戀的滋味得到些許喘息的空間,再被剝奪而邁向崩潰。
Thumbnail
,公視所製作的著名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上月剛獲得金鐘獎十四項獎項提名,筆者藉由這齣劇裡出現的「對話」、「鏡頭」、「故事性」來詮釋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但也因為劇中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給出解答,此處也以筆者的視角給予想法。
Thumbnail
,公視所製作的著名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上月剛獲得金鐘獎十四項獎項提名,筆者藉由這齣劇裡出現的「對話」、「鏡頭」、「故事性」來詮釋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但也因為劇中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給出解答,此處也以筆者的視角給予想法。
Thumbnail
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Thumbnail
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Thumbnail
「我的孩子很乖,他一定是被同學帶壞的。」這是父母處理孩子麻煩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更被廣大網友拿來戲稱許多社會新聞案件的父母嘴臉。但其實,「我的孩子很乖」透露的另一層意思是「我其實根本不了解我的孩子」。
Thumbnail
「我的孩子很乖,他一定是被同學帶壞的。」這是父母處理孩子麻煩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更被廣大網友拿來戲稱許多社會新聞案件的父母嘴臉。但其實,「我的孩子很乖」透露的另一層意思是「我其實根本不了解我的孩子」。
Thumbnail
一旦人們掌握了「遙控器」,便會恣肆地將個人需求、主觀想法,將「意志」加諸在他人身上——就如同「教養」這可愛又可怕的發明。
Thumbnail
一旦人們掌握了「遙控器」,便會恣肆地將個人需求、主觀想法,將「意志」加諸在他人身上——就如同「教養」這可愛又可怕的發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