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一年寫作有感

2020/04/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讀者問我,我何時開始進入寫作這一行?我回想一下,約莫在1997年因為機緣進入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後,在「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擔任特派記者,進行社區的觀察與記錄,那時候的文風絕對是很文青,不像這時候如此的經濟理性與效率掛帥。
我的寫作歷史,可以參考這一篇:
從開始寫作到現在,累積了23年的寫作經驗,到去年的3月13日我加入方格子,發表了第一篇文章:
中斷了許多年的BLOG寫作,其實是忙碌於許多媒體的邀稿,加上手頭工作一忙之後。沒太多的時間逼自己多寫更多的文章,這其實,是一種藉口。
方格子給了一種目標導向的方案,讀者付我錢訂閱,我必須承諾自己繼續寫文章,就這樣,第一篇付費的文章出爐:
我承諾專題每月至少發佈三篇付費文章,並不定期新增開放免費閱覽文章,並且成立讀者LINE群組。計算一下,我一個月在東森新聞雲的「雲論」一個月要發布二至三篇的主筆評論,如果不計其它媒體的話,我得讓自己在一個月之內寫出六至八篇的經濟評論文章,平均一週要出爐兩篇文章,這對一個中年斜槓的作家來說,自是不少的壓力。
我在「雲論」的第一篇文章是2015年11月12日發表的,差不多四年半的時間,算是成立以來某種程度的資深主筆,少說也發表了超過100篇的經濟評論與觀察。這是一種指標觀察與交易信號,付費給一個作者訂閱文章,他到底可以寫多久?他真的能夠有能耐長期寫文章嗎?而我確實寫了很久!
但一年來,這壓力我頂下來了,承諾給讀者的文章篇幅,雖然不是很有系統,但篇篇都是我壓腦袋寫出來的。
經濟評論文章有個特色,它無法像諸多的文章只是憑空掠過,或者只是介紹某個經濟理論,必須緊貼實事、新聞或生活,等於每篇文章都必須是「說故事」的方式進行,這也是經濟評論少見到經濟學家跳下來寫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經營付費訂閱模式,沒打廣告,也深知經濟評論文章本就是一種小眾媒體。如果天天想看大媒體的經濟評論,只消去看「經濟日報」的社論即可,網路上看是免費的。但訂閱媒體有個好處是,讀者可以直接作者互動,想想看,留言給經濟日報的社論主筆(也不知道是誰寫的)能夠即時互動嗎?
一年來,這個訂閱專題寫了91篇,等於一個月至少有7篇文章出爐,真的沒有跳票,加上其他專欄在讀者群組分享,一個月至少可以看到10篇經濟評論,都快集結成一本月刊。
佛系經營之下,一年總計19人訂閱,剛好證明還是有極小眾的讀者願意付費訂閱,累積到後期,計算月訂閱的收入現金流,差不多一千元左右。理性來說,我不應該花時間寫訂閱專欄,機會成本計算之下太高,我應該把這些訂閱專欄的文章,化成媒體專欄才對。這有另一個層面意涵,若有人真想靠寫作維生,還是想清楚再說,但不是說沒有機會,然要累積到也這種能耐,少說也得有十年以上功利與出版著作實績。
但媒體專欄有個限制,內容量以及議題設定,媒體付錢給作者的話,我們就得接受新聞媒體的約定,如改編題與內容,但大致上不會動到內容,只是標題偶爾與我們的原意差異甚大,沒辦法啊,媒體也是要有流量才又有廣告收益。
這個專欄,最多人看的是這一篇:
接下來,我的計畫是什麼?繼續寫文章啊!
這個訂閱專欄還是會繼續,希望還是有讀者願意持續付費支持。而我也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可以開放其它作者一起共筆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方向,如果有朋友不嫌棄的話,可以找我討論,但是,如果自己可以寫文章找到讀者,取得訂閱收入,說實在也不必找我靠行,不是嗎?
其實,我最大的希望是開班授課,讓有興趣加入經濟評論寫作分析的朋友,可以藉由我的經驗,在未來可以嶄露頭角。我在學校呼籲過,可惜沒有學生願意來學,畢竟,在臺灣,我再過十年就會脫離中生代作家的行列,變成老生常談了。中生代以下的科普經濟作家看來沒什麼人,只有三種可能,第一,沒人願意,第二,沒能力,第三,沒市場所以沒意願,希望這三種可能都不存在......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