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遙控器〉:放下遙控器的可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

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從影片44:30開始,培偉跟小嵐在小嵐家的陽台上,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培偉:「好羨慕妳喔。」

小嵐:「為什麼?」

培偉:「妳看,妳都可以自己做妳喜歡的事情,妳爸媽都不會逼妳。」

小嵐:「不然……你想做什麼?」

培偉:「我想要做的事情很多啊。想跟同學一起去畢業旅行,也想去環島,我也想跟妳一樣,知道很多畫畫的知識,有空都可以去打球,而且不要補習,補習真的很煩。」

小嵐:「我們可以一起去畢業旅行啊。一起去環島,一起學很多畫畫的事。打球……你可以教我啊。」

培偉:「什麼時候?」

小嵐:「未來啊,還有很多機會啊。」

培偉:「未來?可是未來要等很久欸。」

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raw-image

權力與抵抗

傅柯說,有權力就有抵抗。

在〈媽媽的遙控器〉這個親子故事裡,我們看到孩子第一個的抵抗,是為了要參加畢業旅行,而做好藏在床底下的全套印章。這其實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技巧,有太多被揭穿的可能,果然也被媽媽人贓俱獲。媽媽開始說教,但已經國三的孩子長出了許多抵抗的方式,包況裝傻、說謊、冷漠、沉默、鎖門,以及說出那句傷人的話:「如果是爹地的話,他一定會讓我去。」

在我的教育現場裡,有許多小一小二的孩子就已經具備以上的所有技能,〈孩子反抗軍:不理你解放陣線〉就是在說這種親子關係,而國三的培偉大致上在「尉級軍官」階段。在我的經驗裡,到了國三才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培偉,大致上已經算是「過得好的孩子」了。如果不是父母離異(對媽媽)所造成的影響,說不定培偉能夠維持在這個階段裡直到長大,而能有更多的資源與力量,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那麼也許結局就會大不相同吧。

然而,在故事裡面臨人生難關的母親,面對關上溝通管道的孩子,沒有遇到反思「權力的危險」的契機,反而在無助時刻裡和「來路不明的教養專家」做了「魔鬼的交易」,全面加強了施展權力的強度與範圍。

隨著媽媽「統治」強度的升高,培偉的反抗也更加富有技巧。去圖書館是為了更有效率地讀書,要手機和上網功能也是為了讀書,他學會了「擺出迎合的姿態來抵抗」。透過揣摩媽媽的統治方針,培偉得到了喘息與反抗的空間,成為更高明的反抗者。

自主學習的想像

像是每一個喜歡畫畫卻不得不坐在課桌椅前荒廢人生的孩子,培偉透過在課本上畫圖來保有自己的興趣。在這部戲的前半段,除了朋友之外,畫畫是他唯一的認同。然而,這兩個認同都在媽媽擴大的統治裡被切斷、否認及貶抑。

在〈我的小孩會自主學習嗎?〉(上篇)(下篇)裡,我試著指出,大多數對小孩「不自主學習」的擔憂,可能只是因為小孩的「自主學習」被大人排除在視野之外。

幸好,在磨練抵抗技巧而得到的喘息空間裡,培偉在圖書館裡遇見了同樣喜歡畫畫的小嵐,幸運地得到了小嵐對他的興趣與才能的認同,也幸運地得到了愛情。但培偉的擴展還不止於此,因為小嵐提到想要去紐約的夢想,培偉甚至因為這段意外的「緣分」,而開始更有動機去學習英文了。

可是被(教養專家傳授的)「教養技巧」所支配的母親,再度擴大了統治的強度與範圍,徹底摧毀了培偉的抵抗空間,也一併抹煞了小嵐對培偉的肯定與記憶。在影片裡,培偉本來在幻象的海洋裡和朋友與小嵐一起玩水,但從水裡抬起頭來的時候,卻只剩下他自己。那些是培偉與世界的少數連結。

培偉的母親全然看不見那些事物的重要性與可能性,而只看見小嵐那幾撮頭髮的髮色。

看不見是正常的。就像三十年前的大人還普遍覺得漫畫是「不入流的閒書」,而現在還這樣想的大人就少很多了。人因為自身經驗與價值觀的限制,總是難以理解對自己來說相對陌生的經驗與價值觀。在這些時候,如果父母有克制自己施展權力的方法,就比較不會扼殺了那些自己無能辨識的可能性。

不控制的親子關係

我在本文開頭時提到「你想不想要快點長大?」這個問題,大多數孩子都跟我說他們想要趕快長大;但這幾年來,我大量接觸到親子共學的社群,來自這些家庭的孩子,有很大的比例都說他們「不特別想要長大」。

這兩種孩子的差別在哪裡?他們家庭的社經地位沒有太大的差異,父母對於教育的投資與在意也沒有程度上的差別。我認為關鍵的差異,還是在於對控制的反思。

比方說,共學社群的家長,他們都在嘗試完全不用打罵或威脅來控制小孩。另外一個重要的差異,在於這些共學社群的家庭都試圖加入或建立一個嘗試不控制小孩的同溫層裡,讓自己能夠得到更多資源來維持這個方向。

這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我在〈傾向於不體罰的進路〉裡提及了我的建議。

你的孩子還是你的孩子

故事從培偉的父母離異開始,有一個玩偶沉入水杯的底部。那玩偶象徵的是孩子,還是母親?還是兩者都是:窒息的母親,窒息了孩子。

在這系列影集要正式播放之前,我看了預告片,生起了一個擔心:我擔心媽媽們會因此而否認自己的愛,而生出更多的母職壓力。於是我寫了〈你的孩子還是你的孩子〉來回應這份擔心。

只要小心覺察,我們仍能區分愛與控制。當培偉生病的時候,母親對培偉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媽媽,才會一輩子陪在你身邊。」仔細分析這句話,我們可以區分裡面有「界線不分」的愛,也有「你是我的」的控制。

「無論如何,我會一輩子陪在你身邊。」假如我們把上面那句話修正成這樣,並且想像是小嵐對培偉所說(或反過來),那會有多麼動人。我們能夠想像一段沒有(或很少)控制的親子關係,換成了媽媽對孩子這樣說,也可能是非常美好的告白。拿掉了控制,純粹無條件的愛,我認為沒有什麼壞處。

於是,我仍然想要再次提醒有緣的讀者:

會讓人窒息的是控制,質疑控制就好了,不必否認你的愛。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1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以第一人稱,小孩子的視角帶入整篇故事 講述主角的成長過程、心理、壓力、懷疑 文字簡單,讀起來沒有負擔
Thumbnail
以第一人稱,小孩子的視角帶入整篇故事 講述主角的成長過程、心理、壓力、懷疑 文字簡單,讀起來沒有負擔
Thumbnail
為了那不可知又以為看似美好的「未來」, 卻把「現在」搞砸了,值得嗎? 劇中有個五個故事,分別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在這篇裡,聊聊兩個我看了有感也同感的故事。 【媽媽的遙控器】你現在恨我沒關係,你將來一定會感謝我的。 茉莉的最後一天如果沒有生妳
Thumbnail
為了那不可知又以為看似美好的「未來」, 卻把「現在」搞砸了,值得嗎? 劇中有個五個故事,分別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在這篇裡,聊聊兩個我看了有感也同感的故事。 【媽媽的遙控器】你現在恨我沒關係,你將來一定會感謝我的。 茉莉的最後一天如果沒有生妳
Thumbnail
這則新聞讓人痛心,也讓很多為人父母者不解,為什麼只是要孩子好好讀書,他就可以當場輕生給你看?讀好書、考好試,這種要求很過分嗎?更多的疑問是:如果孩子不滿父母的安排,為什麼不開口跟父母說清楚?這年頭的孩子都在想什麼?到底要怎麼教養孩子,才不會養出行為偏差的孩子?
Thumbnail
這則新聞讓人痛心,也讓很多為人父母者不解,為什麼只是要孩子好好讀書,他就可以當場輕生給你看?讀好書、考好試,這種要求很過分嗎?更多的疑問是:如果孩子不滿父母的安排,為什麼不開口跟父母說清楚?這年頭的孩子都在想什麼?到底要怎麼教養孩子,才不會養出行為偏差的孩子?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本集主要在諷刺父母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故事圍繞在母親陳淑麗與兒子紀培偉之間的衝突。畫面則大量運用隱喻和雜耍蒙太奇,像是水杯的人偶以及小偉在海中浮沉詮釋著小偉的心境,得知他是如何從初戀的滋味得到些許喘息的空間,再被剝奪而邁向崩潰。
Thumbnail
本集主要在諷刺父母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故事圍繞在母親陳淑麗與兒子紀培偉之間的衝突。畫面則大量運用隱喻和雜耍蒙太奇,像是水杯的人偶以及小偉在海中浮沉詮釋著小偉的心境,得知他是如何從初戀的滋味得到些許喘息的空間,再被剝奪而邁向崩潰。
Thumbnail
我想起《美麗人生》裡的父親,為了讓孩子依究保有對人性美麗的盼望與童年的歲月,極力的在殘酷的納粹集中營,以遊戲的方式撐起一座大傘,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到傷害。而父親的話彷彿一劑預防針,讓孩子看事情的眼光變得不一樣。
Thumbnail
我想起《美麗人生》裡的父親,為了讓孩子依究保有對人性美麗的盼望與童年的歲月,極力的在殘酷的納粹集中營,以遊戲的方式撐起一座大傘,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到傷害。而父親的話彷彿一劑預防針,讓孩子看事情的眼光變得不一樣。
Thumbnail
當我還是個小屁孩時,阿嬤交代我要去學校「學規矩」,我心裏的os.是:「阿嬤妳別裝懂,規矩是那門子學問哪?」 終究我還是聽阿嬤的話,成為乖乖領全勤獎的模範生。
Thumbnail
當我還是個小屁孩時,阿嬤交代我要去學校「學規矩」,我心裏的os.是:「阿嬤妳別裝懂,規矩是那門子學問哪?」 終究我還是聽阿嬤的話,成為乖乖領全勤獎的模範生。
Thumbnail
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Thumbnail
我還蠻喜歡問小孩一個問題:「你想要快點長大嗎?」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回答「想要快點長大」的小孩比較多。在〈媽媽的遙控器〉裡,主角培偉應該是「想要快點長大」的那一邊吧。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讓孩子像影片裡那沉入水底的人偶,感到窒息而迫不及待要長大?
Thumbnail
公視這一次推出「你的孩子」系列影劇,讓很多人翹首期盼,這一系列探討愛的明亮與黑暗面,切到家庭議題層面,算是前所未有的大膽,雖然在文學作品中,關於家庭議題書寫一直是有的,而且有著豐富的脈絡。然而,在台灣
Thumbnail
公視這一次推出「你的孩子」系列影劇,讓很多人翹首期盼,這一系列探討愛的明亮與黑暗面,切到家庭議題層面,算是前所未有的大膽,雖然在文學作品中,關於家庭議題書寫一直是有的,而且有著豐富的脈絡。然而,在台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