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 寫《天長地久》 是出於內疚和補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媽媽買了這本書,有意無意的叫我看看。我不是抗拒閱讀,但真的覺得很大壓力。」朋友拿起龍應台的《天長地久》,說實話,包裝精美且內容盡的《天長地久》,如果是由母親推薦閱讀的話,確實很「沉重」,因為母親的意圖無非是想你多點陪她。因為朋友的控訴,我在重讀此書時,想起了龍應台去年在香港大學「女朋友 ──《天長地久》讀書會」時的一句話,「有人對我說『啊,所以這是一本寫孝順的書』,我馬上freeze了(表示驚訝),我這本書,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在寫『孝順』」。
寫《天長地久》 是出於內疚和補償
龍應台出身於台南,22歲時,負責接待一位訪台的美國學者,學者離開台灣的前夕,為龍應台填好了美國大學入學手續,對她說了一句「你,一定要出去」,從此改變了她的命運。龍應台的母親無比堅定地對丈夫說 : 「讓女兒走自己的路」。因為母親的堅持,龍應台離開家鄉,在世界的文學舞台翩翩起舞,到她驀然回首,母親已經腦退化,失去活動能力。對於母親的「人生只有為別人付出」,閱讀以下這一段,我總覺得龍應台寫《天長地久》的原因,是出於內疚和補償:
這世界上有一個女人,不知道為什麼,曾經為我做了這些事:
頭十年,每天省下自己的每一毛錢,為我無窮無盡地提供吃的喝的用的。
後十年,什麼粗工都願意做,為我籌學費。她的手上生了繭,因為日夜編織漁網。她無論如何要讓我受高等教育。
我終於受足了教育,而且教育越高,我走得越遠。她歡歡喜喜,目送我遠行的背影。
這舍關係很怪異;她究竟欠我什麼呢 ?
然後她就老了。眼皮垂不來,蓋住了半隻眼睛;語言堵住了,有疼痛說不出來;肌肉萎縮了,坐下就無法站起。曾經充滿彈性的肌膚,像枯死的絲瓜垂墜下來;曾經活潑明亮的眼神,像死魚的灰白眼珠。她不曾享受過人生,因為她的人生只有為別人付出。
「子親關係」是「親子關係」的一面鏡子
在讀書會上,龍應台說《天長地久》只是在描寫恩情的其中一面。如果親情好比大樹,親恩作為大樹最甜美的汁液的質量,視乎於上一代人如何對待下一代人。《天長地久》並不是在歌頌親恩,而是龍應台很個人地感激(且補償)母親當年的付出,並希望提醒一直在往前衝而忽略總是擔當「人生後盾」的父母的我們 (向前衝真的看不見背後呢),「有恩要報」不要太遲。
的確,書中不是一面倒「歌頌恩情」,以下的例子我相信比比皆是。瑞典大導演柏格曼是個在懲罰中長大的小孩。父親用最嚴厲的規範管教子女,體罰﹑示眾﹑被關進黑櫥…在父親臨終的時候,柏格曼回應母親希望他到醫院探病,說「我跟他沒話好談,也根本不在乎他,何況,他臨終時見到我,恐怕也覺我不爽」。「子親關係」是「親子關係」的一面鏡子,打個比方,如果小時候,父母工作忙碌,「寵愛」孩子的方法是以物質為主,長大後或者很難期望孩子不是以物質為主的方法「報答」自己吧。
幾代人一起體驗「老去」 照顧「老去」也是一種身教
人口老化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社會問題(以前的人很短命呀!),首當其衝的是戰後嬰兒潮(1946–1964出生)的父母。他們可能很少體會到「老去」是一件怎樣的事情 (戰後他們很多都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並沒有長輩在身邊),第一次經歷「老去」,是在自己身上。戰後嬰兒第一次體驗「老去」,是在他們的父母身上。戰後嬰兒的孩子(1980–1994出生)第一次體驗「老去」,是在他們的爺爺嫲嫲身上。龍應台書中說,下一代將來會怎樣對待我們,要看我們此刻怎樣對待上一代。原來「老去」和「照顧老去」的,也可以是一種身教。
此生能給的 是時間
如果你問我,我會想孩子將來怎樣陪伴老去的我,我會想他們陪我飲茶﹑帶我到處遊玩﹑帶我看電影﹑帶我和孫兒見面…如果我要孩子這樣做,我現在就要毫不鄙吝把時間給予父母。比起物質,陪伴才是最貴重的禮物。
因為此生最珍貴的,是時間;此生能給的,亦只有時間。
非常引人入勝的宣傳片
如何尊重病人選擇及自主權? 當倫理與法律衝突時,怎麼辦?此出版專題將解答所有有關醫學倫理與法律的相關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喜歡去旅行,也不介意一個人出行,正確點說是寧願一個人也不想因為要遷就旅伴而令自己不愉快。所以老實說,與「子親旅遊」一定不是我的首選。但自己遊多了,更覺得人一生如果沒有機會多看看世界便離開,是一件很可惜的事。英語不靈光科技不通的媽媽,若不是有我作伴,是不會到中台以外的地方的。
上星期閨蜜找我訴苦,說明明已經28歲,但財政狀況仍然被母親掌控,不時登入她的網絡銀行帳戶。
有事務律師(solicitor)好友跟我說,在他就職的律師行(law firm)同一層樓有10多人先後辭職,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一代。
媽媽從小在我印象中一直是緊張大師界中的模範生,甚至因為精神緊張而肚痛,困擾多年 。
在香港(或所有大城市),絕大部分事務律師(solicitor)的日常工作與「公義」二字,都沒有關係。但根據非正式統計,法律系入學面試時,同學被問到為什麼要念法律,大部分都回答「公義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出一分力!」
我喜歡去旅行,也不介意一個人出行,正確點說是寧願一個人也不想因為要遷就旅伴而令自己不愉快。所以老實說,與「子親旅遊」一定不是我的首選。但自己遊多了,更覺得人一生如果沒有機會多看看世界便離開,是一件很可惜的事。英語不靈光科技不通的媽媽,若不是有我作伴,是不會到中台以外的地方的。
上星期閨蜜找我訴苦,說明明已經28歲,但財政狀況仍然被母親掌控,不時登入她的網絡銀行帳戶。
有事務律師(solicitor)好友跟我說,在他就職的律師行(law firm)同一層樓有10多人先後辭職,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一代。
媽媽從小在我印象中一直是緊張大師界中的模範生,甚至因為精神緊張而肚痛,困擾多年 。
在香港(或所有大城市),絕大部分事務律師(solicitor)的日常工作與「公義」二字,都沒有關係。但根據非正式統計,法律系入學面試時,同學被問到為什麼要念法律,大部分都回答「公義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出一分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我知道所有被視為斬釘截鐵的,必定得略去千瘡百孔的襯裡,我也相信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 讀田威寧的《彼岸》 從未想過和缺席生命中三十多年的母親再見面:「明明早就結束了,卻缺乏真正的句號。」 我想起平路《坦露的心》,同樣在某一刻突然發現了瘡疤底下的秘密,像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母親是溫柔的代名詞,有些人就如母親般地存在著 長大後才知道,琳達阿姨愛我,而我也愛她,她是我童年裡的一顆太陽,照亮我許多陰暗的時光。無論有多少烏雲覆蓋住她,她仍然努力露出一道道陽光,即便製造烏雲的罪魁禍首是我。
Thumbnail
今天是母親節 今天是母親節,即便母親已逝去了四餘年,作為子女,我仍很艱難地說:「我愛我的母親。」我對於母親的感受更能引用作家吳曉樂的文字:「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有的母親為孩子(特別是女兒)帶來的傷害遠大於愛。」去傳達「母親」作為還她存在的過去貫穿到她遠已不在的未來,成為伴隨我一生的課題。
Thumbnail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句諺語應該是多數華人父母的心態,那麼其他族裔呢?他們難道真的在孩子成長後就會放手不管嗎? 本來沒有打算寫這個熱門話題,每年母親節前後,網上有關文章很多,自己不想再來湊熱鬧,可是當我今天早上讀到「殲悔錄」* 第五卷的時候,奧古斯丁在書中描述怎樣欺騙母親的一段回憶⋯⋯
Thumbnail
會開始做「終活」這個題目,一部分是因為我在長照單位服務,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我的外婆。在外婆離世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我一點都不認識她。在外婆離開以後,恰好工作上接觸到「終活」議題,我開始著手準備《時光筆記本》,希望不要再有人經歷我所承受過的痛。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Thumbnail
「別因為自己選擇做對的事而內疚。」 – 《白日之下》這一句,是我對下一代的期望。但願這期望沒有耽誤她的人生路。 「你知道為甚麼Asian parents都多要子女讀專業學科畢業後當專業人士嗎?」女兒說因想子女生活安定能賺錢養活自己。「同意,不過
Thumbnail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需要獨處時才能閱讀的書。 作者宋貞林在母親離世後,赫然明瞭曩昔中的母女日常既是平凡,更多的卻是珍貴與脆弱,臻至母親再也無法觸及時,她才驚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其實皆為母女生命裡絢爛的刻畫。因此,她決心提筆書寫這本《謝謝妳是我媽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我知道所有被視為斬釘截鐵的,必定得略去千瘡百孔的襯裡,我也相信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 讀田威寧的《彼岸》 從未想過和缺席生命中三十多年的母親再見面:「明明早就結束了,卻缺乏真正的句號。」 我想起平路《坦露的心》,同樣在某一刻突然發現了瘡疤底下的秘密,像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母親是溫柔的代名詞,有些人就如母親般地存在著 長大後才知道,琳達阿姨愛我,而我也愛她,她是我童年裡的一顆太陽,照亮我許多陰暗的時光。無論有多少烏雲覆蓋住她,她仍然努力露出一道道陽光,即便製造烏雲的罪魁禍首是我。
Thumbnail
今天是母親節 今天是母親節,即便母親已逝去了四餘年,作為子女,我仍很艱難地說:「我愛我的母親。」我對於母親的感受更能引用作家吳曉樂的文字:「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有的母親為孩子(特別是女兒)帶來的傷害遠大於愛。」去傳達「母親」作為還她存在的過去貫穿到她遠已不在的未來,成為伴隨我一生的課題。
Thumbnail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句諺語應該是多數華人父母的心態,那麼其他族裔呢?他們難道真的在孩子成長後就會放手不管嗎? 本來沒有打算寫這個熱門話題,每年母親節前後,網上有關文章很多,自己不想再來湊熱鬧,可是當我今天早上讀到「殲悔錄」* 第五卷的時候,奧古斯丁在書中描述怎樣欺騙母親的一段回憶⋯⋯
Thumbnail
會開始做「終活」這個題目,一部分是因為我在長照單位服務,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我的外婆。在外婆離世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我一點都不認識她。在外婆離開以後,恰好工作上接觸到「終活」議題,我開始著手準備《時光筆記本》,希望不要再有人經歷我所承受過的痛。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Thumbnail
「別因為自己選擇做對的事而內疚。」 – 《白日之下》這一句,是我對下一代的期望。但願這期望沒有耽誤她的人生路。 「你知道為甚麼Asian parents都多要子女讀專業學科畢業後當專業人士嗎?」女兒說因想子女生活安定能賺錢養活自己。「同意,不過
Thumbnail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需要獨處時才能閱讀的書。 作者宋貞林在母親離世後,赫然明瞭曩昔中的母女日常既是平凡,更多的卻是珍貴與脆弱,臻至母親再也無法觸及時,她才驚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其實皆為母女生命裡絢爛的刻畫。因此,她決心提筆書寫這本《謝謝妳是我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