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鏡子之家》書評:在「距離」的玩弄裡,體會自我的迷失和縫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出生於1925年的三島由紀夫,本名為平岡公威。撇開川端康成,可以說是日本戰後文學的第二把交椅。帥氣的外表、優美深刻的文筆以及充滿傳奇的一生,使他不但在國內有極高的聲譽,在西方也具有不小的影響。更曾三度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

很多人知道他的大名是因為《金閣寺》或《假面的告白》,不過據他生前所說 — — 至少在他還沒寫《豐饒之海四部曲》前 — — 他認為自己最喜歡小說並非前述二者,而是這本1959年發表的《鏡子之家》。

在談及本書時,雖然被人們尊為「戰後文學」的巨擘,他卻似乎不想以此自居。

「我在《金閣寺》描寫了『個人』,這部《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鏡子之家》裡的主人翁,不是人物,而是一個時代。這部小說,並非所謂的戰後文學,而是『戰後結束』的文學。」——三島由紀夫
《鏡子之家》,截自博客來。

1950年代的日本因為二戰耗盡了元氣,卻因為後來韓戰的爆發和美國的經援使全國的產業、民生變得繁榮,景氣不但回穩,更高昇不止。

然而,三島在「戰後」與「文學」兩詞之間強調「結束」,卻是因為在他的眼中,戰後的日本,並非充滿復甦、新生,而是很多事物被終結、死去。

過著貧困交迫的生活,還說只要活著就是幸福,這是奴隸的想法。

人們變成金錢、榮譽、野心的奴隸。在充滿景氣的時代,三島在人們身上看到的是精神的消亡。指出精神變成「只是影子的影子」。而有些時候,「愛情」變成「婚姻」,象徵成就與生活的地位。

書中的清一郎一直認為世界會毀滅,並不是因為他認為世界末日即將來臨,而是因為人們的心靈為了成為生活的奴隸而變得空洞,不願意尋求改變,也無法找到活著的意義。

這句話也讓人聯想到坂口安吾在《墮落論》對道德的抨擊。他認為日本為了重新振作,而不停鼓勵人們安分、好好工作、奮發向上追尋「幸福」的思想是錯誤的,因為人們追求的「幸福」其實是充滿壓抑、束縛的人性牢獄。轉而鼓勵人們「墮落」、「頹廢」。

這不意味著他認為墮落是好事,他只是認為頹廢是人成長的必經過程。頹廢過,才知道自己內心缺乏的是什麼。如果一味只在乎進步,卻不管內心、生活的空虛,那才是真正墮落的生活。

我只知道自己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坂口安吾〈何去何從〉(收錄於《白痴》)
坂口安吾與《白痴》。截自維基百科與博客來

寫過《不道德教育講座》、《反貞女大學》的三島也有類似的主張。但在《鏡子之家》裡,雖然一樣充斥世俗的批判,可是抨擊之餘,能看到的,反而更多是三島對抨擊的猶豫。因為他似乎也明白不論人選擇往哪走,其實都會面臨一樣的痛苦和寂寞。

《鏡子之家》描寫的是五個人物間的感情和故事,他們分別是:拳擊手峻吉、舞台劇演員阿收、畫家夏雄、上班族清一郎,以及最後的女主人——鏡子。

五個人的故事在文中其實交集不大,在大多數的篇幅裡,三島選擇用一節一節的方式,去描述他們各自發生的事情與各自對時代、生活的思考。只有在少部分的段落,角色們會不期而遇,展開對談。其中最主要的場所就是書名的鏡子之家。

島和其他的東西保持著無法被填補的距離,卻又裝出近在咫尺、伸手可及的誘惑。

這個座落於東京郊外的「家」有點像一座孤島。在這裡找不到人生意義的五人沒有目的地聊天。偶爾出門進行沒有目的的漫遊。對於人生的虛無、孤單,他們沒打算透過彼此得到解脫。

鏡子之所以喜歡這四個年輕人正是因為他們和自己一樣都討厭單調、重複的日常生活。並排斥世人嚮往的價值。認為人本來就是孤單的,我們不需要互相理解,只要懷著某種好奇,保持著某種距離來觀測彼此,便能藉由自己的喜好、熱愛來學習如何和虛無相處。

你可以說這是一個有點「頹廢」的島嶼。不過這樣的思想讓他們覺得彼此的交往是自由的。

對他們而言,他們想要人理解的不是他們自身,而是想要人們理解自己與他人間的距離。並在相互的逗弄裡,玩弄這段「距離」。

逗弄可能是透過談話,也可能透過假扮(例如假扮情侶),有時則是性愛。不過共通點在於他們多半不直接表達自己真正的意思,而是以間接的暗示、描述來令人揣想真正的意圖。

有趣的在於,從中可以看到,在揣想裡我們揣想的不會只是他人,事實上在揣想他人的同時,我們也在揣想中發現另一個自己。

這種揣想不只是和他人的遊戲,也是自己和自己的遊戲。通過這種遊戲,人與自己跟他人之間的虛無得以變得不那麼寂寞。

「距離」無法被填滿,但可以試圖接近,也可以試圖拉長。他們學到了一種娛樂:在空洞、虛無的心靈中,去不停地創造「距離」。隨後,在這些「距離」的玩弄裡迷失自我。

女人的話語變成鏡子,將他鍛鍊的肌肉幻影一一浮現在眼前的黑暗中……(然而)做愛的過程中,他的存在又變得模糊不清。被融解了,失去保證,然後又孤獨了……

巴塔耶在《情色論》中認為:人類的情色是意識中質疑自己生命的部分。這個說法相當適合阿收。為了喚起自己的存在感,需要的不是理解,而是一面能夠作為「鏡子」的他人。

但這也正是「鏡子」最危險的地方。他能讓人觀測自己的嚮往,但也可以照出自身的空洞。

在多種距離的玩弄裡,一個人可以能夠感覺自己被以不同的方式給感受。彷彿是擁有眾多外貌、人生姿態的存在。但隨著時間流逝,他們慢慢地都無法掙扎。

阿收自殺了,峻吉和夏雄原本以為只要沈浸在自己的熱愛——拳擊和繪畫——便可以構築一個自己的世界來逃避生活的單調。但當他們一個得到拳擊冠軍,一個靠作品獲得響亮的名聲時,他們斗然發現自己其實從來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

以為自己很強的峻吉,發現自己為拳擊定義的嚮往精神(不要思考,只要行動的人生哲學),到頭來仍不過是市場上被消費的競技比賽,裡面沒有精神可言,仍舊只有讓自己感到不快的名利。

一來一往的搏擊裡,別人眼中的他沒有變成自己嚮往的樣貌,反而就像個小丑一樣,被很多人利用他對拳擊的熱愛來營造名利。或者,變成他人眼中拿來慰藉自己的空洞偶像。使他不得不覺得自己賦予拳擊的人生信念顯得幼稚。

至於夏雄,在他畫完一幅自己最美的作品後,他失去了方向。因為在這個世界裡他似乎再也找不到比他當初畫這件作品時看見的景色更美的畫面。同時更重要的,他也無法在更美的畫面中發現自己心中的景色。

鏡子和清一郎有點像讀者的角色,他們聆聽別人,閱讀別人言談和行為中的枝微末節,陶醉於他人心理的分析和他人經歷的想像。除了可以滿足自己的空無一物。

傾聽別人可以使自己原本貧乏的過往能夠得到「填充」而變得獨一無二。彷彿那是自己的記憶。

「為什麼關注別人,對我們如此重要?就如野蠻人相信吃掉勇敢敵手的肉,就能將對方的勇氣化為己有,我也深信吃掉別人的希望,能將別人的屬性化為己有。阿!別人正是犧牲品,無法取代的實際存在。」

但阿收的死亡,以及峻吉後來被流氓的重傷,卻讓清一郎和鏡子遭受不少的打擊。

對別人太有興趣是很危險的事情。這會把我們拉到想都沒想過的地方,最終落得背負『別人的命運』的下場。

個人認為在這裡,三島吐露了很底層的心聲。寫作儘管讓人在書寫和閱讀中成為各式各樣的人物,充實自己有限的經驗。但到頭來他有一種殘忍:就像閱讀某些人的故事會流下眼淚一樣,我們會切身感受到書中人物的遭遇與痛苦。儘管之間存在著距離,但還是能相互感應。

《鏡子之家》是一本帶有存在主義氛圍的作品,書中不停討論到的虛無,是人們在生活中不斷經歷到的破碎。而這種破碎總是和我們不停在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傾向有深刻的關聯。

某種角度上,三島告訴了我們,在自己身上尋找自己是空洞的,只有意識到所有週遭的人都是某部分的自己時,人才可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的多元性,並接納自己看似單調的人生。

粉絲專頁:https://pse.is/S4Y9E

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三島由紀夫與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玉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秘密》,截自博客來。 谷崎潤一郎的《秘密》,是2020年新雨出版社新譯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不知是不是因為推理文學的熱潮,所以近年來很多作家的書只要和犯罪有關,在宣傳上就容易和「推理」這一詞產生連結。讓筆者在觀覽封面時意外了一下,想不到谷崎竟然也有寫「推理小說」,而興奮地拿來翻閱。
《我是貓》,截自博客來。 《我是貓》或許是夏目漱石在現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吧?同時,也是當初使他一舉成名的大作。然而,或許最諷刺的是,我認為《我是貓》同時也會是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被誤解最深的。或者至少,他是最容易被誤會的作品。 想寫這篇文章的契機有兩個,第一個源自前一年,某天在書店裡看到某一家的出版社把
《過於喧囂的孤獨》是捷克的作家——赫拉巴爾,在1976年完稿的作品。然而由於當時政府禁書制度的問題,這本小說直到1989年才正式出版,並造成不小的轟動。這一方面是因為作品中觸及到的政治議題,另一方面則是其充滿詩意、優美又博學的語言讓人們感到印象深刻。進而對書名產生更深刻的記憶。即便沒有讀完,或是無
我們總把過往當成一面鏡子,並試圖在其中投射未來的目光,找尋屬於自己的真實。但人們往往會遇到寺山修司提到的困境:「從前存在的自己;現在存在的自己;未來存在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在哪裡?」
上篇,薩德侯爵《放蕩之災》專論:道德是一種勇氣,而非規範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歐司田,或放蕩之災》這齣戲劇,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其實 — — 真正的道德之所以產生並得以運作,關鍵便是「罪」與「罰」不對等的關係,因為只有這裡面的角色每個都深深感受到心中的「罪」與外在的「罰」無法取得平衡的矛盾感受時,他們
《秘密》,截自博客來。 谷崎潤一郎的《秘密》,是2020年新雨出版社新譯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不知是不是因為推理文學的熱潮,所以近年來很多作家的書只要和犯罪有關,在宣傳上就容易和「推理」這一詞產生連結。讓筆者在觀覽封面時意外了一下,想不到谷崎竟然也有寫「推理小說」,而興奮地拿來翻閱。
《我是貓》,截自博客來。 《我是貓》或許是夏目漱石在現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吧?同時,也是當初使他一舉成名的大作。然而,或許最諷刺的是,我認為《我是貓》同時也會是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被誤解最深的。或者至少,他是最容易被誤會的作品。 想寫這篇文章的契機有兩個,第一個源自前一年,某天在書店裡看到某一家的出版社把
《過於喧囂的孤獨》是捷克的作家——赫拉巴爾,在1976年完稿的作品。然而由於當時政府禁書制度的問題,這本小說直到1989年才正式出版,並造成不小的轟動。這一方面是因為作品中觸及到的政治議題,另一方面則是其充滿詩意、優美又博學的語言讓人們感到印象深刻。進而對書名產生更深刻的記憶。即便沒有讀完,或是無
我們總把過往當成一面鏡子,並試圖在其中投射未來的目光,找尋屬於自己的真實。但人們往往會遇到寺山修司提到的困境:「從前存在的自己;現在存在的自己;未來存在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在哪裡?」
上篇,薩德侯爵《放蕩之災》專論:道德是一種勇氣,而非規範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歐司田,或放蕩之災》這齣戲劇,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其實 — — 真正的道德之所以產生並得以運作,關鍵便是「罪」與「罰」不對等的關係,因為只有這裡面的角色每個都深深感受到心中的「罪」與外在的「罰」無法取得平衡的矛盾感受時,他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950年,鹿苑寺火災成為三島由紀夫創作名作《金閣寺》的靈感來源。透過主角溝口的內心掙扎,文中探討了美的執念、對比與矛盾,如何影響他對人生的追求與認識。金閣的永恆與現實的落差,象徵著人類對於不可觸及之美的渴望以及終將面臨的毀滅結局。故事最終以溝口甩掉安眠藥,象徵著對生存的重新選擇。這篇文章不僅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島由紀夫作品中主角羽仁男的自殺心理及其生活的荒謬性。文章深入分析羽仁男的被動自殺理念,及其在面對生活的困頓與死亡的矛盾心態下,所經歷的奇異事件和內心的掙扎。該作品不僅挑戰了生命的價值觀,還對自由、信念和人生的虛無感進行了反思,讓讀者思考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真實性。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三島由紀夫就像他筆下的溝口,其貌不揚且瘦弱,因自卑而崇尚絕對的美,對此抱著病態的癡迷。他和溝口的差別在於,溝口放火燒了金閣寺,而他既已在小說裡燒去絕對的美,就像暫時吃了解藥一般,可以振作起來。
Thumbnail
對於三島最後的死意,我個人也是解讀為精神與感情上的發洩,因為三島最後在近乎混亂的場面下,高聲吶喊著看似激昂、但實則可能大家聽不太清楚的宣言,接著就馬上自殺。因此將其形容為「殉情」,我覺得十分契合,同時我也認為三島會做下如此決定,可能不僅是對於當時社會的憤慨,而是對於自身累積已久的情緒及壓力。
Thumbnail
「金閣寺」 - 三島由紀夫 五月初還在日本打工換宿時,趁著連休空檔去了趟京都2天。想説去朝聖參拜金閣寺,決定在把之前一直沒看完的小說繼續拜讀。 金閣寺又叫作鹿苑寺,70多年前曾被見習僧人燒毀過,三島先生因這真實事件發生而創作成知名小說「金閣寺」。小說中細緻地描寫主角為了擺脫金閣的美,必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慾望是在合理範圍,優雅地歇斯底里!」三郎在悅子眼裡有著一股她難以形容的清澈。她深愛、也同時嫉妒那股清澈。能夠讓一個拋下萬物且孤傲的女人,被動搖、甚至被折磨得一點都不剩的東西,也許只有愛情。只有愛情這種混雜著慾望、肉體、精神般的獨有情感,具有如此強大的救贖與摧毀力。
Thumbnail
‧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與妻鏡子相親結婚,沒有愛情,加以其妻常熬夜無法早起,又不善理財,乃有「惡妻」之名。夏目漱石死後,其妻口述歷史,提到曾流產、自殺,以及透露丈夫不為人知的一面,諸如脾氣不好,還會動手毆妻。不知這是否也算是
Thumbnail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
Thumbnail
提到日本,如果會聯想到"陰翳"、"侘寂"這樣的字眼,我不會說這算是理解日本文化的全部,但對於日本美學的認知,我想在概念上算是稍微有觸及到核心。今天不是要來談千利休與茶道,而是想聊聊一部電影,"鍵",改編自谷崎潤一郎晚年的作品。 "鍵"這本小說,前後在日本及西方(我不確定是義大利、英國、還是美國,只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950年,鹿苑寺火災成為三島由紀夫創作名作《金閣寺》的靈感來源。透過主角溝口的內心掙扎,文中探討了美的執念、對比與矛盾,如何影響他對人生的追求與認識。金閣的永恆與現實的落差,象徵著人類對於不可觸及之美的渴望以及終將面臨的毀滅結局。故事最終以溝口甩掉安眠藥,象徵著對生存的重新選擇。這篇文章不僅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島由紀夫作品中主角羽仁男的自殺心理及其生活的荒謬性。文章深入分析羽仁男的被動自殺理念,及其在面對生活的困頓與死亡的矛盾心態下,所經歷的奇異事件和內心的掙扎。該作品不僅挑戰了生命的價值觀,還對自由、信念和人生的虛無感進行了反思,讓讀者思考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真實性。
Thumbnail
《在窗邊》是2022年的日本電影,講述了關於外遇及關係處理的故事。導演今泉力哉以及其作品均探討主題圍繞在人身上,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大檢視及討論。整部電影完全使用兩人對談及接觸到的物件敘述和解釋,從細微的日常中,串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作品是導演今泉力哉自編自導,展現他獨特的人物描摹及刻畫之細膩。
Thumbnail
三島由紀夫就像他筆下的溝口,其貌不揚且瘦弱,因自卑而崇尚絕對的美,對此抱著病態的癡迷。他和溝口的差別在於,溝口放火燒了金閣寺,而他既已在小說裡燒去絕對的美,就像暫時吃了解藥一般,可以振作起來。
Thumbnail
對於三島最後的死意,我個人也是解讀為精神與感情上的發洩,因為三島最後在近乎混亂的場面下,高聲吶喊著看似激昂、但實則可能大家聽不太清楚的宣言,接著就馬上自殺。因此將其形容為「殉情」,我覺得十分契合,同時我也認為三島會做下如此決定,可能不僅是對於當時社會的憤慨,而是對於自身累積已久的情緒及壓力。
Thumbnail
「金閣寺」 - 三島由紀夫 五月初還在日本打工換宿時,趁著連休空檔去了趟京都2天。想説去朝聖參拜金閣寺,決定在把之前一直沒看完的小說繼續拜讀。 金閣寺又叫作鹿苑寺,70多年前曾被見習僧人燒毀過,三島先生因這真實事件發生而創作成知名小說「金閣寺」。小說中細緻地描寫主角為了擺脫金閣的美,必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慾望是在合理範圍,優雅地歇斯底里!」三郎在悅子眼裡有著一股她難以形容的清澈。她深愛、也同時嫉妒那股清澈。能夠讓一個拋下萬物且孤傲的女人,被動搖、甚至被折磨得一點都不剩的東西,也許只有愛情。只有愛情這種混雜著慾望、肉體、精神般的獨有情感,具有如此強大的救贖與摧毀力。
Thumbnail
‧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與妻鏡子相親結婚,沒有愛情,加以其妻常熬夜無法早起,又不善理財,乃有「惡妻」之名。夏目漱石死後,其妻口述歷史,提到曾流產、自殺,以及透露丈夫不為人知的一面,諸如脾氣不好,還會動手毆妻。不知這是否也算是
Thumbnail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
Thumbnail
提到日本,如果會聯想到"陰翳"、"侘寂"這樣的字眼,我不會說這算是理解日本文化的全部,但對於日本美學的認知,我想在概念上算是稍微有觸及到核心。今天不是要來談千利休與茶道,而是想聊聊一部電影,"鍵",改編自谷崎潤一郎晚年的作品。 "鍵"這本小說,前後在日本及西方(我不確定是義大利、英國、還是美國,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