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性智慧工作坊-有機人生的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年一開春很特別的,有機會參與由褚士瑩老師和他兩位一起在國際NGO計畫工作的同事開設的系統思考工作坊。三位老師的專業領域都不同且挺特殊,卻一致認為這些領域有許多共通點,是對人們在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環境有幫助的。

褚老師為哲學思考踐行的教練,Dr. Claudius老師則是腦神經語言學的專家,Christopher老師則專研複雜性科學,這三個領域聽起來嚇人,但三位老師同樣讓人景仰的是,他們都將所學專業和研究發現,實際運用在協助許多國際NGO的計畫難題上。也正因為如此,在帶領工作坊時,三位老師致力用淺白的內容和實例啟發我們思考與學習。

在二月的兩天課程中,我們首先談到關係和衝突兩個主題,課程中的內容極為豐富,但消化了幾週後,我想先分享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是我認為將會貫穿整個工作坊主題的核心概念—有機(organic)。

有機與無機差很大

會提到有機這個概念,是因為Claudius老師在講述關係這主題時,提及當關係從無機進入到有機時,關係是充滿創造力的。他用茶園樹幹上的苔癬來比喻,苔與癬透過參與協作,讓茶園成為很適合生長的環境,而這樣的關係就叫有機。

在聽到這個概念後,為了怕自己誤解,我進一步詢問如何區別有機與無機。

Claudius老師說明「無機」,就是東西裡的每個成分和關係是固定的,就像機械一樣;而「有機」是彼此適應的過程,要看另一個元素怎麼表現,我才決定怎麼表現,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這個互動的關係就會形成一個新的秩序,也就是說新的秩序來自於彼此怎麼適應。
而Christopher老師則另外補充到,無機基本上是完全可預測、機械性的,比如油門踩多少就能加速多少,但也是可以很複雜的(complicated),如飛機;而有機則是今天做了這個反應不見得一定有相對應的結果,我的任何行動只是發出一個邀請,邀請別人來回應,但對方沒有一定應該怎麼回應,可以說是隨時新穎的(novelty)和充滿複雜性的(compliex),無法預測的就如進行中的工作坊一般。

人生為何非有機不可?

而說到這,你一定納悶上面的有機/無機和人生又有何相關呢?人生有一定要有機嗎?

然我說這標題根本是個假問題,因為人生他壓根就只能是有機的,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可以是無機的。憑什麼我這樣篤定的說,其實關鍵正是上課第一個討論的主題—關係。每個人的人生無不充滿各種關係,當關係一定是有機時,我們的人生又怎麼可能是無機的呢?

但往往,我們沒有意識到關係是有機的,甚至也總是把人當成是無機的(工具人)。

三位老師特別提到,我們遇到關係問題時,常常原因就是我們想要「處理」關係,把關係當成是無機(複雜、可分析預測)的東西來處理;然而關係實際上卻是充滿複雜性,不可控的。處在有機的關係中,我們要透過思考「關於什麼(aboutness)」和「跟什麼在一起(withness)」,來觀察與參與。

當我們在想和「什麼在一起」時,我們已永遠參與在這關係中,無法假裝客觀。而現實在一個生態環境中,只要是活著的東西,隨時都在參與,不參與也只是其中一種參與的方式。

而這樣對關係的誤解,正是造成我們誤會人生就像被程式設定的機器一樣可預測和掌控的原因。

撒下意圖的種子

面對無法掌握與預測的關係,我們又該如何面對與適應他的改變呢?

老師們提到當關係中一個元素改變時,這個改變我們稱之為「介入」,可以是一種姿態或者信號。面對這改變,重要的是我們的「意圖(intention)」是什麼,我們是否知道「為什麼」要介入要做出這個信號和姿態。沒有意圖,雖然一樣會有改變,但就會成為有如殭屍一般的存在。

這段說起來有點抽象,但若將意圖比喻為種子,就能很清楚的看到,有意圖的改變才能在關係中落地深根進而有存續的機會;沒有意圖的改變猶如隨風漂流的浮萍,雖仍會有變化,但卻沒有扎根茁壯的可能。

意圖如此重要,那他究竟從何而來呢?

從老師更深入的介紹腦神經語言學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人就是一個有機體,隨時受到許多外在影響因而內建各式各樣不可預測的濾鏡,當我們能對自己保持「全方位的覺知(mindfulness)」時,不僅能隨時認知到有哪些濾鏡,更能深入認識驅動的情緒。如此一來,自然能在必要時釐清自己的意圖。而全方位的覺知說來抽象,簡化一點來說,其實就是時刻對自己採取「複眼」模式,猶如第三者般的在空中觀察著自己。

只能愛

經過三位老師分享那麼多,知道人與人生都是有機、不可預測後,我們能做的其實並不多。因為任何我們以為的投入、參與和預期會有的控制結果,事實上都是脆弱和經不起干擾的。我們能做的,除了保持覺知讓自己在改變時能清明的辨識意圖外,更重要也始終很有挑戰的是,把自己擴大到將別人納入心中,成為一個更大的自己,而這樣的自己將能永保好奇心地提問,讓自己參與卻不控制地往更深入的地方去探索,和別人建立起更深入的關係,我們將此稱之為愛!

附上課程介紹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12200735441395578825?utm_campaign=accu_200114u1krluht&utm_medium=Facebook&utm_source=Web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考讓人自由的沙龍
6會員
12內容數
2020/08/19
#思考體驗營初登場 Day1-2 暴力無所不在啊!!! #觀察會傷人?! 休息回來後,我們找了兩兩同學一位當觀察者、一位當被觀察者,練習思考步驟觀察、預設(貼標籤)、確認,讓大家知道如何做出好的觀察並且有憑有據的貼標籤。也許是因為大家前面都有桌子擋著,可以觀察的很有限,練習時間比我預期的短,所以再找
2020/08/19
#思考體驗營初登場 Day1-2 暴力無所不在啊!!! #觀察會傷人?! 休息回來後,我們找了兩兩同學一位當觀察者、一位當被觀察者,練習思考步驟觀察、預設(貼標籤)、確認,讓大家知道如何做出好的觀察並且有憑有據的貼標籤。也許是因為大家前面都有桌子擋著,可以觀察的很有限,練習時間比我預期的短,所以再找
2020/08/05
我的大腦孵蛋記 有無受過訓練的思考 差別很大 最近練習時感受特別深 我覺得用孵蛋來比喻 蠻傳神 沒受過訓練前 根本無從得知自己孵的這顆蛋 也就是正在思考的問題 是不是個值得孵的受精卵 能經過思考 催生出一個結果 (沒受精的🥚只能吃 硬孵只會臭掉) 又或者誤打誤撞 孵到一顆受精卵 但因為沒受過訓練
2020/08/05
我的大腦孵蛋記 有無受過訓練的思考 差別很大 最近練習時感受特別深 我覺得用孵蛋來比喻 蠻傳神 沒受過訓練前 根本無從得知自己孵的這顆蛋 也就是正在思考的問題 是不是個值得孵的受精卵 能經過思考 催生出一個結果 (沒受精的🥚只能吃 硬孵只會臭掉) 又或者誤打誤撞 孵到一顆受精卵 但因為沒受過訓練
2020/08/04
#志同道合的伯樂 6月中透過學弟牽線敲定8/3、8/4要到壯圍國中進行一場哲學思考體驗營,6月下旬和邀請我的宜澄老師碰面聊聊。宜澄老師本身在壯中有近18年的資歷,也是我們哲學思考線上課的同學(但不熟識),碰面前我本想她只是剛好暑假有個機會可以排研習,所以把機會給了毛遂自薦的我,沒想到碰面當天接觸才知
2020/08/04
#志同道合的伯樂 6月中透過學弟牽線敲定8/3、8/4要到壯圍國中進行一場哲學思考體驗營,6月下旬和邀請我的宜澄老師碰面聊聊。宜澄老師本身在壯中有近18年的資歷,也是我們哲學思考線上課的同學(但不熟識),碰面前我本想她只是剛好暑假有個機會可以排研習,所以把機會給了毛遂自薦的我,沒想到碰面當天接觸才知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25年1月19日起將進入充滿力量的黃戰士波符週期(13天),這段時間是重新定義人生目標,勇敢突破的黃金時期。了解更多能量指引...
Thumbnail
2025年1月19日起將進入充滿力量的黃戰士波符週期(13天),這段時間是重新定義人生目標,勇敢突破的黃金時期。了解更多能量指引...
Thumbnail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工業4.0、智慧工廠、機械手臂和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已成為現代製造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業在激烈競爭中面臨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複雜的市場需求和生產效率的挑戰,而自動化技術正是突破這些瓶頸的利器。本文將深入分享工業4.0的核心概念、智慧工廠的組成架構、FANUC機械手臂的優勢。
Thumbnail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工業4.0、智慧工廠、機械手臂和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已成為現代製造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業在激烈競爭中面臨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複雜的市場需求和生產效率的挑戰,而自動化技術正是突破這些瓶頸的利器。本文將深入分享工業4.0的核心概念、智慧工廠的組成架構、FANUC機械手臂的優勢。
Thumbnail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正式推出《決策智慧》年度趨勢報告,揭示市場未來發展的核心主題 —「強化品牌韌性,贏在變局」。
Thumbnail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正式推出《決策智慧》年度趨勢報告,揭示市場未來發展的核心主題 —「強化品牌韌性,贏在變局」。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今天在諮詢的時候,提到最近的生活習慣上,有可以調整的部分。 特別是在飲食上,最近都在暴飲暴食。 老師就建議我,可以多注重飲食的攝取,比如可以多攝取一些青菜、澱粉攝取改為地瓜南瓜等等。 諮詢的氣氛也非常融洽,我也覺得老師講的非常道理 這時,非常奇怪,明明都在講非常正常的,而且客觀來看對我是好
Thumbnail
今天在諮詢的時候,提到最近的生活習慣上,有可以調整的部分。 特別是在飲食上,最近都在暴飲暴食。 老師就建議我,可以多注重飲食的攝取,比如可以多攝取一些青菜、澱粉攝取改為地瓜南瓜等等。 諮詢的氣氛也非常融洽,我也覺得老師講的非常道理 這時,非常奇怪,明明都在講非常正常的,而且客觀來看對我是好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Thumbnail
生態茶園不僅是有機農業的更上一層樓,更是與世界長久生活的辦法。本文探討了茶的起源以《茶經》的智慧,介紹茶與蟲的關係,並強調了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透過生態農業,我們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並避免生態毀滅。
Thumbnail
生態茶園不僅是有機農業的更上一層樓,更是與世界長久生活的辦法。本文探討了茶的起源以《茶經》的智慧,介紹茶與蟲的關係,並強調了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透過生態農業,我們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並避免生態毀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李小龍的適應性、簡單性和韌性智慧,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現實生活。文章將透過解釋李小龍的哲學見解,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適應變化的情況,遠離不必要的複雜性,真實自我,不斷改進,自我發現和掌握,活在當下,從不利情況中反彈等方式來改善個人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李小龍的適應性、簡單性和韌性智慧,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現實生活。文章將透過解釋李小龍的哲學見解,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適應變化的情況,遠離不必要的複雜性,真實自我,不斷改進,自我發現和掌握,活在當下,從不利情況中反彈等方式來改善個人成長。
Thumbnail
三個青少女利用短暫假期前往海岸度假。她們濃妝豔抹、穿著火辣。女主塔拉或許不是個「完美」受害者,但這不表示她的感受就應該被忽略。那些一閃而現的迷惘神情,都是應該警覺信號。所有的猶疑不定,都是應當喊停的時刻。獸性大發的人類,比熊還駭人。倘若遭遇最不幸的情況,靈魂被撕裂的感受,遠比身體被熊撕裂還可怕。
Thumbnail
三個青少女利用短暫假期前往海岸度假。她們濃妝豔抹、穿著火辣。女主塔拉或許不是個「完美」受害者,但這不表示她的感受就應該被忽略。那些一閃而現的迷惘神情,都是應該警覺信號。所有的猶疑不定,都是應當喊停的時刻。獸性大發的人類,比熊還駭人。倘若遭遇最不幸的情況,靈魂被撕裂的感受,遠比身體被熊撕裂還可怕。
Thumbnail
什麼是業?業是一切存在的固有基礎,它指的是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為自己編寫的舊軟體程式,我們一直在體驗的,其實是「業的印記」。 換句話說,業不是懲罰或獎勵,而是生命試圖完滿自己的過程。 我們受制於所累積的過去,人生因而變得慣性、重複、和受困。換句話說,無意識的頭腦就是一個充滿「記憶」的龐
Thumbnail
什麼是業?業是一切存在的固有基礎,它指的是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為自己編寫的舊軟體程式,我們一直在體驗的,其實是「業的印記」。 換句話說,業不是懲罰或獎勵,而是生命試圖完滿自己的過程。 我們受制於所累積的過去,人生因而變得慣性、重複、和受困。換句話說,無意識的頭腦就是一個充滿「記憶」的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