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Netflix美劇從發展開始就受到矚目,因為它和英劇《去X的世界末日》的原著作者是同一位(Charles Forsman)、執導全7集的Jonathan Entwistle又是《去》的首季導演之一,加上《去》的黑暗調性實在搶眼,觀眾難免對這部高度相關的新作有所期待。這可能也是《這樣不OK/I Am Not Okay with This》首季評價看起來「不如預期」的原因之一。
不過我自己看完,倒是比預期還喜歡,除了我對《去》沒有很狂熱以外,主要是某些情節給我的共感加了不少分。以下我就直接針對這部分來說吧。
「我愛你,你卻愛他」這種情節在青少年題材的作品中並不稀罕,畢竟這本來就是青少年容易遇到的事;但在《這樣不OK》裡面,這件事變得更複雜一些:「我愛上同性好友的你,你卻愛上異性的他。」當然劇中沒有講明主角Sydney是同志,不過我先這樣假定,比較好敘述。
我這邊先幫異性戀的朋友們鋪陳一下。你們應該有看過那種「A男的對象B女,喜歡上C女」這類故事吧?或性別對調一下也可以。本劇中Stan的心境就有A的感覺。這種情節有時會和「掰彎」一詞連在一起,而且往往是笑點,像國片《等一個人咖啡》中賴雅妍那個角色的故事(如果是已婚的情境也許會嚴肅一些)。先不說「掰彎」有指涉「性向可變」的意味,大部分(異性戀)觀眾在看這種故事時多少有獵奇心態,是因為自己喜歡的對象剛好是同志的機率並不大,而且這種心態跟同志在社會上的觀感還不夠「正常化」也有關。
但如果是同志愛上異性戀,真的就笑不出來了。
好吧某些異性戀觀眾可能還是會覺得好笑,但對同志而言這幾乎就是「成長痛」。劇中Sydney的經歷,包括想跟異性「試試看」、發現自己可能愛上同性的好朋友、聽好友描述她和另一半的事情、看到他們兩人的親密畫面,甚至是感受到自己這份情感可能曝光的壓力(無論是對方或旁人),我本人都經歷過。而且我還是藉由這樣的經歷才確認自己的性向,簡直是一舉兩得呢(笑著笑著就哭了)。
這邊再幫異性戀朋友們科普一下:男同志愛上異性戀男,俗稱「異男忘」,意難忘的諧音。然後女生的情況應該可以叫異女忘?如果這邊有女同志朋友請幫忙補充。
異男忘之所以是成長痛,是因為這種情感不可避免地會與社會對同性戀的觀感互相交織,加深單戀的痛苦,這是異性戀之間的單戀不會有的;最直接的一點就是,害怕對方察覺到自己的心意之後,會因為排斥同志而從此疏遠,就像劇中Sydney親了Dina以後的慌亂。不過我個人跟我的異男忘從沒進展到這種程度,更進一步當然也沒有,真是可惜(?)。
另外,有人說異男忘是男同志的「必修學分」,我覺得這說法很精準,因為統計上同志就是少數阿,男同志碰上異男忘的機率再怎樣也比異男愛上女同志的機率大多了。
所以這就是我對這部劇有好感的主要原因,在探索自身情感的方面,它實實踩上我的痛點。當然本劇還有其他有意思的部分,像是以超能力題材來描述成長過程的改變和焦慮、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問題(如Sydney和Stan各自的家庭)、與創傷經驗共處(劇中是Sydney失去父親,這類痛失摯愛的情節總是揪心)。除了前面我最有共鳴的部分,我也喜歡Sydney和弟弟的相處,她一心保護弟弟不被欺負,似乎在手足之情以外,也多了一份爸爸離開後她必須照顧家人的責任。
我想說的差不多就這樣了。不過第一季每集都只有20分鐘左右、又只有7集,故事進展並不多,結尾又留下一個更大謎團的懸念,使得整個首季看起來只是個故事開端。我之前好像看過某篇文章提到,編導有意把第一季的格局限縮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好吧你們成功了,我們就等著看之後的發展到底會多麼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