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想被淘汰,要滿足口袋還是期待?

2023/09/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Hello,《UXI BAR 設計之外》再上菜!

第一集我們帶來關鍵問題「追求創新之前,如何衡量創新目標和幅度呢?」這是實務中每個開案者的靈魂拷問;衡量著「設計期待」與「口袋」,一方面希望創新能夠有所突破,卻又暗自擔憂創新轉換成本是否過大,組織承擔不起。

🤔 創新重要嗎?明明在賺錢了,為何還要創新 ?不能躺平嗎?

探討如何評估創新途徑前,我們可先反思「創新為何重要?」這裡可列舉美國柯達 Kodak 和日本 FujiFilm 富士軟片作為警示寓言,說明卷著創新與躺平不創新的不同下場。

柯達Kodak Vs.富士軟片FujiFilm
1975年,柯達工程師Steve Sasson發明了首台數位相機,相機原型約略是烤吐司機的大小、3.6公斤的重量,即便該原型距離商業化還有長路要走,但柯達當年若能抓住這個起點,很有可能在底片產業衰亡前達成轉型。
然而柯達選擇死守本業,畢竟當時他們的市佔率高達80%,獲利率為70%。於是鹵化銀化學底片開始式微時,公司也走下坡,終於2012年申請破產。

Steve Sasson 與他的烤麵包機數位相機

Steve Sasson 與他的烤麵包機數位相機

Steve Sasson與他的烤麵包機數位相機

柯達未意識到市場新進者改變了用戶行為,使他們的產品價值流失:人們不再大量列印照片,而是透過「手機」瀏覽。這反映了克里斯汀生在《創新用途理論》中所言,競爭對手往往不是同類產品,而是有相同用途的其他產品。柯達輸給的是「手機」,而非同行競爭。

再看看同領域的富士軟片(Fujifilm),與柯達相似,也在80年代初預見數位變革即將來臨。他們經歷兩次轉型,第一次在1988年推出數位相機。然而,因底片銷售仍高,內部保守派反對數位相機,多數的專案被中止,轉型並不成功,

2000年初,面對底片銷售急速下滑,富士軟片展開了第二次轉型,這次重點為拓展新領域,他們嘗試了醫療、化妝品和高性能材料等方向。一個廣為人知的嘗試是;他們注意到底片與皮膚相似,都含有膠原蛋白,從公司內的20萬種化合物中篩選出與抗氧化劑相關的4000種化合物。因此,富士於2006年推出了以抗衰保養品為主的Astalift品牌。獲得成功。

富士的 Astalift 技術介紹(截自台灣官網)

富士的 Astalift 技術介紹(截自台灣官網)

富士的 Astalift 技術介紹(截自台灣官網)

透過柯達和富士的對比,揭示了企業在面對「新技術浪潮」時,不同創新態度,將導致不同下場。「創新途徑」的布局非常重要,我們鼓勵創新,但不追捧非必要的創新,並相信僅有「適切的創新」才能將公司帶到下一個高峰。

因此,後續將介紹「四種創新體質,四類創新途徑」,以定義「適切的創新」


📖 創新體檢:四種不同體質的創新

我們在專案初期常協助組織明確目標、塑造創新進程。我們將客戶分為創新、轉型、績效和生產力四類,針對不同類型提供相應的「創新路徑與關注點」。接下來將逐一介紹這四類創新組織。

四種創新體質

四種創新體質

① 孵化類,目標「價值驗證」

如果你是新創公司、或公司內孵化部門,正探索著嶄新的產品或服務,那你很有可能是孵化類。我們會建議:

孵化中的產品勿與主要業務關聯,以免目標不明確。柯達經驗警示,他們未能將數位相機原型深化為商業產品,正是因過度考慮主業務而被侷限。
孵化過程鼓勵突破性想法,但仍要重視可實現性和商業化。我們可從許多案例看見,若沒有早點做市場驗證,往往使孵化團隊成為企業內的娛樂部門,無實質商業化產出。
孵化類著重「價值驗證」,通過驗證篩選出最有價值的想法。而與設計公司緊密合作,有助於以快速原型測試了解市場共鳴程度,確保產品開發仍在正軌。

②獲客類,目標「增長」

若已確定產品對用戶有價值,但商業化方案尚未完善,即有可能是獲客類。在這階段「快速獲客、快速成長」至關重要,進入市場策略(Go-to-Market Strategy)是核心任務。

以 Adobe 為例,它提供多媒體軟體,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即便產品已立足產業多年,但 2007 年為了抵抗全球景氣衰退,內部開始思考轉型,執行長捨棄一次性付費的商業模式,改以雲端按月訂閱收費。爾後他們發現用戶往往同時使用「多個」軟體,因此,2011年推出了Creative Cloud,打包多款軟體,提供一站式多媒體軟體福物,成功提升營收。

獲客類創新需CEO或創始人參與,因需涉及重要商業決策。
對獲客類而言,設計能量的注入,有助於高層以商業視角做決策的同時,也能掌握「用戶洞察」,做出更全盤判斷。

③績效類,目標「盈利」

若你的產品已是主要穩定業務,你則屬於績效類,追求「穩定性的創新」謹慎推進每一步。
例如,2021年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為小米進行Rebranding,儘管 Logo 推出時被很多民眾吐槽說,怎麼小米花200萬人民幣,只把Logo圓角放大,然而對已有成熟業務的小米而言,持續而謹慎的創新才是更妥善的創新策略。
此類型不見得要做很大規模的用戶研究,可以是更直觀的易用性測試,讓產品以迭代的方式,取得更上一層樓的優化。
大規模創新非必需,因為可能帶來額外轉換成本。

小米的新舊(Logo)左為新版本

小米的新舊(Logo)左為新版本

④生產力類,目標「提效」

若你是公司內財務、人力資源、會計等部門,處理內部系統與流程,可能屬於生產力類。例如,遊石設計曾為健保局開發醫事查詢系統,需要釐清使用者工作內容與協作流程。

在創新前更關注的會是使用者的使用情境、還有使用者們需要完成的任務。
對生產類而言創新不必是破壞式大刀闊斧等級。而會希望通過流程和體系的規約,來提高效率。

在創新過程中,我們往往會藉此「四種創新體質」分類為基礎,擬定更結構、且目標明確的創新路徑。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歡迎收聽本集Podcast,為您的創新之路注入更多思考!


🤔 「四種創新體質」的相關書籍

創新體質的概念不僅源自遊石設計的實務經驗,還受到Geoffrey Moore的《Zone to win》書籍啟發,該書以「破壞式創新」為基礎發展了大公司創新管理的布局。而以下相關資料也值得參考: 
《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作者:Clayton M. Christensen
《Zone to Win》 ,作者:Geoffrey Moore
《雙軌轉型:既有業務再升級+發掘市場新缺口,翻轉創新的兩難》,作者:Scott D. Anthony, Clark G. Gilbert, Mark W. Johnson


2會員
6內容數
此專欄會以《UXI BAR》Podcast內容為主軸,詳細介紹在節目上分享的設計策略、設計管理心法,並且討論相關書籍與案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