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編輯絮語|閱讀的習慣、與書本的關係,其實是非常情感化的事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討論閱讀的習慣、與書本的關係,其實是非常情感化的事,因為當你自己在說明喜歡什麼樣的書籍或作家時,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揭露自己內心的最深處。


今天下午跟室友荷亭聊天時,想起這句在某刊物裡讀到的話。
荷亭對我介紹的書──《原子習慣》《老派科技的逆襲》《文具的品格》《戰爭是殘忍的。愛與和平》,還有吉竹伸介《什麼都有書店》等一系列的繪本──從心理勵志、社會議題到生活品味,再從人文史地到圖文書,讓我不禁對她廣泛的興趣印象深刻;當中有些書,屬於「我不會買」的類型。

進一步問她,為什麼買這些書?便能知道:荷亭是熱忱的文具控,對各種文具品牌如數家珍,知道去哪裡買cp質高又適合自己的文具;荷亭也是紙質書的擁護者,在內容數位化的時代,關心著老派科技 (紙張)的未來……

「啊,如果是《老派科技的逆襲》這本書,我會優先翻到『印刷的反撲』這一章呢。」──荷亭以「愛紙人」的身分關心著紙張的命運;我以在出版社工作的立場,無法對「印刷」置身事外。即使面對同一本書,每個人的關切也各不相同。


raw-image


閱讀的習慣與偏好,確實很私密;它們是心底直接的映照。

逛書店時,看見人們拿起什麼書翻閱,站在哪類書區,又駐在哪些書前,還有陳列在暢銷榜上的,都是些什麼樣的書,就不難想像各個世代、性別的讀者此刻需要什麼、在乎什麼、擔心什麼、迷惘什麼,亦或尋找什麼:年輕人比較會買心理勵志、商業管理,以及符合時事、網路名人的書;中年人青睞投資理財、養身保健的書;帶著孩子的家長,逕自步向童書區,則不足為奇;有些書便是專為女性而寫的……當然,也有不少「無心」的讀者享受著與書籍的不期而遇。
每當我走進書店,雖然總打定主意要到童書區好好做功課,卻總在文學與商管類陳書區光顧最久。


閱讀習慣──專注地讀完一本書,再讀下一本?或者東看這本,西看那本?──似乎也赤裸裸地透漏著一個人的個性。而樂於閱讀的人,絕對不會否認,每本書自有它的性格;有些書適合一氣呵成地讀完,有些書必須集中精神閱讀,有些書要慢慢讀才更有味道,有些書跳著讀也不成問題……


一本書,如果能在最適合的時機,在最適合的環境與狀態下,為最適合的人所讀,相信無論對書本身或對讀者而言,都是幸福的事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鴿白妮的沙龍
45會員
103內容數
鴿白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20
《馬克的完美計畫》(The Honest Truth)無論從小說情節,或其精神意涵而言,都是一部「絕處逢生」的故事。馬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大半人生都在抵禦病魔,生命對他而言如此脆弱,人們彷彿生來就大步邁向死亡……
Thumbnail
2024/03/20
《馬克的完美計畫》(The Honest Truth)無論從小說情節,或其精神意涵而言,都是一部「絕處逢生」的故事。馬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大半人生都在抵禦病魔,生命對他而言如此脆弱,人們彷彿生來就大步邁向死亡……
Thumbnail
2024/03/20
兒童離家的冒險故事,不難聯想到童書著名的「情節公式」之一:「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不過,離家主題儘管普遍,隨著細節的不同,依然可見每部作品的特殊之處:小主人公來自哪裡?何故出走?目的地是何處?與誰同行?途經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還有,作家怎麼著筆,又怎麼詮釋這趟歷程?
Thumbnail
2024/03/20
兒童離家的冒險故事,不難聯想到童書著名的「情節公式」之一:「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不過,離家主題儘管普遍,隨著細節的不同,依然可見每部作品的特殊之處:小主人公來自哪裡?何故出走?目的地是何處?與誰同行?途經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還有,作家怎麼著筆,又怎麼詮釋這趟歷程?
Thumbnail
2024/03/19
這個故事與羅德.達爾收錄於成人短篇小說集《啊,美妙神秘的生命》一書中的〈世界冠軍〉基本上是同一個故事,只是一個面向小孩,一個取悅的是大人。而作家預設並期望的讀者,是文本呈現而經作者建構的讀者形象,稱為「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那麼,同一個故事作為兒童版與成人版,它們有何異同呢?
Thumbnail
2024/03/19
這個故事與羅德.達爾收錄於成人短篇小說集《啊,美妙神秘的生命》一書中的〈世界冠軍〉基本上是同一個故事,只是一個面向小孩,一個取悅的是大人。而作家預設並期望的讀者,是文本呈現而經作者建構的讀者形象,稱為「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那麼,同一個故事作為兒童版與成人版,它們有何異同呢?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