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bon記得很小時候有段廣告詞:「生活需要水,心靈渴望書」,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不亞於水(好像不小心透漏年齡)。
手機裡好像什麼都不缺,我卻常靜不下心,一下滑手機,一下要聽音樂,前段時間和家裡的小小孩相處時,深刻感受他們早已習慣短影音,好好坐著看本書宛如夏天裡坐針氈、抱火爐的酷刑。
擔憂輸在起跑點的偏誤想法逼著稚齡小孩提早學寫字、背誦英文單字才是不折不扣的扼殺,因此當我讀到書中提到親子共讀、說故事讓小朋友養成閱讀習慣特別有感,毫無疑問的,讀繪本更可以是親子同步學習的最佳方式。
曾幾何時我這位自詡愛看書的人,也隨著年紀漸長、就學就業,真正讀的書卻少了,所謂的放鬆和用手機畫上等號,久而久之閱讀已是束之高閣。
電商讓書店生存壓力更大,書本成了削價競爭下的快消品,細想那些承載各種故事的文字在快時尚的潮流裡彆扭,閱讀在不匱乏的社會表層演變為稀有且珍貴的事情。
雖然我還未達到「寧可少食,不可無書」的境界,但深信閱讀是生活的活水,書店也是生活對話的中心,讓閱讀走進生活,慢慢找回被喧囂稀釋的自己。
閱讀是一種慢活,也是與他人分享的生活方式。
全球最大社交平台臉書創辦人祖克伯的世界觀有著核心原則:
破除社會和地理藩籬,建構出廣泛而有包容力的道德社群,這樣子人類方能發展並追求進步,他提過:「所謂歷史,便是人類逐漸學會群聚起來,首先組成部落,然後建構城市,最終創立國家。人們逐步建構社區、媒體和政府之類的社會性基礎設施,成就單靠個人之力無法達成之事。」
如同書中諸多書店扮演起社區連結的角色,它代表城市、國家,走進書店等同走進社會之中,在這資訊量常常滿載的結構裡,太多事情講求速成,而成績考核是一層又一層的數字評斷,我們該為生命尋回看不見的東西。
英國詩人John Donne曾經寫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擁有全部的自己。每個人都是這塊大陸的一份子,主體的一部份。」
愛因斯坦說過:「你唯一必須要知道的, 就是圖書館的位置」
"The only thing that you absolutely have to know, is the location of the library."― Albert Einstein
謝謝你們→ 一起完成人生自由的實驗吧!
〈GO→ 人 生 自 由 實 驗 室 IG〉 〈GO→ 人 生 自 由 實 驗 室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