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手上已經寫了幾篇文章一直沒發表,這或許會是第一篇。
底片價格在去年(19)夏天左右開始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漲幅,當然在這之前底片時不時就會有些許調漲。認真說起來之前的漲價都只是「有感」漲價,就像台灣的地震一樣,平常時不時就震一下,其實就而久之小小的地震也會感覺不以為然,不過這一波漲幅卻是那種會讓人想破門而出逃命的地震,這才讓我開始思考拍攝底片的動機,並在此紀錄自己已底片作為媒介創作(自認為)的心路歷程。
Fujifilm C200/ Fujifilm X-tra/ Kodak Colorplus all shot on Minolta SRT-Super
自己是從17年夏天開始拍底片的,一開始的我就和所有剛接觸底片攝影的夥伴一樣想知道怎麼樣的底片適合新手拍攝,當時(17年夏)網路上搜尋的結果不外乎就是富士的 X-tra 和 C200(我開始拍底片時 C200 已經取代了Superia 200)、Agfa 的Vista 系列以及柯達的 Colorplus 等「消費型」底片,甚至這些底片在當初因為低廉的價格而被冠上了「菜市場底片」的稱號。而時間序拉回今日(20年初)上述的這些底片也從我當初60、70塊錢的價格調漲到130以上。原因不外乎是富士陸續停產底片以及調漲價格,讓柯達獨大的情況下在去年年底宣布所有柯達底片產品皆會有「最高30%」的漲幅。在此我並沒有要評論這家企業的行為,畢竟我自己經濟學正在被當的邊緣,就不在這發表意見以誤導大家對這間底片老廠留下錯誤的印象,如果大家對相關報導有興趣可以自行去搜尋,只是這就是我今天會在這裡寫下這些的原因。
自己不認為底片漲價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畢竟物價本身就會因為通膨而稍稍上漲、成本多少也會提高。自己雖然經濟學要被當了,但簡單的供需法則便能明白:底片廠產量下降,新進的玩家帶動的需求迫使價格上漲。合理,不過漲幅呢?柯達要漲、中盤商要抽成、店家要賺錢,一卷底片當然不會便宜到哪兒。前陣子和一位資深攝影大老聊了一些有關底片漲價的話題,他也不諱言台灣的底片價格有部分是中盤商加上去的。
不過我還是得說,台灣的底片真的已經是相對很便宜的(馬上澄清,以免被說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或是被說是一個只會躲在螢幕後面靠腰的鍵盤俠)。**會想要寫這片文章本來就只是想要釐清自己拍攝的動機跟想法,再者只是鋪成故事背景。
現在上了大學,開始打工,把大半的薪水(不誇張)都拿來買底片了。我不知道底片還能拍多久,這種感覺確實挺令人感到無力。面對自己習慣、喜歡的底片停產或是來到價格和成果對不上的時候,內心真的很掙扎是不是要停止拍底片。對於底片的價格來到自己有點吃力的地步了,所以對於自己為什麼還要繼續使用、還要寫這篇文章自己有很多想法,留到下一篇文章來說明。
另外補充一件趣事(?),其實自己第一次感受到底片漲價是國三那年。
當初買了Polaroid 340 蛇腹機,是一台使用富士「撕拉片」的拍立得,也用了那台照片留下很多現在看到都還是會感受到當初的溫度以及感動的影像,多半是國中時期的事情,很多事情平時真的都不記得了,但看到照片後記憶嘩啦啦的都回來了。(嚴重離題)
當初其實所剩唯一的撕拉片是FP-100C(其餘已經停產),結果入手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FP-100C也宣布停產。一盒FP-100C可十張照片,當初價格大概落在400元上下(剛開始拍的時候約350左右),現在網上能看到的存貨都已過期,價格來到一千以上。所以這台相機從此就被晾在了書架上,這輩子應該都沒法再拿它來拍下國中那時感動的畫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