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港人速寫日記#102 疫情 逆境 那夜凌晨後的無主之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場突如其來的中國武漢肺炎,全球相繼傳出疫情。台灣政府反應快,一連串措施有效防疫。香港曾經飽受SARS之苦,所以香港人本能式搶購口罩及消毒用品,醫護更發動罷工要求封關,人人比香港政府早一步提出自救之法,也幸好不等政府安排,香港人才勉強守住自己的家。可惜香港人可以自救,但經濟不是人民可以自救的。

下班時間的商場,可以想像這是香港嗎?

下班時間的商場,可以想像這是香港嗎?

這陣子,朋友傳來香港各地的照片,商場空空盪盪,本應擠得要命的地鐵站卻有足夠地方打一場球賽;本應匆匆忙忙奔走的街道,僅剩幾人不急不忙地慢步。疫症讓人足不出戶,疫情讓人與人保持最遠距離,明明應該是人來人往的時間,但街道上卻無甚人氣,更不要說買氣了。

1月30日下午二時,灣仔地鐵站

1月30日下午二時,灣仔地鐵站

2月25日上午9時,中環

2月25日上午9時,中環

2月8日下午1:30,尖沙咀

2月8日下午1:30,尖沙咀

2月16日早上10點,屯門

2月16日早上10點,屯門

不少公司已經提出放無薪假,例如每星期被逼放一天無薪假,薪酬因此大減20%,但仍能上班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吧,有些連銷店一口氣結束多間分店,有些大企業全球裁員…小店就更難撐了,租金貴但生意大減,很多餐廳只好無奈結業。有看過2014年上映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嗎?那些天荒夜譚式的場景,竟成為香港今天的實況。

被逼放無薪假、結業、裁員⋯加上香港政府的不作為,只關心立法會是否批准黑警有沒有大額加薪加福利,香港因此步入逆境,經濟寒冬已經來臨。

被逼放無薪假、結業、裁員⋯加上香港政府的不作為,只關心立法會是否批准黑警有沒有大額加薪加福利,香港因此步入逆境,經濟寒冬已經來臨。

回想2003年,那個最壞的年代,自1997年金融風暴後,香港早已風華不再,房價自1997年至2003年大跌70%,遍地都是負資產,一街商店門口都是有待出租的廣告,真正的民不聊生。那個時候,不少香港人疫境自強,酒樓以一蚊雞(一元一隻雞)招徠顧客,麵店以十元雲吞麵力保客源,幸好那時候租金已經夠低,香港人只要努力撐過去,仍能找到一線生天。但今日香港租金仍居高不下,但客流大減下可以怎麼辦?

台灣呢?幸好台灣政府封關及時,沒有讓疫情擴大。天爸經常說:台灣政府可以做到保護國民健康、守護國民尊嚴、盡量自給自足不打擾鄰國,絕對是防疫典範。至少台灣不用伸手向疫症重災區要求口罩,不用被逼在車上貼一張「走 咱們回家」。台灣人挺直腰骨安全上班上學,安全回家!

註1:「⋯⋯⋯⋯」的部份是收費讀者才看到的資訊喔!

註2:你的訂閱是給天爸天媽最佳的支持喔,始終要維持三個仔女的生活費不容易啊⋯一個月只需要60元,你就能看到所有文章囉,不然部份收費文章就可能會錯過啊!訂閱請按我,謝謝!

註3:不管你有沒有訂閱,你都可以按以下「贊助」來支持天爸及天媽喔!謝謝!

註4:歡迎到《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粉絲專頁,了解更多天爸的想法喔!

註5:如果你會粵語,歡迎到《親子・生活・去台灣》,天爸不時會有粵語影片發佈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個仔女
237會員
271內容數
一位普通不過的爸爸,分享生活日常。
三個仔女的其他內容
2025/01/29
「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在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跟大家說再見,在蛇年的第一篇文章,就好好兌現再見的承諾。 先從農曆年前大掃除開始說起,在最後一班垃圾車來到前,天爸忙著把一件又一件隨處亂放的舊物收好。如果有些東西已經失去保留價值的,就試著丟掉。我們一家五口,再加上兩位不時來短住的長輩,人口
2025/01/29
「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在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跟大家說再見,在蛇年的第一篇文章,就好好兌現再見的承諾。 先從農曆年前大掃除開始說起,在最後一班垃圾車來到前,天爸忙著把一件又一件隨處亂放的舊物收好。如果有些東西已經失去保留價值的,就試著丟掉。我們一家五口,再加上兩位不時來短住的長輩,人口
2025/01/20
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想跟大家好好說「再見」。 為什麼天爸要寫部落格?先從我們家移民來台灣說起,移民的念頭從2012年開始冒起,直至2014年的年初,因為教育的原因,我們決定移民台灣,追尋我們的華德福教育夢。2012-2014年,香港繁華無比,比較多的是移民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而準備移離香港
2025/01/20
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想跟大家好好說「再見」。 為什麼天爸要寫部落格?先從我們家移民來台灣說起,移民的念頭從2012年開始冒起,直至2014年的年初,因為教育的原因,我們決定移民台灣,追尋我們的華德福教育夢。2012-2014年,香港繁華無比,比較多的是移民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而準備移離香港
2024/12/23
台灣的民主是充滿生命力的! 首先是國民黨封鎖議會,不讓有異議的議員步入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暢通無阻地通過。再來是民進黨半夜闖入立法院佔領議事臺,這次換國民黨攻門進入,再將所有有異議的議員趕出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又一次暢通無阻地通過。 天下之間沒多少議會,可以像台灣的如此放肆,如此亂來
2024/12/23
台灣的民主是充滿生命力的! 首先是國民黨封鎖議會,不讓有異議的議員步入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暢通無阻地通過。再來是民進黨半夜闖入立法院佔領議事臺,這次換國民黨攻門進入,再將所有有異議的議員趕出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又一次暢通無阻地通過。 天下之間沒多少議會,可以像台灣的如此放肆,如此亂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沒有反送中運動,武肺病毒,也許就不會出現,及在實驗室洩漏出來。
Thumbnail
沒有反送中運動,武肺病毒,也許就不會出現,及在實驗室洩漏出來。
Thumbnail
我要死還是不死?
Thumbnail
我要死還是不死?
Thumbnail
昨天5/15台灣爆發新冠確診180,今天200+,是疫情爆發以來台灣最嚴重的時期,引起各界擔憂。家長們擔憂後續上學學校的狀況及國高中會考,股民們擔憂下週的開盤狀況(我也驚驚),而有殼或無殼一族的你,是否會擔憂這次疫情爆發後對房市/房價的影響? 價格會跌吧?太棒了我終於買得起了! 不會跌啦,人家每個
Thumbnail
昨天5/15台灣爆發新冠確診180,今天200+,是疫情爆發以來台灣最嚴重的時期,引起各界擔憂。家長們擔憂後續上學學校的狀況及國高中會考,股民們擔憂下週的開盤狀況(我也驚驚),而有殼或無殼一族的你,是否會擔憂這次疫情爆發後對房市/房價的影響? 價格會跌吧?太棒了我終於買得起了! 不會跌啦,人家每個
Thumbnail
香港政府為何失格。不要再說甚麼別人也有國家安全法這些廢話,如果推逃犯條例,使用緊急法與國家安全法會導致被制裁而導致大量人口失業,你還說是必要,那你就是導致大家失業的戰犯。我是說,推國家安全法的人,有責任賠償所有人金錢上的所有損失,因為所有錢的損失都是他們的責任。
Thumbnail
香港政府為何失格。不要再說甚麼別人也有國家安全法這些廢話,如果推逃犯條例,使用緊急法與國家安全法會導致被制裁而導致大量人口失業,你還說是必要,那你就是導致大家失業的戰犯。我是說,推國家安全法的人,有責任賠償所有人金錢上的所有損失,因為所有錢的損失都是他們的責任。
Thumbnail
下面是我在6/9的《年代向錢看》節目上的發言,我附上提交給製作單位的完整腳本,以下另外再補充一下⋯⋯
Thumbnail
下面是我在6/9的《年代向錢看》節目上的發言,我附上提交給製作單位的完整腳本,以下另外再補充一下⋯⋯
Thumbnail
一場突如其來的中國武漢肺炎,全球相繼傳出疫情。台灣政府反應快,一連串措施有效防疫。香港曾經飽受SARS之苦,所以香港人本能式搶購口罩及消毒用品,醫護更發動罷工要求封關,人人比香港政府早一步提出自救之法,也幸好不等政府安排,香港人才勉強守住自己的家。可惜香港人可以自救,但經濟不是人民可以自救的。
Thumbnail
一場突如其來的中國武漢肺炎,全球相繼傳出疫情。台灣政府反應快,一連串措施有效防疫。香港曾經飽受SARS之苦,所以香港人本能式搶購口罩及消毒用品,醫護更發動罷工要求封關,人人比香港政府早一步提出自救之法,也幸好不等政府安排,香港人才勉強守住自己的家。可惜香港人可以自救,但經濟不是人民可以自救的。
Thumbnail
每人派一萬果真能令香港經濟重新蓬勃起來?稍為用腦一想,都知道不會。首先,收到一萬,未必拿出來消費,即使消費,未必留在香港,可以到其他國家。其次,如陶傑所講,「香港超過 20 年,靠的是泡沫經濟資產,加大陸自由行熱資。太多企業,以零售飲食為主,外無力改變武漢肺炎製造的消費恐慌、內無力向商場交租....
Thumbnail
每人派一萬果真能令香港經濟重新蓬勃起來?稍為用腦一想,都知道不會。首先,收到一萬,未必拿出來消費,即使消費,未必留在香港,可以到其他國家。其次,如陶傑所講,「香港超過 20 年,靠的是泡沫經濟資產,加大陸自由行熱資。太多企業,以零售飲食為主,外無力改變武漢肺炎製造的消費恐慌、內無力向商場交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